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脚一旦出现5种异常,十有八九是血管堵了,拖久了会变成大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8 18:38 3

摘要:李大爷今年68岁,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退休后,生活本该惬意,可他最近却总觉得双脚发凉、发麻,晚上睡觉时脚抽筋越来越频繁,甚至走不了几步路就得停下来歇歇。

李大爷今年68岁,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退休后,生活本该惬意,可他最近却总觉得双脚发凉、发麻,晚上睡觉时脚抽筋越来越频繁,甚至走不了几步路就得停下来歇歇。

家人劝他去医院看看,他总说:“老胳膊老腿,哪儿还不疼啊?”直到有一天,他在家门口买菜时突然摔倒,脚麻到几乎没知觉,这才被家人紧急送进医院。经过检查,医生告诉他: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俗称“腿梗”,再晚来几天,可能就要面临截肢风险了。

这个故事并不是个例,而是很多中老年人的真实写照。双脚的异常变化,往往是身体血管问题最早的信号

尤其是以下五种征兆,十有八九暗示着血管已经开始“堵车”,拖延治疗不仅疼痛难忍,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心梗、脑梗,甚至危及生命。

很多中老年人一到冬天就觉得脚冷,以为是气温原因,殊不知有些“冷”是从血管里传出来的。动脉堵塞后,血液无法正常流向远端,尤其是下肢,供血不足,脚自然就凉了。

这种凉感通常是对称的,即双脚同时发凉,而且休息时也不缓解。更严重的是,有些人即使穿再厚的袜子也无济于事,这是典型的下肢动脉供血障碍。

动脉硬化是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受损,斑块形成,血流受阻,脚的温度就是“体感雷达”。

血管堵塞不仅影响供血,也会影响神经营养。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常因慢性高血糖导致神经病变,表现为足部麻木、刺痛、灼热感。

很多人误以为是坐骨神经痛,其实是末梢神经缺血引起的异常感觉。

如果脚底经常像踩在棉花上,或者晚上躺下时脚发麻、发胀,甚至感觉不到脚趾,那就要高度警惕了。这种症状常常先从一侧开始,逐渐对称发展,说明血管问题已经存在一段时间。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症状,被称为“间歇性跛行”。简单来说,就是走路时小腿酸胀、乏力,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症状缓解后又可以继续走。

其本质是动脉供血不足,肌肉在活动时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产生乳酸,导致酸痛。

这个症状初期很容易被忽视,因为一开始走一公里才会酸,后来变成走五百米、甚至一百米就得停。如果不干预,最终可能发展到静息痛、溃疡,甚至坏疽

正常情况下,脚的颜色和手差不多,偏粉红。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脚越来越苍白,甚至发紫、发黑,这就是血液循环严重受阻的信号。

尤其是抬高脚时颜色变白,放下后变紫,这种“抬高苍白、下垂发红”的现象,是典型的动脉闭塞表现。

严重时,脚趾末端会出现溃疡、坏死,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常伴有“糖尿病足”,一旦感染扩散,截肢的风险极高

正常人擦破点皮几天就能痊愈,但很多血管病患者,脚上的小伤口一拖就是几周甚至几个月还不见好。这是因为供血差,导致局部组织缺氧,免疫细胞到不了战场,伤口自然难以愈合。

尤其是年纪大、血糖高、抽烟的人群,毛细血管功能减退,修复能力大打折扣。如果你发现脚趾上有小破口、指甲边红肿化脓,千万别小看,很可能是血管堵塞的“冰山一角”。

人体血管犹如高速公路,动脉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送往各个器官,而双脚正是最远端的“终点站”。一旦出现动脉硬化、血栓、斑块等问题,最先受到影响的往往就是双足。

腿部血管管径较小,容易被斑块堵塞,加之长时间站立或坐着,血液回流困难,血管疾病更易在此“扎根”。尤其是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ArterialDisease,PAD),是中老年人常见而又被忽视的慢性病。

血管堵塞不止影响局部,还可能引发全身性大病。比如下肢动脉硬化患者,心脏冠状动脉和脑血管也多半存在问题。据研究显示,PAD患者发生心梗、脑梗的风险是正常人的3-6倍。

更严重的是,很多人直到脚发黑、坏死才去医院,此时治疗手段已经非常有限。除了药物溶栓、介入扩张,部分严重病例只能截肢保命,对生活质量影响巨大。

不是所有人都会得“腿梗”,但有些人群确实是高危对象。比如:长期吸烟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者、有家族心脑血管病史者,以及长期久坐不动的上班族。

特别是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人群,血管内皮损伤更明显,血液粘稠度更高,血栓形成风险加倍。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下肢血管彩超,尤其是有上述危险因素者。

最简单的方法是观察:双脚是否颜色正常?是否对称发凉?是否有伤口久不愈合?是否走路时容易累?还可以尝试“脚趾压力测试”:按压脚趾,看颜色多久恢复正常。如果延迟超过2秒,说明血液循环可能存在问题。

这些只是初筛,最终诊断还需依赖医院的彩超、踝臂指数(ABI)检测、CT血管成像等检查。

血管病贵在预防,忌在拖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戒烟限酒、控制三高、适量运动、合理饮食,可以有效延缓动脉硬化进程。

饮食方面,建议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补充优质蛋白。坚持每天快走30分钟,是最简单有效的血管“疏通剂”。

一旦发现双足异常,请及时就医,别让“小脚麻”演变成“大截肢”。身体的每一个信号,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杨文英,赵冬,李静,等.中国成人外周动脉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5):711-716.

[2]中国糖尿病足诊疗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足诊疗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9-25.

[3]刘建民,王晓民.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2):142-147.

来源:内科袁医师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