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河南周口的一个小村庄,16岁的李强把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塞进抽屉,背着蛇皮袋跟着同乡去了东莞电子厂。他不是不爱读书,只是“家里供不起,早点打工还能给弟弟攒彩礼”。这种在城市孩子眼里的“将就”,却是无数农村人一生的缩影。
在河南周口的一个小村庄,16岁的李强把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塞进抽屉,背着蛇皮袋跟着同乡去了东莞电子厂。他不是不爱读书,只是“家里供不起,早点打工还能给弟弟攒彩礼”。这种在城市孩子眼里的“将就”,却是无数农村人一生的缩影。
一、教育:在“读书改变命运”里被迫妥协
农村孩子的教育起点就带着“将就”的底色。镇上中学的师资力量凑活,老师“语文数学一把抓”,实验室里的仪器落满灰尘。李强的班主任叹着气说:“能考上县高中就烧高香了,重点?咱们这疙瘩没那条件。”
就算有人杀出重围考上大学,也常陷入新的“将就”。学金融的张敏毕业三年,在郑州换了五份工作,最后还是回县城进了信用社,“大城市的房贷咱不敢想,家里给安排的‘稳定活’,凑活干吧”。
二、就业:体力和时间的“凑活买卖”
建筑工地的李叔,腰椎间盘突出却还在搬砖,“不干咋办?老婆孩子要吃饭”;村口开小卖部的王婶,货架上的过期零食舍不得扔,“反正村里人不讲究这个”。
农村就业市场就像个“凑活”的集市,要么靠体力换血汗钱,要么守着小买卖赚辛苦钱。年轻人外出打工,干的是电子厂流水线、外卖骑手这类“青春饭”,年龄大了就被“优化”,只能再回农村“凑活”种地。
三、生活:物质凑活,精神“空巢”
赵大爷家的彩电屏幕裂了道缝,他拿胶带粘了粘继续看;村里的广场舞音乐永远是那几首土嗨神曲,“有得跳就不错了,城里的健身房咱去不起”。
物质上的“将就”背后是精神世界的贫瘠。没图书馆、没电影院,年轻人只能抱着手机刷短视频,“凑活打发时间呗”。
四、医疗:“小病拖、大病扛”的无奈循环
邻村的张奶奶咳嗽半年,硬是拖成了肺炎才去医院。“去一趟县城医院得花半天,路费比药费还贵”。村卫生室的医生是个“半路出家”的兽医,“能看个头疼脑热就中,大毛病咱治不了”。
这种“将就”是对生命的冒险,却也是农村医疗资源匮乏下的无奈选择。
五、“将就”背后:被资源和观念锁住的人生
城乡资源的鸿沟是“将就”的根源。农村学校的硬件、医疗的设施,和城市比就是“凑活版”。
传统观念也在推波助澜。“安土重迁”让很多人不敢折腾,“找个稳定活儿、娶个媳妇、生个娃”就是人生全部,“凑活过”成了默认的生活哲学。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靠天吃饭的农业和零散的打工收入,让“将就”成了维持生计的最优解。
六、在“将就”中突围:乡村振兴下的新可能
如今,情况在慢慢变。村里的大学生小李回村搞起了直播带货,“把咱村的苹果卖到全国,不比出去打工强?”;政府给村卫生室配了新设备,“现在头疼脑热不用往县城跑了”。
乡村振兴政策正在填补资源鸿沟,电商、乡村旅游给农村人带来了不“将就”的机会。但要彻底告别“将就”,还得补上教育、医疗的短板,让农村人有更多选择的底气。
农村人的“将就”,不是懒惰或认命,是在资源有限的现实里,用最务实的方式活下去。但我们期待的是,未来的农村人不用再“凑活”,能有和城市人一样的机会,去追求不打折的人生。
来源:村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