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已经第三次发现他偷偷给游戏充值了,前两次加起来充了2000多元,这次又充了1000多元,说他几句还跟我大吵一架。”说起刚上初中的儿子小宇(化名),来自河南郑州的田先生满是无奈和焦虑。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田梦迪
“我已经第三次发现他偷偷给游戏充值了,前两次加起来充了2000多元,这次又充了1000多元,说他几句还跟我大吵一架。”说起刚上初中的儿子小宇(化名),来自河南郑州的田先生满是无奈和焦虑。
小宇上初中后,对网络游戏的痴迷程度骤增,起初只是和朋友在游戏世界互动,后来逐渐发展为背着家人给游戏账号大额充值。父母多次尝试沟通,却都以争吵收尾。如今,小宇成绩一落千丈,还频繁被学校请家长,田先生的焦虑与无助溢于言表。
像小宇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11~18岁的青少年,正处于小学高年级至中学阶段,有些人深陷高频购物、主播打赏、游戏大额充值、持续开盲盒等“消费型快乐”难以自拔。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指出,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从多维度剖析根源并寻找破解之道。
青春期特性、环境因素与认知偏差共同催生沉迷
要揭开青少年沉迷“消费型快乐”的成因,需先从青少年自身的成长特性入手。孙云晓表示,青春期的孩子大脑发育不成熟,他们对时尚、快乐、他人认可的追求极为强烈,却缺乏理性思考和控制盲目冲动的能力。这种生理与心理发育的不平衡,让他们极易被“消费型快乐”的即时满足感吸引,通过购买潮品、充值游戏等行为,获取短暂的愉悦与刺激。
初中语文教师柳老师也在教学中观察到这一现象,她认为,青少年对消费陷阱的认知普遍不足,是加剧沉迷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学生难以区分合理需求与盲目消费,比如他们将同学都有潮牌鞋等同于自己必须拥有,这种认知偏差,让他们在面对消费诱惑时更难作出理性判断。”柳老师表示,帮助青少年认清消费陷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破解“消费型快乐”沉迷的重要一环。
同伴群体的影响,也是推动青少年陷入“消费型快乐”的关键力量。孙云晓援引群体社会化理论解释,青春期孩子对同伴的顺从程度远超对父母的接纳。有些孩子疯狂追求名牌鞋服、追星、给主播打赏,本质上是为了“获得关注”“融入群体”“证明自我价值”。
家庭与学校环境则构成了重要的外部诱因。随着生活条件改善,不少父母因忙于生计或事业,陪伴孩子的时间严重不足,出于内疚便用物质满足补偿孩子,逐渐让孩子形成“物质=关爱”的错误认知;有些学校仍倾向于应试教育,仅以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表现,过重的竞争压力让一些青少年选择逃避,转而在“消费型快乐”中寻找心理慰藉。
“适当的消费能带来一定满足,但青少年若沉溺其中、不思奋斗,无疑会掉入成长陷阱。”孙云晓强调,沉迷“消费型快乐”不仅是青少年成长的误区,更是教育环节出现偏差的结果——家庭的补偿式养育、学校的单一评价体系,再加上青少年自身的消费认知不足,共同为“消费型快乐”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以“生活教育”培育“成长型快乐”
面对孩子沉迷“消费型快乐”的情况,不少家长如田先生一般,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对此,孙云晓指出,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家长应跳出焦虑,在生活实践中引导孩子摆脱“消费型快乐”的束缚,体验更持久、更有价值的“成长型快乐”,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方向。
“好父母一定是爱生活、会生活的人,要让孩子明白,教育的魅力在生活,真正的快乐也在生活中。”孙云晓建议,家长应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参与丰富的生活实践,通过具体的生活互动,让孩子意识到,除了购物、游戏带来的短暂快乐,生活中还有更多能带来持久满足感的事物,逐步转变对“快乐”的认知。
同时,家长还须充分信任孩子的潜能。追求快乐是人生的本质需求,更是青春期的强烈动机,关键在于将这种需求导向“真正的快乐”。最高也最持久的快乐,是自我潜能优势的实现。孙云晓认为,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与特长,让孩子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中激发内驱力,主动告别“消费型快乐”,拥抱“成长型快乐”。
专业介入与联合施策守护成长
然而,当青少年出现频繁逃学、拒绝沟通、大额消费成瘾等严重症状,仅靠家庭教育难以见效,此时应引入专业力量,并构建家校社协同的干预机制。
柳老师结合教学经验提出,在干预过程中,“家校联合”是重要抓手。她建议,学校与家长可双方联动,一方面通过控制青少年的网络使用权和零花钱,从源头减少他们接触“消费型快乐”的机会;另一方面以学习成绩进步或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目标,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让孩子在努力中收获成就感,逐步理解“成长型快乐”的意义。
学校与家庭首先要达成共识,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孙云晓特别提醒,部分家长因好面子或顾虑过多,不愿承认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或行为偏差,迟迟不愿寻求专业帮助,反而会延误最佳干预时机。学校需主动承担起沟通引导的责任,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普及专业干预的重要性,并通过定期召开家校沟通会,同步孩子的学习、消费、心理状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干预方案。
“要想田地里不长荒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满庄稼。”孙云晓用这句话比喻长效解决机制的核心——青春期青少年最大的需求是成长与实现梦想,教育的关键就是让孩子体验“成长型快乐”,用积极健康的追求填补心理空白。他提出,长远来看,需构建“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格局: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学科教育与消费观念引导;家庭专注生活教育,陪伴孩子成长;社会侧重实践教育,为孩子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
此外,家校社三方还应加强“成长型快乐”的价值观引领。“当代青少年自主性较强,完全可以激励中小学生自己去寻找身边的榜样,这种亲身实践可能会让他们深化自己的思考,并且更愿意引之为自己的榜样或偶像。”孙云晓建议。通过这种形象具体的价值观引领,让“成长型快乐”成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新时尚,帮助他们走出“消费型快乐”的漩涡,在成长道路上找准方向,收获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来源:冬迎说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