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640年)在西域设立西州都护府,同年九月在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到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止,唐朝统治西域共约170年。而后在这片土地“城头变幻大王旗”,直至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新疆又回到中央政权的管辖。那么千年来
从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640年)在西域设立西州都护府,同年九月在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到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止,唐朝统治西域共约170年。而后在这片土地“城头变幻大王旗”,直至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新疆又回到中央政权的管辖。那么千年来天山南北的政权变迁有哪些呢?
一、喀喇汗王朝(回鹘人)唐朝末年(九世纪中叶前后)回鹘西迁时,其中一支在汗族庞特勤率领下西奔楚河地区葛逻禄部,后庞特勤征服了葛逻禄及其他回鹘部族,在中亚及今新疆喀什、和田地区建立起回鹘新王朝,史称喀喇汗王朝。亦称“黑汗王朝”或“葱岭西回鹘”。传说王朝的开国者是阙毗伽·卡迪尔汗。
喀喇汗王朝
汗国建国之初即采取草原帝国双汗制传统,以长幼子分东西两支:东支由大汗直接统治,首府设于巴拉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东);西支首府初设于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江布尔)。西支始祖名萨图克·布格拉汗。
西支的萨图克·布格拉汗是开国大汗卡迪尔汗的孙子,自幼受波斯萨曼王朝穆斯林的影响,皈信了伊斯兰教,并建立新疆首座清真寺——阿图什大清真寺。910年(后梁开平四年),发动政变从信仰佛教的叔父手中夺取了政权,仿照萨曼王朝组建古拉姆近卫军体系,按阿拉伯国家模式建立了伊斯兰教法统治,设立迪万(国务会议)和宗教法庭。
位于阿图什的萨图克·布格拉汗陵墓
955年(后周显德二年),萨图克其子穆萨·阿卜杜勒·凯里姆继位后,在苏菲派教士的帮助下,实现了汗国的伊斯兰化。约960年穆萨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20万帐突厥人入教。正式开始了第一个突厥语民族伊斯兰王朝的历史,促成突厥-伊斯兰文化融合。先灭东支,夺得巴拉沙衮;1006年通过宗教战争灭亡于阗佛教国,实现了对于阗及叶尔羌的征服,统一并扩大了王朝疆域,王朝中心逐渐转移至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
大约自1041年(北宋仁宗庆历元年)起,喀喇汗王朝分裂为二,西汗为阿里后裔,通称阿里系,领有河中地区及费尔干纳西部,以撒马尔罕、布哈拉为都城;东汗为哈仑·卜格拉汗后裔,通称哈仑或哈散系,领有怛逻斯、白水城、石城、费尔干纳东部、七河流域和喀什噶尔,以八剌沙衮为政治、军事都城,以喀什噶尔为宗教、文化中心。
1089年(北宋哲宗元祐四年),突厥人的塞尔柱王朝攻下布哈拉,西部喀喇汗王朝从此在政治上成为塞尔柱王朝的附庸。
二、西辽(喀喇契丹)1124年(北宋徽宗宣和六年),辽国灭亡,辽国贵族耶律大石带领少量部众逃亡至可敦城(今蒙古国布尔干省青托罗盖古回鹘城)建立根据地,向东喀喇汗汗庭请求避难,不料此时的汗朝自顾不暇。耶律大石遂联合那3万帐“异教游牧部落”,驻扎叶密立,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
1132年(南宋高宗绍兴二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城登基称帝,号“菊儿汗”,建元延庆,西辽正式建立。
1134年(南宋高宗绍兴四年),东部喀喇汗王朝大可汗伊卜拉欣同葛逻禄首领和康里首领不和,发生冲突,请求耶律大石出兵支援。耶律大石趁机发动政变,占领八剌沙衮,将其改名为虎思斡耳朵,作为自己的都城,把东部喀喇汗王朝降为附庸,从此东部喀喇汗王朝的辖地只有喀什噶尔、阿克苏与和田地区。
1141年,塞尔柱王朝与西辽王朝在卡特万草原上进行会战。耶律大石协同指挥东喀喇汗以少胜多,塞尔柱王朝惨败,退出了河中地区,西部喀喇汗王朝改换宗主,仍以附庸形式保存下来。
西辽并没有彻底消灭喀喇汗王朝的政权,而是把喀喇汗王朝置于臣属地位向西辽称臣纳贡。东西喀喇汗王朝依旧保持着各自的封地和传承的体制,并且差不多与西辽共同存在。高昌回鹘、花剌子模也先后臣服于强盛期的西辽,突厥语和西方史籍称西辽为“哈剌契丹”或“喀喇契丹”。
西辽版图
1211年(南宋宁宗嘉定四年),乃蛮王子屈出律取代西辽末帝直鲁古的统治,放穆罕默德汗回喀什噶尔,但是喀什噶尔贵族们并不欢迎穆罕默德汗,当他入城时被刺死于城门中,东喀喇汗王朝灭亡。
1212年,河中人民不满花剌子模王朝的盘剥,举行起义,奥斯曼汗支持这一行动。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率军镇压,攻破撒马尔罕城,处死奥斯曼汗,西喀喇汗王朝灭亡。
三、察合台汗国(蒙古人)1225年(南宋理宗宝庆元年),成吉思汗划分诸子封地,次子察合台领有西辽旧地,牙帐设于阿里麻力(今新疆霍城东北)附近虎牙思。
1269年(南宋端宗咸淳五年),察合台曾孙八剌与窝阔台系后王海都在答剌速河畔举行大聚会,划分了各自在中亚的势力范围。
八剌子笃哇继承汗位后,追随海都,同元朝长期为敌,屡与元军争战,不断攻掠畏兀儿地区,终元世祖忽必烈一朝未断。
1310年(元武宗至大三年),窝阔台汗国被并入到察合台汗国,遂兼有天山南北麓及阿母河以东地方,汗国统治中心亦逐渐西移。最盛时疆域东至吐鲁番、罗布泊,西及阿母河,北到塔尔巴哈台山,南越兴都库什山。
1346年(元顺帝至正六年),合赞算端汗被杀后,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后分别形成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帝国。
四、东察合台汗国(蒙古人)1347年(元顺帝至正七年),察合台汗国灭亡,蒙古都格拉特部贵族在该部当时的治府——阿克苏,拥立察合台汗后代——秃黑鲁帖木儿为汗,东察合台汗国由此创立。秃黑鲁帖木儿汗时期,一度发兵占领中亚大城撒马儿罕。统治范围西达撒马儿罕,东迄哈密,北与瓦剌为邻,南同于阗等地接壤,势力空前强盛。
察合台汗国的分裂
1428年(明宣宗宣德三年)前后,歪思汗在伊塞克湖畔同帖木儿王朝作战时中箭身亡。歪思汗死后,长子羽奴思、幼子也先不花的两人其身后都拥有一批蒙古异密(为蒙古及元代时期通行于中亚的军政头衔)显贵支持者,统一的东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吐鲁番及汗国北部草原为中心,西部则以天山南部的哈实哈儿(今喀什)等地为中心。
东察合台汗国的分裂
1456年(明景泰八年),歪思汗之子羽奴思投奔帖木儿王朝,以吐鲁番为中心建立吐鲁番汗国,统治区域涵盖今新疆吐鲁番市及周边草原地带。
1478年(明宪宗成化十四年),帖木儿王朝内讧,羽奴思汗趁机率部西征获得成功,塔失干(即塔什干)、赛兰等地皆归其属下。他本人则以塔失干为府治,自此再无东归。
1487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羽努思汗病亡于塔失干城,伴随西征的长子速檀马哈木继承汗位,但实际控制范围仅限于塔失干附近地区,包括蒙兀儿斯坦草原地带在内的原汗国东部地区都为速檀阿黑麻所属,辖内有吐鲁番、察力失(今焉耆)、库车、阿克苏等城。东察合台汗国分为东、西两部分。
1514年(明武宗正德九年),东察合台汗国满速尔汗的三弟萨亦德控制天山南麓各城,建立叶尔羌汗国。
1516年(明武宗正德十一年),满速尔汗、萨亦德汗兄弟两人在阿克苏和库车之间的一个名叫阿尔巴特的地方举行会晤。萨亦德汗在会谈中表示在虎图拜(伊斯兰教祈祷仪式)中朗诵满速儿名字,并以其名字铸钱(伊斯兰教习惯法中表示崇拜最高统治者),以表示臣服。而满速儿汗则不追究萨亦德汗以往活动,承认现状。阿尔巴特会晤在形式上表明了汗国的政治统一。
1533年(朝世宗嘉靖十二年),萨亦德汗病死于南征途中。其子阿不都·拉失德嗣位。满速儿闻讯后,即刻发兵西征,企图乘机吞并其弟辖地,但以失败告终。
1545年(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满速儿汗卒,长子沙袭立其位。
1559年(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阿不都·拉失德汗去世,二子阿不都·哈林继承汗位。
1566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沙汗北征瓦剌时死于流矢,沙汗的叔伯弟速檀马速继立为汗。
1570年(明穆宗隆庆四年),东部地区的这一变故引起西部阿不都·哈林的不满,借口速檀马速的出身问题(非察合台后裔)于出兵攻占吐鲁番地区,俘获速檀马速(吐鲁番汗国灭亡),东察合台汗国东部地区自此为阿不都·哈林治下的叶尔羌汗国所统一。
统一后的叶尔羌汗国
1655年(清圣祖康熙四年),阿布伦·木汉默德·阿济汗直接向清朝遣使纳贡。同时,伊斯兰教“和卓”势力壮大,由汗王的支持者变为政权的操纵者。白山派和卓代表人物玛木特·玉素甫移居哈实哈儿城(今喀什),在太子、时任哈实哈儿城总督的尤勒巴斯的鼓励操纵下,白山派势力发展很快,黑山派发生利益冲突。
1667年(清圣祖康熙六年),尤勒巴斯外结准噶尔势力进攻哈实哈儿(即喀什)、叶尔羌等地,阿布伦·木汉默德·阿济汗兵败出逃国外,太子尤勒巴斯控制汗国大权。黑山派和卓不甘心失败,首领玛木特·阿不都拉率领信徒撤离叶儿羌城,聚居阿克苏,扶植阿布伦·木汉默德·阿济汗的弟弟伊斯马因汗。与此同时,尤勒巴斯在白山派和卓的支持下在叶尔羌城登基。为了统一汗国,双方大动干戈。
1680年(清圣祖康熙十九年),在白山派和卓首领阿帕克和卓(玛木特·玉素甫之子)的引导下,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军队攻占了乌什、阿克苏、哈实哈儿以及叶尔羌诸城,伊斯马因汗被俘,东察合台汗国及叶尔羌汗国最终灭亡。
五、准噶尔汗国(蒙古人)1678年(清圣祖康熙十七年),噶尔丹获得了五世达赖喇嘛所赠 “噶尔丹博硕克图汗” 之号,为此举行了隆重的大典,喀尔喀札萨克图汗成衮也前来参加。准噶尔汗国形成!同年出兵南疆,占领叶尔羌汗国,把广大维吾尔族地区置于其统治之下。
准噶尔汗国与大清帝国
1688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准噶尔大军攻入漠北,喀尔喀土谢图部车臣部等迎战失败,乃逃入内蒙古,向清帝国投降。
1690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率军追杀进入内蒙古,向漠南喀尔喀蒙古进攻。康熙帝亲征,于乌兰布通(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大败噶尔丹军。
1697年(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噶尔丹身死,
1698年(清圣祖康熙三十七年),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献上噶尔丹尸体,向清朝臣服。
1699年(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策妄阿拉布坦正式登上了准噶尔汗国宝座。
1716年(清圣祖康熙五十五年),策妄阿拉布坦进军西藏,占领拉萨。
1727年(清世宗雍正五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尔丹策零即位。雍正帝发军进攻准噶尔,结果大败,清军退出科布多。
1735年(清世宗雍正十三年),雍正和准噶尔帝国签订和约,规定两国以漠北杭爱山为界,以东属清,以西属准噶尔。
1745年(清高宗乾隆十年),噶尔丹策零去世,其子策妄多济那穆扎勒即位,称为阿占汗,姐夫萨英博落克秘密拥立阿占汗的异母兄喇嘛达尔扎,杀死了阿占汗,汗国陷于长年内乱。
1753年(清高宗乾隆十八年),在噶尔丹策零女婿阿睦尔撒纳的拥护和支持下,猛将策零顿多布之孙达瓦齐即位。
阿睦尔撒纳割据新疆伊犁独立,达瓦齐非常不满,发兵将其击败,1754年(乾隆十九年),阿睦尔撒纳归附清廷,被封为亲王。
1755年(清高宗乾隆二十年),乾隆帝派大军,由阿睦尔撒纳指引西征准噶尔部,在“格登山战役”中歼灭了准噶尔部军队主力,达瓦齐仓皇南逃乌什,结果为乌什城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获送交清军。强盛数世纪的准噶尔汗国灭亡,也标志着蒙古贵族及其后裔在天山南北地区长达五百余年的统治完全结束。
阿睦尔撒纳则图谋当四部总汗未遂,于当年八月发动反清叛乱,乾隆帝派兵镇压。
1756年(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在清军追击下,阿睦尔撒纳逃往哈萨克。在俄国支持下潜回塔尔巴哈台,收集残部,自立为汗,在北疆再次叛乱。
1757年(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阿睦尔撒纳被清军击溃,借道哈萨克投奔沙俄。受俄罗斯西伯利亚总督包庇,后中天花病死,沙俄将其尸体交给清朝。
1759年(清高宗乾隆二十四年),清军抵达喀什噶尔,平定了支持阿睦尔撒纳的大和卓波罗尼都和小和卓霍集占兄弟的叛乱。天山南路完全平定,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
故土新归后的大清版图
1762年(清高宗乾隆二十七年),清廷设伊犁将军。全称为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成为平定准噶尔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 ,正一品武官。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