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强舌战群儒后,AI取代演员的争议还在发酵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6 16:26 1

摘要:当《王牌对王牌9》的辩论镜头切到唐国强时,没人想到这位老戏骨会抛出一颗“炸弹”——在“AI是否会取代演员”的议题上,他以一敌七,把满场明星怼得哑口无言。这段1v7的名场面刷爆全网,#唐国强舌战群儒#的话题下,既有观众为老戏骨的通透拍手称快,也有更多人开始焦虑:

当《王牌对王牌9》的辩论镜头切到唐国强时,没人想到这位老戏骨会抛出一颗“炸弹”——在“AI是否会取代演员”的议题上,他以一敌七,把满场明星怼得哑口无言。这段1v7的名场面刷爆全网,#唐国强舌战群儒#的话题下,既有观众为老戏骨的通透拍手称快,也有更多人开始焦虑:内娱的演员们,真的要被AI抢饭碗了吗?

辩论场上的交锋堪称精彩。当刘涛笃定“AI只是辅助,取代不了人类”时,唐国强立刻抓住核心分歧:“我们聊的是取代演员,不是取代人类。”他戳破了行业的一层窗户纸——演员的核心是“以假乱真的情感表达”,而人的情绪脆弱多变,AI却能精准控制、稳定输出。更绝的是他搬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形体动作排练法本质就是在固定情绪模式,这不就是AI擅长的大数据吗?”

曾志伟试图反驳“大数据会让表演模式化”,唐国强却进一步拆解:AI能采集所有人类演员的情感样本,拆分成无数细微模块再重组,比单一演员的表达更丰富;杨迪举“经典源于真人失误”的例子,他立刻用《哪吒》的票房反击:“这部全动画电影,票房谁能打过?观众没那么需要真人演员。”最后连另一位老戏骨迟蓬都点头认同:“AI早晚会取代演员,只是我们不愿承认——这毕竟是我们的饭碗。”

这场辩论能火,远不止因为唐国强的口才。背后藏着两种大众情绪:一边是对老戏骨的推崇——这位拿过电视剧终生成就奖的演员,一开口就是文化底蕴,对比之下,满场年轻明星要么沉默,要么说不出逻辑,高下立判;另一边是对内娱现状的不满——太多年轻演员没演技、不敬业,采访时头脑空空,却拿着天价片酬,网友直言“现在的演员还不如AI灵动,取代了也不可惜”。

可情绪归情绪,现实比辩论场复杂得多。若真要较真“AI会不会取代演员”,答案恐怕没那么简单。唐国强自己就是最好的反例——观众愿意支持“AI取代演员”,却没人会接受“AI取代唐国强”。因为好演员的价值从不是“精准的情绪输出”,而是岁月沉淀的独特性:梁朝伟年轻时被嘲“花瓶”,如今眼神里的故事感,是几十年人生阅历养出来的;唐国强演诸葛亮时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他对角色、对历史的深度理解,这些都不是AI能靠大数据复制的。

更残酷的真相是,即便AI真的“夺权”,最先被淘汰的也不是拿高薪的顶流,而是没名气的群演和剧组工作人员。去年就有群演爆料,基础薪资从120元/8小时降到135元/10小时,AI身体扫描技术让他们“活不过一分钟”;宁德广电、TVB推出的AI短剧里,连配角都不需要真人出演。顶流们有粉丝、有商业价值,AI暂时替代不了他们的“流量属性”,可普通演员的生存空间,正在被技术一点点挤压。

还有绕不开的行业规则。好莱坞曾因AI数字克隆引发演员工会大罢工,最终出台新规:演员的数字形象不能被无限使用,必须明确付费边界;国内也开始规范AI换脸、数字影像,演员的肖像权、名誉权有了法律保护。技术再先进,也过不了法律、伦理这道坎——毕竟涉及成千上万从业者的生计,没人能让AI“一路绿灯”。

说到底,AI取代演员的争议,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内娱真正的问题:我们连“什么是好演员”都没达成共识。有人用咖位定义,有人靠奖项评判,有人只看播放热度;演员和偶像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拍戏成了维持人设的工具,演技反而成了附加项。当行业审美不断下沉,观众更在意“颜值”和“情绪价值”,而非“好的表演”时,讨论“AI会不会取代演员”,其实是个太奢侈的话题。

或许我们不用急着给AI下“死刑判决”,也不用忙着替演员焦虑。比起纠结“谁会取代谁”,不如先问内娱一句:当老戏骨在辩论场上为行业思考时,年轻演员们,除了沉默,还能拿出什么?毕竟AI再厉害,也替代不了“用心演戏”的诚意;而内娱的危机,从来不是技术,而是失去了对“好演员”的敬畏与追求。

需要我帮你将这篇文章调整成更符合短视频平台风格的文案吗?比如增加更多口语化表达和互动提问,让内容更易传播。

来源:娱圈大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