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先说一句,看到这些数字我有点慌。最近一份Roy Morgan的研究显示,过去12个月里有880万澳人在Amazon上至少买过一次,增长了11%,Temu的买家人数增长了24%,Shein增长了27%,而Temu和Shein合计为市场额外贡献了约13亿澳元。说
数十年最大变革正在发生:880万澳人选择网购,传统购物中心能撑住多久?
我先说一句,看到这些数字我有点慌。最近一份Roy Morgan的研究显示,过去12个月里有880万澳人在Amazon上至少买过一次,增长了11%,Temu的买家人数增长了24%,Shein增长了27%,而Temu和Shein合计为市场额外贡献了约13亿澳元。说实话,这种速度和规模的变化,不只是消费习惯的调整,已经在现场改写购物中心的“流量地图”了。
不得不说,面对极低价格和快速配送的双重诱惑,很多人真的开始放弃去商场逛街。生活成本高涨让大家更在意每一笔花销,我一个在墨尔本的朋友小李就跟我说,他以前周末会带孩子逛Westfield,现在更常是在手机上拼单,两天就到家。与此同时,曾经作为人流“磁铁”的服装和配饰连锁店在收缩扩张计划,Millers、Rivers、Noni B、Katies、Autograph、Crossroads、Rockmans、Wittner这些名字一个接一个地从购物中心淡出,Kogan、The Reject Shop和Best & Less等店的客流也出现显著下滑,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系统性变迁。
房东和商场管理方感到焦虑,也是有原因的。空置率上升会压低资产价值,促使他们重新定位空间,把商场改造为集健身、医疗、美食和娱乐为一体的体验中心。我前段时间去拜访一个做商业地产的朋友,他描述房东们现在在谈判桌上更看重“体验租金”和短期灵活性,而不是传统的长期重租金模式。这种改变意味着逛街不再只是买东西,而变成了被设计出来的“去处”,租户组合和服务形态要彻底重构。
零售商能不能活下来,关键不在于单纯降价。说白了,价格战是条死路,复制Temu、Shein的供应链和成本结构对绝大多数本地品牌来说并不可行。真正可行的做法是重新定义价值,比如把门店做成社区服务点,提供试穿体验、即时维修、私人造型咨询、同城次日取货等差异化服务。我有个做女装的同事,把店面改成了“试衣与取货中心”,并把部分热销SKU做成自有品牌,结果反而稳定了老客户并吸引了附近社区的新流量,这种案例告诉我们,组合线上线下,放大体验和即时性,比盲目降价更有出路。
房东和城市规划者也得思路更灵活。商场变“体验场”不是一句口号,而要落到具体动作上:缩小店面单位以吸纳本地品牌、引入医疗健身等刚需服务、允许短租或快闪以保持新鲜感,同时与物流企业合作,把部分空间改造成小型仓配中心以支持快递取货。这些都是可以操作的路径,但要做就要在租约设计、物业管理和社区营销上一起发力,不能光靠把空铺改成餐饮。
从消费者趋势看,未来两三年内线上低价消费和线下体验需求会并行。不看数据恐怕很难相信这种并行关系,但它确实存在:有人为省钱天天网购,有人为了社交和体验愿意出门消费。零售商若能把门店打造成有温度的场所,同时把线上作为流量补充和快速履约的渠道,就可能在这场变局中存活下来,也许还有机会逆袭。
最后,我想说,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的选择同样在重塑市场。购物中心的消失并非必然,但它们必须变成更贴近生活的场所,才能继续被需要。说到这儿,我还在观察身边那些曾经排队买咖啡的小店是否能借机转型成社区会客厅,这背后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生意智慧,也有不少悲喜交织的现实。
你最近去过的购物中心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说你亲眼看到的店铺、你购物时在意的要素,或者你认为哪些本地店还有机会通过改变活下来?
资料来源:Roy Morgan、Ray White Commercial
来源:杯里乾坤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