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注意到,明明都是足球比赛,为什么川超和苏超现场几乎全满座,票价都能喊到天价,反观中超却冷清得让人心疼?这差距,怎么看都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也挺扎心的。
你有没有注意到,明明都是足球比赛,为什么川超和苏超现场几乎全满座,票价都能喊到天价,反观中超却冷清得让人心疼?这差距,怎么看都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也挺扎心的。
刚刷到朋友圈里有人晒苏超的换票抢票攻略,大家几乎是秒杀状态,连加价票也不够用;川超那边,球迷们直播间吵着买票难有多火爆。对比一下中超,上座率那叫一个惨淡,要是现场还有五分之一热度,那就是奇迹了。之前官方发的数据显示,中超某些球队比赛仅有三成左右的观众到场,这个数字连半满都不到。比赛本身质量倒是不差,场上球员投入也足够,结果现场氛围却提不起劲,没有那种球迷齐唱或高喊的激情,仿佛变成了一个俱乐部自己唱独角戏。
你川超和苏超不是天生就吸引人,苏超去年才复建不久,川超也算是新兴联赛。背后到底是怎么做到热度和票房比肩甚至超越中超的?其实办比赛的诚意和球迷的感受感差了太多。苏超那边动员自身球迷社群粉丝俱乐部,比赛前就搞各种拉票活动,甚至推出了一堆和球迷互动的线上游戏,各式各样的创新手段,折腾得非常有趣。而川超注重打造地方文化,比赛场馆和周边环境硬件都花心思做得很扎实,不仅仅是踢球,更多的是把看比赛变成一种周末聚会的体验。从这点上看,中超绝对不是一味靠明星球员和阵容单打独斗能够维持火热氛围的。
许多中超球队反而是在靠过去的辉煌或大牌吸引目光,问题是这样的经营如果不能转化成稳定的球迷习惯,时间久了自然跟不上。尤其是疫情冲击还没完全过去,球迷现场观赛安全感和消费习惯都在变化,中超没找到和球迷形成新连接的方法,导致比赛场面空空荡荡。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媒体和社交平台的互动。川超苏超的内容极具亲和力,球迷可以跟球员直接交流,直播内容丰富充满生活气息。反观中超,报道多是官方式冷冰冰的新闻通稿,没有鲜活的故事和细节,让人看着提不起神。
想想也怪不得,票价也是原因之一。中超票价普遍偏高,普通球迷日常消费压力不小。你问经济学不经济学,那是真的很现实。周末翘班请假买这票,要啥没啥的性价比高的氛围,在川超和苏超那买票看球,更多是一次精神和社交的满足,而不仅仅是看个比赛。小细节决定大不同。
看到有评论说这就是“土壕堆钱,花钱买心理安慰”的表现。但说心里话,真的是心理安慰还能吸引到那么多真爱粉,是因为他们带来了归属感和参与感,这点中超还真欠缺。过去几年里,中超频繁换帅、俱乐部资金链断裂、甚至有球队解散,留给球迷的信任感很淡了。再加上赛事内容经常改动,联赛整体运营缺少统一规划和稳定节奏,自然难以形成持续的关注度。这不是赔钱的买卖,而是把生态、文化和体验做好了才会长远。
回头看苏超的一个小故事:有位球迷说,第一次去现场是陪朋友,结果第二次自己掏钱买票还非得带上一堆朋友。你说这种转变,除了本身联赛氛围做得好,没别的更能打动人心。对比中超这种大城市的“高冷”球市,坐的更多是偶尔追星的票客,热情不稳定,哪怕有明星阵容也撑不起长期的火爆。
更别说苏超和川超更接地气了,俱乐部和周边小吃、民俗结合,形成了类似小型社区节日的氛围。中超部分俱乐部则缺少这种区域社群深度绑定。说到底观众是一种感情投资,没人愿意掏钱买一场冷冰冰的演出。
你要是说中超没机会逆转吗?机会肯定只不过要主动放下光环,一步步从粉丝互动、社群运营做起,提高现场观赛体验,才能让更多年轻球迷走进球场。可现在看来,这过程还挺漫长。况且,球迷对联赛的忍耐力毕竟有限,持续退步只会加速边缘化。
回想这些年各种话题和事件,倒不一定是资本撤出那么简单,更大程度上是一场关于联赛生命力的深层挑战。试试不那么依赖明星球员能否把乐趣和归属感装满场子,给草根球迷真正意义上的参与感才是突破口。
你有没有想过,火热的球市其实隐藏着更深的社会和文化机理?当热情不只是因为赛场上的进球、技战术,而是因为互动、共享、归属,就像那些川超和苏超正在干的活,中超还有多少时间去追回这种“情感红利”?球迷们真的有耐心等吗?
来源:游戏战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