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刷到个热搜:一位农业专业的大学生,国庆没出去旅游,在家帮爸妈掰了 7 天半玉米。本来是被家里 “抓壮丁”,结果干完活他说:“我多弯腰一次,父母就少吃一点苦。”
前几天刷到个热搜:一位农业专业的大学生,国庆没出去旅游,在家帮爸妈掰了 7 天半玉米。本来是被家里 “抓壮丁”,结果干完活他说:“我多弯腰一次,父母就少吃一点苦。”
这话太戳心了。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在精神内耗啊?刷着手机看别人保研上岸、实习拿 offer,自己就开始慌;
明明没干啥事,光纠结 “选 A 还是选 B” 就累得不行;晚上躺床上复盘白天的言行,越想越觉得 “刚才那句话说得不对”。
其实仔细琢磨,这事儿老祖宗早就给出过答案。
01
道家说 “少杂念”,掰玉米地就是最好的 “静心场”
庄子有句话特实在:“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 翻译过来就是:人之所以焦虑,就是想太多、心思太杂。
这话简直是为当代年轻人量身定做的。就说我那表弟,大三学生,每天抱着手机刷求职攻略,一会儿觉得 “考公稳定”,一会儿又羡慕 “互联网薪资高”,还没开始准备呢,先被自己的想法熬得失眠。
如果国庆也让他回去掰玉米,从早忙到晚,根本没时间去焦虑,晚上回家倒头就睡。
掰玉米这活儿特 “磨人”:左手抓住玉米秆,右手握住玉米棒,往下一掰 “咔嚓” 一声,然后剥掉外皮,扔到筐里。
动作重复上千遍,一开始觉得枯燥,后来心思慢慢都集中在 “抓、掰、剥、扔” 这几个动作上了。
风刮过玉米叶的声音、远处的鸡鸣、手上玉米须的触感,所有注意力都在当下,那些关于 “未来”“选择” 的杂念,早被汗水冲没了。
这其实就是道家说的 “致虚极,守静笃”—— 把心里的杂念放空,守住当下的专注。
心理学教授俞国良也研究过,劳动真的能缓解焦虑,因为重复性的体力劳动能让人进入 “心流状态”,这种状态下,内耗自然就停了。
比起坐在书桌前 “想破头”,不如找件实在事干,让身体动起来,心反而静了。
02
儒家讲 “先难后获”,泥土里长的全是 “踏实感”
儒家总说 “先难而后获”,意思是先付出努力,才能有收获。
可现在的年轻人,大多被 “速成思维” 惯坏了:刷短视频想立刻看到笑点,学技能想三天速成,连谈恋爱都想 “一步到位”。一旦达不到,就容易焦虑。
但玉米这东西,从来不会 “速成”。春天要耕地、播种、施肥,夏天要除草、浇水、防虫害,熬过整整半年,到秋天才能长出饱满的棒子。
那位掰玉米的大学生就说,他蹲在地里剥玉米时突然想通了:“原来我爸妈说‘春送千担粪,秋收万担粮’是真的,没有一步是白走的。”
这种感悟,是刷手机感悟不到的。潍坊科技学院组织过劳动教育活动,有学生去幼儿园带小朋友种树,从松土、栽苗到浇水,全程亲手参与。
后来他说,看着自己种的小树发新芽,比在网上看多少 “成长鸡汤” 都管用 —— 因为亲手做过,才懂 “慢慢来” 的道理。
我之前也有过类似体验,读大学的时候,回家里干农活,一天下来,指甲缝里全是泥,腰也酸得直不起来。
可当把粮食搬回家时,那种 “实实在在有收获” 的感觉,比发了奖金还开心
那一刻突然就不焦虑了:原来人生就像种庄稼,只要踏踏实实地干,到了季节自然有收成,急也没用。
03
最好的 “知行合一”:别想了,去干活
其实不管是道家的 “守静”,还是儒家的 “务实”,最终都指向两个字:行动。
老祖宗说的 “知行合一”,可不是让我们坐在家里 “悟”,而是要在做事里找答案。
现在很多人被内耗困住,就是因为 “知” 得太多,“行” 得太少。看了十篇考研经验帖,却连书都没翻开;收藏了五十个 “自律技巧”,还是每天熬夜刷手机。越不动,越焦虑;越焦虑,越不动,陷入死循环。
但劳动能打破这个循环。它不需要你 “想清楚再做”,只要你动起来就行:可以是帮家里扫扫地、做顿饭,也可以像潍坊科技学院的学生那样,去社区做志愿服务、给基层工作者送杯热水。
这些事看似琐碎,却能让你从 “胡思乱想” 里抽离出来,在实实在在的付出里找到价值感。
就像那位掰玉米的大学生说的:“在地里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顽强,比在宿舍里 emo 有用多了。”
泥土从不会骗你,你付出多少汗水,它就给你多少回报。这种踏实感,就是对抗焦虑最好的武器。
04
写在最后:你的“解药”,可能就在烟火里
说到底,精神内耗这东西,最怕 “实在” 二字。
那些让你纠结的、焦虑的、辗转反侧的问题,往往不是靠 “想” 就能解决的,而是要靠 “做” 来给出答案。
如果你现在也正被内耗困住,不妨学学这些年轻人:别盯着手机想太多,去做点具体的事。
可以回家帮爸妈干干农活,也可以在宿舍整理整理书桌,甚至只是下楼跑两圈、去菜市场买把新鲜的菜。
当你把注意力放在手上的活计上,感受汗水滑落的温度,体会 “付出就有收获” 的简单逻辑,就会发现:那些困住你的杂念,早就在行动里烟消云散了。
毕竟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了: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泥土里长出来的不仅是玉米,还有对抗焦虑的勇气和底气。
来源:健康中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