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冯德莱恩现在的处境,用一句欧洲老话来说就是“左右不是人”。左派说她不够进步,右派嫌她太依赖美国,而她本人则直接甩锅普京,称这场“逼宫戏”背后藏着俄罗斯的影子。她说,普京想让欧洲人互斗,把欧盟搅成一锅粥。
冯德莱恩现在的处境,用一句欧洲老话来说就是“左右不是人”。左派说她不够进步,右派嫌她太依赖美国,而她本人则直接甩锅普京,称这场“逼宫戏”背后藏着俄罗斯的影子。她说,普京想让欧洲人互斗,把欧盟搅成一锅粥。
这个说法听起来像是间谍电影里的桥段,但在如今的欧盟,居然成了政治辩论的“主旋律”。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场政治风暴的来龙去脉,看看冯德莱恩、普京和欧盟议会是怎么把一场内部权力游戏,演成了一出国际大戏。
冯德莱恩最近在欧洲议会的发言,火药味十足。她没有委婉,也没有兜圈子,直接把“幕后黑手”指向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她说,“普京正在利用最古老的伎俩,制造分裂、传播假消息、挑动矛盾,让欧洲人互相斗。”
这话听着很熟,是不是?没错,从乌克兰战争开始,这种说辞在欧盟内部已经成了“标配”。不过,这次冯德莱恩加码了,她不只是说俄罗斯搞信息战,她还暗示,议会里那些想罢免她的人,或多或少都中了普京的招。
根据《政治报》2024年10月的报道,冯德莱恩在辩论中反复强调:“这不是我的锅。”她把7月那场不信任投票过关的经历当成一次“胜利的复盘”,
但问题是,10月9日,还有第二轮不信任投票等着她。媒体普遍预测她有望再次挺过风波,但欧盟内部的怨言却越来越多。不少议员质疑她“权力太集中”、“对欧盟治理方式缺乏透明度”,更有声音批评她在对美关系上太过“听话”,对俄政策失衡。
而这些批评,她基本都打包甩给了俄罗斯。“你们不满?不是因为我做得不好,是因为有人在背后搅局。”但问题在于,把普京当挡箭牌,真的能让欧洲议会买账吗?从中国的视角来看,这种将内部问题外部化的做法,并不罕见。
中国一直主张,各国应通过内部对话解决分歧,而不是动不动就把锅甩给“外部势力”。政治人物如果总是靠制造“外部敌人”来稳住内部局势,可能短期有效,但长期看只会削弱民众对制度的信任。
冯德莱恩的语气虽强硬,但她的处境却并不稳。她试图用“俄罗斯威胁”来统一阵线,但现实是,极左和极右已经形成了意外的联盟,目标只有一个:让她下台。这时候,哪怕她再强调“欧洲价值观”,也挡不住一种声音:是不是该换个人来领导欧盟了?
就在冯德莱恩指责俄罗斯干预欧洲事务的时候,普京也没闲着。他在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上发言,语气倒是不激动,但内容却句句见血。他说:“如果欧洲放弃自己的传统价值观,那么我们深爱的欧洲也将不复存在。”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告别,更像是警告。
普京提到了上世纪90年代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那个时候的欧盟和俄罗斯之间还有“天然的合作愿景”。但他认为,如今的欧洲已经变了,变得不再强调民族认同,不再坚持家庭、信仰这些传统价值,而是被多元主义和政治正确“绑架”。
而这场“价值观的自我放弃”,正是导致欧洲“身份危机”的根源。他的逻辑其实也不复杂:欧洲人自己都快搞不清楚自己是谁了,还怎么团结?
这番话没有点名冯德莱恩,但很明显是在给她的“欧洲一体化”理念泼冷水。听起来像是文化批评,其实是政治表达。普京这番话说给谁听?表面上是欧洲,其实更多是俄罗斯国内听众和那些对欧盟失望的欧洲右翼政党。
从中国的立场来看,普京的“身份焦虑论”虽然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调调,但也反映了一个普遍问题:在全球化与本土文化碰撞的时代,如何找到国家定位?中国在处理这个问题上,一直主张“文明互鉴”,意思就是你有你的文化,我有我的传统,大家可以互相学习,不必谁改造谁。
普京这番话,虽然不一定符合西方主流价值观,但确实戳中了欧盟内部的一些“痛点”。尤其是那些支持极右政党的选民,他们正是因为感到“欧洲变得太快、太陌生”才投向了反建制阵营。而这些政党现在也成了冯德莱恩的“逼宫主力”。
所以说,冯德莱恩和普京,其实是在同一个故事里扮演不同角色,一个强调团结,一个强调怀旧,但都绕不开一个问题:欧盟,到底该往哪走?
冯德莱恩说,普京想让欧洲互斗。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放眼整个局势,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左翼不满她的气候政策,右翼反对她的移民立场,中间派也开始觉得她“太过个人化”。这不是单纯的政治分歧,这是制度本身在被拷问。
而普京的评论,其实就是在“补刀”:你们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楚,怎么治理一个联盟?他没有用武力威胁,也没有直接介入欧盟事务,但一句“欧洲正在失去它自己”,比任何武器都刺痛人心。
这场风波的核心,不只是冯德莱恩能不能保住职位,而是欧盟还能不能保住凝聚力。委员会和议会之间的张力越来越大,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分歧越来越难调和。如果连“谁是敌人、谁是朋友”都无法说清楚,那无论谁当主席,恐怕都难以让欧盟这锅水继续沸腾下去。
欧盟的问题,终究要靠欧盟自己解决。与其总盯着普京说了什么,不如回头看看,欧洲议会的“共识机制”是不是该升级一下了?冯德莱恩想甩锅,普京想讲道理,议会想换人,选民想发声。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权力斗争,而是一场关于“欧盟还能走多远”的集体焦虑。
无论是极左、极右,还是中间派,他们都在用不同方式逼问同一个问题:我们的欧洲,还是我们的吗?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建议其实很朴素:对话比对抗重要,内部团结比外部指责更实际。
冯德莱恩能不能挺过这一关,不仅关乎她个人,更是对欧盟制度韧性的一次考验。当锅甩得太多,总有一天,厨房也会着火。欧盟要想不被烧着,就得先关掉“甩锅模式”,打开“共识开关”。而这,比指责普京难多了。
京报网 美媒:冯德莱恩再次面临不信任投票,凸显欧盟内部政治裂痕
华尔街见闻 欧洲议员高呼冯德莱恩该下台了
国际在线 闪评|冯德莱恩又遭不信任动议 欧盟领导为何这么不好当?
观察者网 普京:少数几个大国替全世界决定生活方式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来源:懂点历史赵富贵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