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正要紧的不在谁坐椅子,而在谁敢把路线说清楚。蓝营这回改选,胜负不看派系名单,看谁能把风险讲白、把方向定死。拖延和暧昧,只会被淘汰。
真正要紧的不在谁坐椅子,而在谁敢把路线说清楚。蓝营这回改选,胜负不看派系名单,看谁能把风险讲白、把方向定死。拖延和暧昧,只会被淘汰。
先讲个结论,打“过渡”这张牌的人基本没戏。基层等的不是看管钥匙的人,是能开门的人。你不设定锚点,风一吹就倒。
“世代交替”不是漂亮话,是资源分配和叙事权的重排。县市长体系要效率,中生代要舞台,军系要尊严,这三股力不往同一个目标绑,组织就散。
有人主打护某位地方天王,这思路有短期防守的价值,但没有长期增长的逻辑。你越强调“过渡”,越像承认自己没方案。辩论不去,更糟。
“这不是过渡,这是定路线的仗”
郑丽文的声量起飞,靠的是“认同”讲得直。深蓝听到久违的肯定句,不绕弯。不少退役将领和黄复兴体系,的确因此押注她。他们要的不是掌声,是回家的路感。
问题出在边界感。抛出要见某位外人政客的想法,信号错了。对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一句话就可能触碰伤疤。对她是社交,对他们是底线。
军系的记忆很长。有人二十岁被带来,八十岁还等“带回去”。这不是文宣,这是人生。你要他们继续站你这边,话就要稳,态度要一以贯之。
“认同不能两边讨好”
支持松动怎么流向谁,不是单看民调。组织纽带很硬,某些人家学渊源、旧部网络还在。谁能调动那套联络链,谁就接得住。不是力挺谁更漂亮,而是谁更可信。
别把军系当统一口径的人群。里面有强硬派,也有务实派。前者要姿态,后者要结果。统一三字对不同人含义不一,有人等的是时间表,有人要的是稳定门票。
这几天有两位前领导人的表态,等于把题目画了重点。一个说别再拖,一个说要谈和平。翻译成人话,就是要明白写出“路线+节奏”。模糊空间被压缩了。
这话也侧面否掉了“看守内阁式党主席”。你要能扛事,要有实权动作。整合派系、定两岸发言、打组织战,都是实功夫,不是口号。
有人问,那郑还有没有翻盘的路。有,但很窄。先把失言扛下,再把路线补齐。不是删原话,是把边界画更清。把“见谁”“为了什么”“谈什么”讲明白。
“先认错 再定锚 再给时间表”
认错要快还要真。不是“被解读了”,而是“我说错了”。接着把核心论述用两三句白话写死,不给外界无限解读的空间。最后给阶段目标,别空转。
说明会和辩论是最好舞台。你敢直面嘘声,反而加分。躲同温层,社群看得一清二楚。现在声量贵,失去的场次回不来。
说个现实,两岸节奏这几年加速,岛内的风险敏感度也变了。有人怕战,有人怕乱。蓝营若想当“风险管理者”,话术就要稳,不喊空调门号,要给能执行的步骤。
县市长派看KPI,财政、交通、招商,这些才是他们的武器。他们要一位能把中央议题跟地方成绩串起来的人,而不是只会上政论的口水王。
年轻党员想的是出头路。社媒打法、短视频战力、校园扩散,这些都要资源倾斜。你不让出舞台,谈世代交替就是假话。给他们任务,给他们失败的机会。
军系要被尊重,不是被消费。见面可以,但要有框。什么人可以见,谈什么,要不要公开逐字稿,都先说。把“外部交流”纳入组织规范,别靠个人兴致。
一般选民也在看。他们不追内部术语,他们只看谁像领导者。平常讲人话,遇事不躲,逻辑一致。你今天说和平,明天说强硬,后天又说过渡,他们会关掉电视。
还有个容易忽略的坑,派系整合。不是摆拍握手,是利益算账。中常委名额、智库职位、县市协调,这些都要提早布局。你不管,别的手会去管。
蓝营过去的“酱缸”,不是一朝一夕。换人不等于换文化。要拆这种结构,得有三把刀,一刀砍私相授受,一刀砍黑箱提名,一刀砍虚假动员。刀落下去会疼,但不动刀会烂。
别迷信名嘴数据。有人说蓝营只剩几趴,那是夸张话。可声量确实在掉,这是肉眼可见。修复的路不靠嘴硬,靠抢回公共议题与现场感。
对手在变快。绿营的议题制造、网路联动、危机反应都在升级。蓝营不能再用电视台思维,要把决策和传播缩到同一天。认知作战不是标签,是日常工。
如果这回还是选出个“看守者”,那下一轮县市选举就会还债。组织士气一旦崩,一年拉不回。别拿“稳”当借口,实质上是慢性自杀。
对郑的最后提醒,把“见谁”的话题变成“谈什么”的议题。把注意力拉回价值和利益。你要的是路线授权,不是人脉炫耀。把手卡写短,写狠,写能执行。
对郝和罗的提醒,别再说护谁。你们要证明的是“没有那个人也能赢”的能力。把你的整体方案亮出来,尤其是两岸和组织两条线。别回避辩论,再回避就定型了。
对党员的提醒,这票不是情感投票,是合同投票。看谁给出更清楚的交付,谁的时间表更能被检验。选完要追踪,逼他兑现,才会有文化改变。
最后一句,蓝营改选考三科。路线清楚,组织整合,面对镜头的勇气。三科合格,才谈整合社会。任何一科挂科,都是回到原点。
“赢在态度 不在人设”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