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暑假,当一部分大学生穿梭于都市写字楼实习,另一部分人的朋友圈却画风突变:晒黝黑的皮肤、磨出水泡的双手、一望无际的稻田……“大学生假期回村干农活”悄然兴起,引发巨大争议。
副标题: 假期回村VS留城实习:这场看似“亏了”的修行,正成为年轻人最硬核的竞争力
这个暑假,当一部分大学生穿梭于都市写字楼实习,另一部分人的朋友圈却画风突变:晒黝黑的皮肤、磨出水泡的双手、一望无际的稻田……“大学生假期回村干农活”悄然兴起,引发巨大争议。
有人点赞:“能吃苦,不忘本!”也有人质疑:“浪费时间,大学白读了?”“是不是在城市混不下去了?”
这究竟是一场作秀,还是一次珍贵的成长契机?当我们放下偏见,深入其中,会发现这片黄土地给予的“淬炼”,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一、 冲突与反思:“高学历”与“干农活”的碰撞,真的是浪费吗?
在许多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里,“阶层跃迁” 的路径是清晰的:孩子通过高考,从农村“跳”到城市,从此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因此,当大学生“回流”干农活,在部分人看来是一种“倒退”,是学历的“贬值”。
然而,这种看法恰恰暴露了我们教育中长期缺失的一环——“劳育” 与 “生存教育”。
我们教会孩子解微积分、考托福雅思,却可能没教会他们,一株水稻从播种到端上餐桌,需要经历多少道工序。这种身体力行的参与,不是知识的浪费,而是认知的 “补课”。
· A同学(大三,计算机专业) :“回村帮爷爷收玉米,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真正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这种体会,比背诵一千遍诗句都来得深刻。”
· B同学(大二,金融专业):“我试图用学到的知识,帮老爸分析哪种肥料性价比最高,测算每亩地的投入产出比。在实践中,我发现课本上的模型如此鲜活。”
看,这哪里是浪费?这分明是将理论扎根于现实的 “第一课”。
二、 淬炼与收获:泥土之下,藏着哪些城市给不了的“硬核财富”?
除了争议,我们更应看到,这段独特的经历正为年轻人镀上一种特殊的“底色”。
1. 重塑价值观:真正理解“奋斗”与“生活”
在快节奏的都市,焦虑感无处不在。而土地,拥有一种让人沉静的力量。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年轻人能体会到一种最朴素的哲学:春种秋收,脚踏实地。这能有效对抗“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让他们明白,无论是作物的生长还是人生的成功,都需要耐心和时间的沉淀。
2. 锻造钢铁意志:身体的磨砺,铸就精神的韧性
农活是体力的终极考验。酷暑、蚊虫、持续的体力消耗……这本身就是一场“极限挑战” 。经历过这一切的年轻人,会发现日后学习、工作中遇到的所谓“困难”,在体力和毅力的层面,似乎都不再那么可怕。这种 “吃苦耐劳” 的品质,正成为当下职场中备受青睐的稀缺资源。
3. 建立情感联结:一场跨越代沟的“双向奔赴”
对于很多留守老人而言,孩子的归来是最好的礼物。一起劳作,是无声的陪伴,是最深情的尽孝。在这个过程中,两代人拥有了共同的话题,孩子真正理解了父母的艰辛与家庭的传承,这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情感价值。
4. 激发创新与实践:当知识遇见土地,碰撞出无限可能
学营销的尝试直播卖家乡特产,学电商的帮村里搭建线上店铺,学机械的琢磨如何改良小型农具……大学生回乡,不再是简单的劳动力,更可能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 的新鲜血液。他们用新视野、新知识,反哺着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
三、 思考与展望:我们该如何看待这场“回村潮”?
当然,我们并非鼓吹所有大学生都必须回村干农活。它的核心价值在于 “体验”与“连接”——体验生活的多维度,连接我们的来处与根本。
· 对于社会而言,应摒弃“干农活=没出息”的陈旧观念,给予更多的理解与鼓励,为年轻人创造更多深入基层、了解国情的实践机会。
· 对于家长而言,不妨放手让孩子去经历这场“变形记”,相信这段经历带给他们的成长,不亚于一份光鲜的实习证明。
· 对于学生自身而言,无论是选择回村还是留城,关键是要带着思考去生活。回村不是目的,在劳动中学习,在吃苦中成长,找到自我价值与社会的连接点,才是这场修行的真正意义。
所以,当我们在讨论“大学生回村干农活”时,我们讨论的早已不是农活本身。我们讨论的,是一种敢于打破偏见的人生态度,是一场关于生命广度的自我教育,更是一代年轻人在寻找自我与根源之间,最踏实、最有力的一次扎根。
这片土地,曾经送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如今,他们带回世界的宽度,重新丈量这片土地的深度。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级的“学以致用”?
来源:暮里浅酌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