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手消费,困在想象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9 09:21 1

摘要:9月24日关闭个人商品发布入口,9月29日关停交易服务,至10月31日,客服与售后通道关闭,业务彻底下线。

二手消费,在中国还是门好生意吗?

转转集团为其运营十年的C2C业务画上了句号。

官方发布的公告详细规划了“自由市场”业务的退出时间表:

9月24日关闭个人商品发布入口,9月29日关停交易服务,至10月31日,客服与售后通道关闭,业务彻底下线。

这一模式曾是转转在2015年创立时的基石。

转转集团创始人兼CEO黄炜将此举定义为一次“艰难但必须坚定的选择”。

放弃起家业务,并非一次主动的战略升级,更像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下的一次防守性收缩。

01 二手交易,定格了?

当前的二手电商市场格局已然清晰。

一边是依托阿里巴巴生态,坐拥海量用户的C2C巨头闲鱼。

一边是深耕C2B2C模式并已在美股上市的爱回收。

此外,还有小红书正在虎视眈眈,试图通过种草模式进入二手市场。

事实上,即使是爱回收,也面临巨大压力。

表面上看,爱回收母公司万物新生公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营收创历史新高,达到49.9亿元,实现上市以来首次季度盈利。

这是爱回收多年扩张后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季度盈利,也被市场视为其商业模型逐步成熟的信号。

但同时,盈利的实现与国家政策红利密切相关。

2025年上半年,国家密集出台“以旧换新”“数码焕新计划”等支持措施,地方政府也相继发放针对手机、家电的补贴券。

这直接推高了消费者的回收与换购意愿,为爱回收等平台带来了短期交易高峰。

有媒体梳理发现,估价落差,已经是不少爱回收用户投诉的“重灾区”。

在爱回收平台端页面上,“高价回收”的宣传语颇具吸引力,用户只需勾选几个选项就能获得初步估价。

比如“成色良好”“未维修”“功能正常”——这些判断往往主观、模糊,但足以让页面估价显得“诚意十足”。

然而,当用户真正提交订单并进入上门检测流程后,情况往往发生逆转。

有网友表示,其一台国行iPhone 13 Pro Max(256GB)手机原本在“爱回收”小程序与App上显示的预估报价为2560元,到门店后预估价也是如此,甚至还能叠加加价券提升至2660元。

可没想到的是,现场检测流程持续了近一小时,最终报价却骤降至1300元,且整个过程中并未明确指出影响估价的具体问题。

这场原本图省心的回收体验,最终演变成一场“被压价”的心理消耗。

在这场交易中,爱回收不仅报价不占优势,整个流程中的“信任感”也未能构建起来。

同时,爱回收仍在依靠“标准化估价+线下门店”的路径试图扩大规模。

反观转转,则聚焦化转型中突围,主动收缩C2C业务,战略收缩到3C品类的二手市场。

此外,传统二手平台们更大的挑战还有来自社媒平台的“降维打击”。

02 小红书,搅局二手交易?

小红书、抖音、快手等平台正在悄然改变二手消费的决策路径,用户不再单纯为了回收而回收,而是在“换机日记”“生活断舍离”“极简风种草”这类内容中被激发出交易欲望。

这种“内容+社区+交易”的三位一体逻辑,不仅天然降低了信任门槛,还让商品具备了社交价值与情绪附加。

从行业角度看,这种“线上估价吸引用户、线下严格质检压价”的模式是否有其必然性?

未来二手电商在估价透明化上有哪些可行的改进方向?

爱回收目前的“重模式”打法,在今天的二手消费市场,它是否还具备优势?

社媒们的“内容驱动型”二手消费是否会成为行业的主流?

如果未来补贴退坡,二手平台还有盈利可能吗?

对此,趣解商业郝文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二手交易,需要突破想象边界,而非靠规模扩张。

线上高估、线下压价,本身就是一种引流和变现的打法,其目的是让用户乐意出货,又避免估价过高的风险平抑。

但这种引流意义过于明显的打法,最终货价难免被压制,其原因固然有线上估价“打眼”的问题,但更多的还是由于产业链拉长、线下渠道日常成本和当次人工成本等叠加后,不得不“中间商赚差价”来维持平衡。

这种状态,如果成为常态,且有友商的诚意价对比,则价格不确定性带来的消费疑惑,也会让用户选择更为便捷和直观的二手交易模式。

不过,估值本身容易打眼,因此价高者得、往往更容易变成一种消费选择,这也可能让这种估值偏高,成为平台之间内卷来割据市场的“票房毒药”。

具体来说,爱回收重模式,其实就是传统二手交易模式的线上版,线上只是一个前台。

这是早期O2O用来打破小城缺少长尾、大城信息壁垒的升级模式,和外卖O2O早期从电话点餐变为网络点餐一般无二。

只是,线下重资产的二手消费市场,事实上只是打破了同城信息差,并没有让长尾变长,这使得其模式很难扩大,成本也难以下降。

03 二手,未必是旧货!

当下的二手平台都开始走向新的模式,如闲鱼那般冲击二次元市场,借助谷子二手交易的火爆来突围,切入新的增量市场,并打破二手交易的同城魔咒。

爱回收的打法,似乎缺少了增长空间。

诸如小红书等社媒们,通过内容驱动的二手消费,本质上是垂类博主用自身口碑背书。

这样严重依靠口碑和眼力的打法,确实穿透力很强,但复制性很弱,只是种草平台的电商分支,不会成为主流。

爱回收重资产布局线下,依然有和友商的差异性。

其似乎更应该注重同城回收的效率,让许多线下”掌眼“的技巧更好的作用于线上估值,并且借助线下网络快速回收。

同时,品类上做一些减法,确保线上估值的准确性。

此外,依靠补贴不是长久之计。

此前依靠补贴生存而脱离市场的国产新能源汽车走过的弯路,不能再次“复刻”在二手平台身上。

目前,借助窗口红利期,爱回收应该做好转型文章,而不是盲目扩张,例如在数码、谷子等平台上聚焦,或许更合适。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

来源:张书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