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名显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地理分布状况,也表现出各个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存在的明显差别。这样的分布状况同经济发展所具备的区域特性联系在一起,不同省份,直辖市加上自治区在高等教育水准方面有着明显的对比。
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名显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地理分布状况,也表现出各个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存在的明显差别。这样的分布状况同经济发展所具备的区域特性联系在一起,不同省份,直辖市加上自治区在高等教育水准方面有着明显的对比。
在我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一起构成了整个教育水平的面貌,而这二者都受经济条件的影响。经济相对比较好的地方,会聚集更多的优质资源,教育也一样,所以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都会比较强。并不是所有的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都能很好地累积到优质高校资源,每一个地方的教育发展轨迹都受制于很多历史与政策等方面的影响。
2025年ABC中国大学排名统计了全国范围内共119所高校,包括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双一流”建设高校甚至一些发展较快的双非本科高校。在所有的学校之中,这100所学校全国排行靠前,在其中表现较为突出。而北京市在所有城市中处于第一的位置上,北京全市共有二十八所学校的进入排行榜,并占全国榜单四分之一的比例。
北京市在教育方面拥有的资源在全国是有着显著的对比存在的,排全国前10名的大学北京就有4所,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即便扩大范围至前30名,北京的高校也很多被纳入其中,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等。北京还有许多没有排进全国前30强,却影响很大的高等学府,如中国农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等,在各自专业上都有着不小的贡献。
目前,北京有各类高等教育机构90多所,其中985工程高校8所,211工程高校2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34所。这个数字一方面说明了全国最好的高校聚集在北京,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北京教育上的绝对优势。
位于江苏省,有16所高校进入全国前百位。江苏近几年来在教育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苏大强”也由此而得名。南京大学作为江苏省的著名高校,排行中位列全国第五,是所有的双一流大学之一。在20名之后的江苏还有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优秀院校。诸如中国矿业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在综合排名方面也收获颇丰,江苏的教育竞争力得到加强。
上海市有10所大学上榜,排名全国第3。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上海的教育名片,双双进入全国前10名。这些名校的存在,一方面扩大了上海在高等教育上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上海城市的发展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强联系。上海的同济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分别排第11 - 30名,为上海四大985高校之一。除此之外,上海还有一些著名高等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在促进本地区域教育创新方面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广东省有8所大学进入全国100强,位居第四,中山大学是广东省的王牌大学,排在全国第15位。广东还有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一批大学,这些大学依托广东省雄厚的经济基础取得发展。同样,有深圳大学、暨南大学以及南方医科大学入选,在总数量上没有北京多,但是也体现了广东对于地区高等教育的努力。
并列第五的便是湖北和陕西,两个省各7所大学进全国100强,湖北省是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两所高校为代表,在当地的教育界占据核心地位,而且在全国范围也有较高的知名度。依靠独特的地理位置,陕西省建立了以西安交大和西工大为代表的“硬核”高校体系。这些高校是西北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国家尖端科研的主要阵地。
排名第六是辽宁、浙江、天津、四川,这四个省份各有4所高校进入全国100强,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回暖较快,浙江则主要靠浙江大学的强劲实力。天津虽然是直辖市,但也是有优势资源的,在教育这方面也不落下风,特别是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这些学校的出现,说明了在西南区域是有地位的。
黑龙江有3所高校,安徽有3所高校,山东有3所高校,湖南有3所高校,都在全国100强里,可以看出这几个地方的高等教育是有潜力的。虽然入选高校的数量很少,但其在区域内高校竞争中占据着显著位置。
全国还有一些省区的高校不在榜单里,例如河北、新疆等。这几个地区基础教育上有《相应发展有所进步》,但高等教育的整体竞争力还是偏弱,河北工业大学是第98名,不过它不是河北省内的校区所以不在河北教育系统里。新疆大学是新疆教育最高水平的学府,在全国仅仅排名第123名,以后可能会面临一个很长的质量提升过程。
我们可以看出北京,江苏等在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上占有绝对的领先优势,西北,西南和华南部分地区就有些落伍了。这种高等教育资源的集中分布与我国经济发展区域之间的差异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不难感觉到这样的局面不是无中生有的。经济和教育互相促进的重要程度在这当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资源分布不均衡产生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欠发达地区学生难以进入优质高校从而加大地区差异。这种教育上的差别牵动着社会对公平的追求,也给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新的难题,以后怎么做到区域间教育资源分配更平均一些,这也许会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要攻破的一座大山。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