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儿是这样:中秋节前夕,曼城官方在韩国社媒渠道用韩文发了一条“中秋快乐”的动态,还配了张十分应景的图——几位外籍球员规规矩矩穿着韩服,背景满屏韩文,看文案也是妥妥对韩国球迷的定向祝福。韩国网友这边立刻欢腾起来,评论区就差敲起锣鼓。可中国这边的球迷看到,心里那叫
月还没圆,瓜先熟了。中秋刚要来,曼城这波操作,把球迷的心情直接从桂花香拉回了“吃瓜现场”。
事儿是这样:中秋节前夕,曼城官方在韩国社媒渠道用韩文发了一条“中秋快乐”的动态,还配了张十分应景的图——几位外籍球员规规矩矩穿着韩服,背景满屏韩文,看文案也是妥妥对韩国球迷的定向祝福。韩国网友这边立刻欢腾起来,评论区就差敲起锣鼓。可中国这边的球迷看到,心里那叫一个凉,纷纷吐槽:“这不是第一次了,他们就不在乎中国球迷感受。”
当然也有人解释,说这其实是平台的“IP限定”,曼城一直会在不同节日给不同地区的球迷发定向祝福,是为了“互不打扰”,就像分频道播放一样。但这一套并没能稳住网友们的怒火。很多人直言:中秋是中国的传统佳节,结果你不在海外平台公开对中国球迷说一句,反倒专门给韩国“上大礼”,这不就是给“偷文化”递话术吗?
说曼城这波是一时手滑?不好意思,网友列出的“历史行为”摆在那里。往年春节,他们也单独用韩文给韩国球迷发“春节快乐”;端午还在面向全球的视频里隆重介绍“投壶运动”,称那是韩国的传统项目;而在海外平台上,几乎没见他们公开对中国春节送祝福。要说一次两次是巧合,可一到传统节日就“踩线”,这就很难不让人多想了。
更让人梗着的,是今年七月份的那出。曼城在一场赛事里输给了亚洲球队(注意,输的不是中国队),赛后曼城的“头号球迷”、绿洲乐队的主唱居然发了带辱华意味的言论。网传截图一出,国内球迷怒火冲天,跑去官方留言抗议。曼城方面呢?摆出一副“我们不认同,但他是合作伙伴”的标准公关回复,随后还发了乐队相关的照片,被不少人解读为“你这是变相挑衅吧”。这波操作,一套连环拳把大家的好感打得七零八落。
偏偏曼城和中国市场关系还不浅。有人盘了盘账:曼城在国内不同城市开直营店不说,赞助上更是“根深叶茂”。像知名白酒品牌剑南春与他们达成深度合作,联动外媒宣传,连某次赛事奖杯上都印着品牌LOGO;2024年,五芳斋和曼城联名推出“蓝月系列”月饼,定价188元,趁着赛季热度不少球迷下单;同年,伊利集团官宣与曼城合作,集团总裁亲自到场站台。你说这边商业合作热热闹闹,那边文化节点却次次“背刺”,换谁不觉得窝心?
曼城这次中秋祝福一出,评论区就成了大型辩论会。支持方说:“IP限定很正常,俱乐部要做全球化运营。”反对方说:“全球化不是选择性尊重,更不是在争议点上反复横跳。”还有人直接上升到商业层面:“中国球迷体量或许不是最大,但中国市场是你们数一数二的营收来源。吃中国的饭,别砸中国的碗。”更有网友点名呼吁国内赞助商:该表态了,该把合作条款里“文化尊重”写得更明白了。
这事儿让我想到娱乐圈常见的“公关迷惑行为”:有品牌在亚洲市场靠中国消费者吃饭,结果广告拍得“文化不自洽”,被群嘲后才仓促道歉甚至被艺人集体解约;也有艺人在国际平台“口误”,品牌第一时间切割,才稳住局面。全球化时代的语境考验,不只是产品,更是态度和底线。你可以分渠道运营,但不能分渠道尊重。
球迷也不是不讲理。大家要的无非是一个清晰的价值立场:尊重中国传统,尊重中国消费者,不要在重大节日和敏感议题上玩文字游戏。尤其是在已经有过争议前科的情况下,更需要用真诚的动作去修复信任,而不是继续“打擦边球”。一句公开祝福、一次明确澄清,可能就是修补的开始。
中秋要到了,月亮会照进每一个支持你的城市。希望曼城也能把话说在点子上,把心放在对的地方。商业是商业,情感也是情感;市场需要增长,文化更需要被认真对待。至于国内赞助商和球迷们会不会“用脚投票”?留个悬念给时间——看谁愿意在圆月之下,学会把每一份尊重讲清楚、做漂亮。
来源:血手探险者J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