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因为订婚时抱了一下,退婚就要扣 3 万?这拥抱是镶了金还是镀了银?” 河南平顶山万先生的遭遇,最近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本来都定好 11 月办婚礼,女方突然悔婚就算了,还从 20 万彩礼里硬扣 3 万当 “拥抱费”,这操作让网友直呼 “开眼了”。更戏剧的是,
“就因为订婚时抱了一下,退婚就要扣 3 万?这拥抱是镶了金还是镀了银?” 河南平顶山万先生的遭遇,最近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本来都定好 11 月办婚礼,女方突然悔婚就算了,还从 20 万彩礼里硬扣 3 万当 “拥抱费”,这操作让网友直呼 “开眼了”。更戏剧的是,女方正面照被曝光后,不少人直言 “这名声算毁了,以后怕是很难嫁出去”。到底是多大的 “拥抱”,能值 3 万块?这场彩礼纠纷背后,又藏着多少让人哭笑不得的细节?
事情得从去年说起。平顶山的万先生,年纪也不小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对象,去年通过媒人介绍,认识了本地一位女子。万先生后来跟朋友说:“第一次见面就觉得挺投缘的,她说话温柔,看着也踏实,我和我爸妈都特别满意。” 双方家庭一拍即合,春节前见了面,没聊几句就把婚事定了下来 —— 毕竟在当地,通过媒人介绍、快速订婚的情况很常见,大家都觉得 “合适就赶紧定,别夜长梦多”。
今年 1 月份,万先生风风光光地跟女方订了婚,按照当地习俗,给了 20 万彩礼,还特意去金店买了黄金四件套(项链、手镯、耳环、戒指),花了小几万,作为订婚信物。女方当时也开开心心地收下了,还跟万先生一起拍了婚纱照,选好了 11 月的婚期,连请帖都印好了一部分,就等着日子一到办婚礼。万先生那段时间天天跟朋友炫耀:“终于要结婚了,到时候一定来喝喜酒!” 谁能想到,这满心欢喜,最后会变成一场 “闹剧”。
国庆假期本来是喜气洋洋的日子,可万先生却收到了 “晴天霹雳”—— 女方突然提出悔婚,理由是 “觉得万先生性格太老实,工资又低,嫁过去不会幸福”。这话让万先生当场懵了:“之前相处的时候怎么不说?彩礼也收了,婚纱照也拍了,现在说不合适,这不是耍人玩吗?” 他不甘心,托媒人跑了好几趟女方家劝说,可女方态度特别坚决,就是不愿意结婚。万先生看着家里堆着的请帖,还有亲戚朋友时不时问 “婚礼准备得怎么样了”,心里又委屈又无奈,最后只能认了 “强扭的瓜不甜”,只要求女方把 20 万彩礼和黄金四件套都退回来,就算了。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女方虽然同意退彩礼,却提出了一个离谱的要求:要从 20 万彩礼里扣掉 3 万块,理由是 “订婚之后万先生主动抱过自己一次,这 3 万是‘拥抱费’”。这话传到万先生耳朵里,他气得差点跳起来:“抱一下就要 3 万?这比抢钱还狠!婚纱照都拍了,牵手、拍照都有,怎么就单算一个拥抱的钱?” 媒人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尴尬地在中间协调,可女方油盐不进,一口咬定 “抱了就要给钱”。
万先生越想越气,干脆把这事发到了网上,想让大家评评理。结果帖子一发出,瞬间就火了,网友们的评论像潮水一样涌来。有网友调侃:“这拥抱也太贵了吧!我一天抱我对象十次,那不得给 30 万?” 还有人吐槽:“想悔婚就直说,找这种借口也太没诚意了,分明是想趁机扣点钱。” 更有网友替万先生抱不平:“男方也太惨了,彩礼给了,精力也花了,最后还要被讹 3 万,这女的也太不讲理了!” 还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女方连黄金四件套都没提要退,忍不住问:“黄金呢?只退彩礼扣 3 万,黄金是打算留着自己用吗?”
或许是迫于网上的舆论压力,也可能是媒人反复劝说,女方终于松了口,最后双方协商好:女方退回 170500 元彩礼(扣了 29500 元,差不多 3 万),黄金四件套也退了回来,这事才算暂时了结。万先生虽然还是觉得委屈,但也不想再纠缠下去,只能拿着退回的钱,默默取消了婚期,跟亲戚朋友一个个解释 “婚礼不办了”,丢了好大一圈脸。
可事情还没完,随着帖子的传播,女方的正面照也被网友扒了出来(虽然打了马赛克,但还是能看出大致样貌)。不少网友直言:“这名声算是彻底毁了,十里八乡都知道她悔婚扣‘拥抱费’,以后谁还敢跟她谈对象?万一再收了彩礼又悔婚,扣个‘牵手费’‘吃饭费’,那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还有当地的网友说:“我们这边媒人都互相通气了,以后介绍对象,提到这家姑娘,都得躲着点,怕惹麻烦。”
其实,在婚恋中,悔婚的情况确实时有发生,但关键是要有 “诚意”—— 既然不愿意结婚,就应该主动、全额退还彩礼和信物,这是最基本的诚信。像这位女方这样,用 “拥抱费” 当借口扣钱,不仅伤了对方的心,也毁了自己的名声。毕竟婚姻不是 “买卖”,不能用 “拥抱”“牵手” 来计价,一旦把金钱看得比诚信还重,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 “没人敢娶” 的尴尬境地。
还有网友提到:“现在很多地方的彩礼问题本来就敏感,这种事只会让大家对‘彩礼’更警惕,以后男方给彩礼的时候,说不定都要签合同‘悔婚不退彩礼需赔偿’,反而让正常的婚恋变得更复杂。” 这话确实有道理,彩礼本是表达心意的方式,却因为少数人的不当操作,变成了 “纠纷导火索”,实在不值。
来源:鹤城晚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