摘要:绍派伤寒是治疗外感病的一种独特诊疗技术,主要由浙江绍兴地区的医家发展而成。它以温热外感病,尤其是湿温病作为研究对象,把伤寒学与温病学理论融合起来,形成一套广义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体系。
绍派伤寒是治疗外感病的一种独特诊疗技术,主要由浙江绍兴地区的医家发展而成。它以温热外感病,尤其是湿温病作为研究对象,把伤寒学与温病学理论融合起来,形成一套广义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体系。
清代俞根初所著的《通俗伤寒论》奠定了这一流派的理论基础,而何廉臣则是这一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中国近代医学史上,最早的中医期刊《绍兴医药学报》诞生于1908年6月,就是由何廉臣筹办和主导的,这份期刊不仅是中医知识传播的开端,也标志着中医在近代社会中尝试与西医交流、推动自我革新的开始。
何廉臣(1861—1929),名炳元,号印岩,晚年自称“越中老朽”,出生于浙江绍兴,家学渊源深厚,祖父何秀山是当地知名中医。他少年时期曾攻读儒学经典,意欲科举,但两度乡试不中后,转而从医,先后拜四位中医为师,六年后便能独立行医。
何廉臣开业后,十分注重学术交流。他通过书信与走访,向其他地区医家请教和探讨医学理论。曾到苏州向名医赵晴初请益,尽管年纪比赵小三十岁,但态度诚恳,两人很快成为忘年交。同时,他对名医叶天士极为敬仰,专门研究叶氏医理,并与苏州医家交流学术心得。
在对医学理论不断求索的过程中,何廉臣形成了自己的辨证思路,尤其强调对外感热病的六经辨证,反对单纯凭脉诊断,主张“观形察色、验舌辨苔、查病源、度病所、审病状、究病变,然后参之以脉”,体现了对临床全方位观察和理性分析的重视。
1903年,清末名医周雪樵迁往上海,上海已成为西医传入中国的中心。周雪樵主张“熔铸中外,保存国粹”,并计划创办《医学报》及举办医学活动。何廉臣此时也到上海行医,与周雪樵、蔡小香、丁福保等名医密切交往,共同推动“中国医学会”的成立。
1905年,中国医学会成立,周雪樵为会长,何廉臣任副会长。他在上海行医三年后返回绍兴,但依然参与全国中医界的学术活动,并联合本地医家筹组绍兴中医药团体。
1908年6月,“绍兴医药研究社”成立,何廉臣担任社长,同年,《绍兴医药学报》创刊问世。这本期刊月刊的宗旨是研究中医药学、介绍西医学、阐发中医学术,栏目内容包括论文、古籍选刊、学说、医案、杂录、随讯等。虽然总编辑名义上是杜同甲,何廉臣是副总编辑,但实际执行与日常管理工作几乎全部由何廉臣承担。该刊一直办到1923年春,由于裘吉生迁居杭州而停刊,1924年,何廉臣与曹炳章另办《绍兴医药月报》,持续推动中医文献整理与传播,直至1928年因年老体衰停刊。
何廉臣不仅重视医案与学术刊物,也在临床上精研内科、儿科、妇科等各类疾病。他长期研究叶天士的医学论述,但经过探讨,认为叶氏对外感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不尽妥当,仍坚持六经辨证法。同时,他关注西医学知识,择善吸取,但始终以“保存国粹、振兴中医”为目标。
何廉臣主张中医教育的系统化,他多次在文章中提出,编写医学讲义、整理教科书,是兴办中医学校的前提,应按生理、卫生、病理、诊断、疗法、辨药、制方七方面整理中医知识。
在学术团体活动方面,何廉臣热心参与和推动各种中医组织。他在绍兴组织“绍兴医学会”,明确宗旨为“研究东西医药专门科学、输入新理、交唤知识,并阐发吾国固有之医药学”。会务包括编译医书、举办讲演会,邀请精通中西医学者讲学。他还被推选为上海“神州医药总会”外埠评议员、绍兴分会评议长,甚至被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聘为名誉理事长。1929年中央政府讨论废止中医药时,他虽因病未能参加抗议大会,但嘱子随代表团赴上海表达中医界立场。
何廉臣一生著述颇丰,校订、编纂、撰写医书多达数十种,包括《锄校通俗伤寒论》《锺订感症宝筏》《新医学必读》《廉臣医案》《印岩医话》等。他在《绍兴医药月报》刊登启事征集全国名医经验医案,整理出《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收录治案300余例,按病因、症候、诊疗、处方及疗效分类总结,成为宝贵医史资料,至今仍具参考价值。何廉臣的医学实践和刊物工作,不仅推动了中医的学术传承,也体现了中医在近代社会中与西医学交流、创新发展的努力。
来源:巴哥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