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中,“环保少女” 格蕾塔・通贝里的身影再度成为全球焦点。她此次的行动,并非聚焦于熟悉的环保议题,而是投身于巴以冲突的人道救援,试图为加沙地带的人民送去急需的物资与希望 。
在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中,“环保少女” 格蕾塔・通贝里的身影再度成为全球焦点。她此次的行动,并非聚焦于熟悉的环保议题,而是投身于巴以冲突的人道救援,试图为加沙地带的人民送去急需的物资与希望 。
当地时间 10 月 1 日晚至 2 日晨,一场惊心动魄的海上对峙在公海爆发。通贝里所在的 “全球坚韧船队”,这支由 44 艘船只组成,承载着来自 37 个国家两百余人的人道力量,在距离加沙海岸线 70 海里外的海面,遭遇了以色列海军的突袭。以军士兵登上船队中的多艘船只,其中 “阿尔玛” 号、“苏里乌斯” 号和 “阿达拉” 号等主力船首当其冲。
“全球坚韧船队” 发言人赛义夫・阿布克谢克证实,以军的行动迅速而果断,船队共有 13 艘船被扣押,而后续船只仍在不屈不挠地继续向加沙方向前进,试图突破封锁,完成使命。船只实时追踪数据显示,当时至少还有 26 艘船在艰难地朝加沙海岸靠近,其中一艘名为 “米凯诺” 的船只甚至已经闯入加沙附近海域,成为了以军重点盯防的目标 。
通贝里,这位曾经因在环保领域振臂高呼而声名鹊起的年轻活动家,此次站在了国际政治风暴的中心。她和同伴们的行动,源于对加沙地区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与关注。自哈马斯 2007 年夺取加沙地带的控制权以来,以色列一直对加沙实施海上封锁,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生活在物资匮乏、医疗短缺的困境之中。“全球坚韧船队” 于 9 月从西班牙启航,他们怀揣着人道主义的理想,试图突破以色列的海上封锁,将救命的人道援助物资运往加沙,打开一条希望的通道 。
然而,他们的行动遭到了以色列方面的强烈反对。以色列指责该船队与哈马斯有关联,对船队的合法性提出质疑。以色列外交部发布的视频显示,以军在拦截船只时,通贝里及同伴已被登船的以军扣押。以军通过无线电向船上的活动人士发出警告:“如果想往加沙运物资,你们可以通过既定渠道。你们可以将物资送到 (以色列的) 阿什杜德港,物资经过安全检查后将送往加沙。” 但 “全球坚韧船队” 组织者拒绝了这一提议,他们认为以色列并不真诚,这条所谓的 “既定渠道” 无法真正保障物资及时、完整地抵达加沙人民手中 。
拦截事件发生后,多国政要纷纷发声,严厉谴责以色列的行为。土耳其外交部称以色列在国际水域对民用船只采取的军事行动危及无辜平民的生命,将采取一切措施确保被扣土耳其籍公民获释,并对肇事者采取法律行动;爱尔兰外交部长西蒙・哈里斯表示将重点帮助船队中的爱尔兰公民;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谴责以色列对船队的 “恐吓和胁迫”,称以色列阻挠人道主义行动是对巴勒斯坦人权利的蔑视,更是对世界良知的蔑视,“马来西亚将采取一切手段让以色列负责”;英国外交、联邦和发展事务部前海事部门负责人克雷格・默里则直言以色列此举违法,“该船队当时处于国际水域,以色列无权管辖…… 在公海拦截船只并绑架船员是犯罪行为” 。
全球多地也掀起了抗议示威活动,从欧洲到南美洲,从西班牙马德里到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抗议者们走上街头,表达对以色列拦截前往加沙船队的愤怒与不满,他们呼吁尊重国际法,保障加沙人民的基本权利,让人道援助畅通无阻 。
在被扣押数日后,当地时间 10 月 6 日,以色列外交部发表声明称,包括通贝里在内的另一批 “全球坚韧船队” 人员已被以色列驱逐至希腊和斯洛伐克。通贝里在抵达希腊首都雅典后,愤怒地对现场媒体表示,“这是一场正在我们眼前发生的种族灭绝,一场在所有人手机上直播的种族灭绝。没人有资格说:我们不知道正发生的事情;未来也没有人能说:我们不知道。” 她还呼吁停止纵容种族灭绝的同谋行为、对以方施加实际压力和结束武器转让 。
这场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与激烈争议。有人为通贝里的勇敢行动点赞,认为她是正义的使者,敢于挑战强权,为加沙人民争取生存的权利;也有人对她的行为表示质疑,认为她的行动可能会加剧地区冲突,使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但无论如何,通贝里被扣事件都将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
以色列这种行径由来已久!时间回溯到 2003 年 3 月 16 日,加沙地区的天空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紧张与恐惧弥漫在每一寸空气之中。23 岁的雷切尔・科里,这位来自美国华盛顿奥林匹亚的年轻女子,怀揣着对和平的向往与正义的执着,加入了 “国际团结运动” 。她跨越重洋,来到这片饱经战火摧残的土地,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为巴勒斯坦人民撑起一片安宁的天空。
那一天,科里得知以色列军队即将对巴勒斯坦医生萨米尔・纳斯鲁拉一家人的住房进行拆除。在她心中,每一个家庭都应该拥有安宁的住所,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在自己的家园中安然生活。她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决定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阻挡那冰冷无情的军事暴力。
科里身着醒目的亮橙色背心,那颜色在灰暗的战争背景下显得格外刺眼,仿佛是黑暗中最后一丝希望的曙光。她手中紧握着扩音器,大声呼喊着和平与正义的口号,试图用自己的声音唤醒那些被战争蒙蔽双眼的人。她的身影孤独却又坚定地站在房屋前,面对着两辆气势汹汹的推土机和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士兵。那一刻,她没有丝毫退缩,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保护这家人的住房,捍卫巴勒斯坦人民的尊严 。
然而,她的勇敢并没有换来和平的回应。以色列士兵们无视她的呼喊与阻挡,推土机无情地朝着她驶来。科里试图用手势和呼喊让推土机停下,可一切都是徒劳。她的身体在推土机的巨大碾压下显得如此渺小,被重重地撞倒在地 。但噩梦并未就此结束,那辆推土机在轧过她的身体后,竟然再次倒车,又一次从她身上无情地碾过。鲜血染红了土地,她的生命在那一刻戛然而止,永远定格在了这片她深爱的土地上 。
身受重伤的科里被紧急送往拉法赫的纳贾尔医院进行抢救。医生们竭尽全力,但她头部和腿部严重骨折,全身遭受着重型机器碾压带来的致命创伤,最终还是没能战胜死神,在医院含恨离世 。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在战争的残酷暴行之中。她的离去,如同一颗流星划过黑暗的夜空,短暂却又震撼人心,让世界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泯灭 。
科里的死讯传出后,在美以两国乃至全球都引起了轩然大波。她的家人悲痛欲绝,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他们无法理解,为何自己善良勇敢的女儿,仅仅是为了保护他人的家园,就会遭遇如此悲惨的命运 。他们决定为女儿讨回公道,于 2005 年对以色列提出民事诉讼,指控以色列官方未对科里的死进行完整、可信的调查,主张科里若不是死于蓄意谋杀,便是以色列军方鲁莽的过失致死 。他们只求象征性的一美元赔偿,只为给女儿和她所捍卫的巴勒斯坦议题主持正义 。
但以色列法庭却在 2012 年 8 月驳回了这一诉讼,采用了以色列 2003 年军方的调查结论,裁定以色列政府对科里的身故并无责任 。法官奥德・格申在解释裁决时,竟称科里 “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死亡是 “她自己造成的事故的结果”,还拒绝了科里家人象征性支付 1 美元赔偿金和法律费用的请求 。这一裁决让科里的家人和无数正义之士感到愤怒与失望,它无疑是对正义的践踏,对科里生命的漠视 。
2005 年,科里家人怀揣着对正义的最后一丝希望,走进了以色列的法庭,对以色列政府提起了民事诉讼 。他们的诉求很简单,也很沉重,只为了给无辜惨死的女儿讨回一个公道。他们指控以色列官方在调查科里死亡事件时敷衍了事,漏洞百出,根本没有进行完整、可信的调查 。在他们心中,科里要么是死于以色列军方蓄意的谋杀,那些士兵明知前方有人阻拦,却依然冷酷地驾驶着推土机无情碾压;要么就是军方鲁莽行事,对人命漠视,犯下不可饶恕的过失致死罪 。他们仅要求象征性的一美元赔偿,这一美元,承载的是他们对女儿的深切思念,对正义的执着追求,更是对以色列政府的一种质问 。
然而,以色列法庭的裁决却让所有期待正义的人寒心彻骨。2012 年 8 月,以色列法庭竟然驳回了这一诉讼,并且采用了以色列 2003 年军方那漏洞百出的调查结论,裁定以色列政府对科里的身故毫无责任 。法官奥德・格申在解释这一荒谬裁决时,颠倒黑白,称科里是 “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死亡是 “她自己造成的事故的结果” 。这一说法简直是对科里勇敢行为的污蔑,对事实的公然歪曲 。一个手无寸铁的女孩,仅仅是为了保护他人的家园,站在推土机前,发出和平与正义的呼喊,怎么就成了自己死亡的罪魁祸首?以色列法庭的这一裁决,无疑是在为以色列军方的暴行开脱,是对司法公正的亵渎,让科里家人的伤痛雪上加霜 。
科里的死亡,本应是一个让人们反思战争、呼吁和平的沉痛教训,然而,以色列某些群体的后续行为却令人发指,彻底突破了人类道德的底线 。
在科里惨死后,犹太社区发生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事情。一种名为 “雷切尔・科里” 的煎饼悄然流行起来,这种煎饼的出现,无疑是对科里生命的公然侮辱 。想象一下,当人们将一个无辜女孩的名字与食物联系在一起,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却对这个名字背后的悲惨故事视而不见,这是何等的冷漠与残忍 。一些犹太非政府组织甚至以此为噱头,开展活动进行募款,将科里的死亡变成了他们谋取利益的工具 。而许多以色列士兵,也纷纷将自己享用这种煎饼的照片上传到社交网络,他们的脸上或许还带着轻松的笑容,却不知自己的行为是对逝者的大不敬 。这些照片在网络上传播,刺痛了无数正义之士的心,也让人们看到了以色列某些群体道德的沦丧 。
这种对死者的侮辱与亵渎行为,并非偶然。它反映出以色列部分人对巴勒斯坦人民生命的漠视,对人权的践踏 。在他们眼中,巴勒斯坦人的生命如同蝼蚁,毫无价值可言 。科里为了保护巴勒斯坦人民的家园而牺牲,却换来了这样的下场,这让人们对以色列的行为感到愤怒和失望 。这种行为也进一步加剧了巴以之间的矛盾与仇恨,让和平的曙光更加遥远 。国际社会纷纷对这种行为进行谴责,认为这是对人类文明的挑战,是对道德底线的践踏 。但以色列方面似乎对此充耳不闻,依然我行我素 。
从 “环保少女” 格蕾塔・通贝里被扣事件,到雷切尔・科里的悲惨遭遇,再到以色列司法体系对正义的亵渎以及对死者的侮辱,这一系列事件犹如一面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以色列在巴以冲突中暴露出的行为本质 。
以色列在面对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行动时,表现出的强硬与蛮横令人咋舌。对 “全球坚韧船队” 的拦截扣押,无视国际水域的法律规定,公然挑战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价值,这是对国际法和基本人权的粗暴践踏 。在对待本国司法体系时,以色列法庭沦为政治的附庸,在涉及军方的案件中,偏袒军方,让司法公正荡然无存,使受害者及其家属难以讨回公道 。而对雷切尔・科里这样的无辜牺牲者,以色列某些群体不仅没有丝毫愧疚与反思,反而以侮辱性、亵渎性的行为对待,道德沦丧至此,令人发指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