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些用于风水和表演艺术的火药,绝非愚民的固有执念,而是关乎统治根基。金石与火药的碰撞,足以产生能炸开龙脉的震撼威力。
在传统认知体系中,风水是能逆转时运的秘籍,火药则是趋吉避邪的能量。
那些用于风水和表演艺术的火药,绝非愚民的固有执念,而是关乎统治根基。金石与火药的碰撞,足以产生能炸开龙脉的震撼威力。
岁末点爆竹驱邪的习惯最早可追述至南北朝
根据《神异经》记载:南北朝时,人们焚烧竹子产生爆裂声,专门用于驱赶怪物。
这就是后来鞭炮的原型。等到真正的火药出现,原始爆竹立即进行升级,驱邪效果也被认为 大有进精“倍增”。以至于迅速普及,成为各路民间法师手中的“圣枪”。
火药普及后迅速引入驱邪领域
例如大名鼎鼎的烟花故里--浏阳,很有可能是火药应用的起源地,也是将之用于驱邪的传承纽带。上世纪50年代,这里依然保留着“物魔双修”的怪物猎人传统。他们的造型与仪式,仿佛不是去打猎的,而是专门去打鬼魅。
张式弘在《梅山猎俗》有记载:解放初,安化云台山区虎豹、野猪为害,农村常有大型的狩猎活动。猎户们腰系牛角火药筒,胸挂牛皮弹袋,背插畲刀,各携猎狗,聚于坛主家,神龕上,中间大书“天地国亲师位”,左边写着“历代堂上宗祖”,右边写着“梅城助福正神”。神龕下面供着一尊约五寸高木雕倒立神像--翻坛祖师张五郎。
倒立的张五郎神像梅山猎人的守护神
究其原因,还是民间认为雷公是驱邪镇妖的神明。由于火铳声与雷声同源,又火药声光具备、属阳,而妖邪不见天日、属阴,自然具备驱邪之力。
此外,《阅微草堂笔记》里有更加神奇的段子:山陕间每山中黄云暴起,则有风雹害稼。以巨炮迎击,有堕虾蟆如车轮大者。余督学福建时,山或夜行屋瓦上,格格有声。遇辕门鸣炮,则踉跄奔迸,顷刻寂然。鬼亦畏火器。余在乌鲁木齐,曾以铳击厉鬼,不能复聚成形。盖妖鬼亦皆阴类也。
在古人看来火器足以震慑妖魔鬼怪
朝廷对龙脉的重视几乎达到偏执状态
相比于民间的魔法攻击,作为官方代表的朝廷更看重物理超度。尤其是对针所谓龙脉,场面往往堪比塔利班爆破巴米扬大佛。
所谓龙脉,通常基于上古时期的地理环境考察经验。在失去部分现实意义后,任由鬼力乱神重新打扮,借以延续理念生命力。因此,一些蜿蜒如巨龙的大型山脉,被赋予承载国运兴衰和帝王气数。
那些钦定龙脉往往成为玄学+舆论的双刃剑
后来者即便有所怀疑,也非常乐于将之收纳为舆论武器。随着时间延续,许多统治者便对龙脉既敬畏又忌惮。一旦察觉异兆,便会动用任何手段施加干预。等到火药发明,手段从慢节奏的挖山断水,升级为高效且直接的爆破。
当然,如此操作亦有着风水理论支撑。每当火药爆炸,必然产生剧烈声响属,被风水师们称为“庚金煞”。至于燃烧的火焰,则为风水学中的“离火煞”。二者相遇,构成斩脉断气的凶局。
火药的出现让龙脉消除显得更有性价比
正因如此,传统的土木作业有些不够看。远不如火药爆破产生的声波震动,甚至可以切震地脉中的灵气流动。加之火焰灼伤龙脉的表层气场,无疑是相当彻底的玄学超度。
例如全国许多地方有刘伯温断龙脉传说。不仅是对朱元璋强化集权的反映,也是对明朝结局的变相讽刺。毕竟,长白山因底气过硬未遭祸害,从而诞生出清室先祖
刘伯温在各地都留有断龙脉传说
在广西将军山,同样有“刘伯温三炸将军山”传说。只不过这次行动以失败告终,变相折射出古早火药武器的性能堪忧,以及当地人与生俱来的文化自信。
需知,今日的岭南乡间,还分布着大量传自明朝的三眼神铳。表面上看着非常危险,实则高概率哑火、炸膛,几乎不需要相关部门的特殊关照,直接类同于寻常烟花爆竹。
原始的三眼铳至今都被很多人吹捧为古战利器
如果翻看兵书,就不难从《练兵节要》、《武备志》、《兵录》和《天工开物》等文献中发现端倪。原来,明朝人为强化玄学效果,居然会在火药中添加生姜、半夏、常山、江豚油骨、狼粪等中药。然后将服药后发热的生理反应,穿凿附会为“火势愈烈”、“江豚油骨逆风炽”、“狼烟直”等化学属性。
这就怪不得刘伯温炸龙脉屡次失手,盖因火药被加入许多不可描述物质,导致破坏性严重低下。
由于工艺粗糙明朝人喜欢往火药里添加中药
直至19世纪末,深受洋务运动洗礼的清朝人,还死抓着龙脉概念不放。传闻钦天监奏报,广西河池一带被查出有“天子龙脉”,恐将危及爱新觉罗家族统治。慈禧太后立即派人前往处置,却遭遇到一系列捕风捉影诡异事件。
起初,清廷只想土木作业,奈何被挖断的山脉竟会在夜间自愈。钦天监遂改用火药爆破,辅以火烧、木桩钉穴等风水手段,最终将此龙脉彻底消除。甚至有人声称,自己听到过极为凄惨的龙吟声。
虽然饱尝洋务熏陶300年 钦天监依然对龙脉孜孜不倦
如果抛开玄学色彩不谈,这次炸山行动的效率非常可观。清人之所以没重蹈刘伯温覆辙,主要是因为火药成分更加科学,去掉那些并无卵用的杂质。
当时,朝廷对科技的重视已非昔比,从而产生出一批火器大师。例如比较知名的丁拱辰,据说先祖就曾为元军制造回回炮。终明一朝受到压制,仅能以科举做题和耕地为业,到清末的开放氛围中才扬眉吐气。子孙后代继续学习先进技术,将故乡晋江打造为世界鞋都。
丁拱辰这类火器专家 对龙脉的杀伤力远胜刘伯温
与之相对,便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婺源文脉保卫战”。作为理学大家朱熹的故乡,当地素来以文风鼎盛自居。士大夫们无不坚信,境内船槽岭的“日月双山”构成“文笔插天”风水,正是科举兴旺的玄学保障。
随着烧灰业兴起,大批灰户为获取石料,竟用火药炸得山岭龙脊千疮百孔,连象征文运的文笔峰都被削去一半。
今日的婺源文笔峰
此后,婺源的读书人在科举路上接连失利,令整个士人群体感到恐慌。生员程世法经过调查,将名落孙山的原因归结为火药炸山,引发士绅、灰户、官库的三方博弈。其中,士绅请愿禁绝烧灰,而灰户为谋生计不愿妥协,收税太监更是不肯放弃利益。
最终,烧灰炸山被一定遏制,但考生们的文脉终究不能彻底幸免,而太监收取的税款一分都不能少。
税收压力让读书人的文脉沦为爆破对象
洋务运动的许多工程遭遇过风水学信徒拦截
清末民初,强大的西方工业文明不断涌入,铁路、矿山等工程纷纷破土动工。作为核心工具的火药,继续与传统风水信仰发生激烈碰撞。
光绪年间,为修建卢汉铁路,施工队准备用火药爆破山路,立即遭遇乡绅组织的民众抗议。原因无他,就是在传统风水学信徒看来,穿山越岭的铁路等于直接截断龙脉,矿山爆破也会惊扰地灵。双方僵持数月,施工方不得不偏移位置,才得以继续赶进度。
民国时期春节都一度遭遇禁止
即便如此遵从玄学,大清帝国依旧在武昌的枪炮声中轰然倒塌。随即,风水堪舆、烟花爆竹等传统象征,与太监、留辫子、裹小脚、娃娃亲、纳妾、中医、算命、跳大神等陋习归为同类。
在民国大佬看来,如果龙脉真的管用,大清就不会灭亡。自己确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纷纷为逝去亲人寻觅风水宝地。比如大搞新生活运动的蒋介石,还是靠风水先生给母亲陵墓选址。同时,又对秦始皇挖断南京龙脉的谣言毫不忌讳。
蒋介石自己找人看风水却以强力规训民众过新生活
不过,某些风水认知倒不全然是有害迷信。民国时,有矿业公司看中云冈石窟附近的煤矿。他们援引科技理论论证安全,却架不住民众只信风水,只能放弃部分矿点。结果歪打正着,变相保护了大批北朝古迹。
此外,私用火药在全球大部分地区都遭原则限制。不论西方国家,还是亚洲的日韩、中东与印度,即使小威力烟花,释放时间、区域都遭到限制,“文化多元”无法作为挡箭牌。只有类似索马里的地方,才有充分的火药自由。
日本富士山的一场大型烟花秀
所谓玄学可能就是某个过去时代的科学
回望历史,风水与火药的碰撞,既让玄学操作变得更高效,也激发出许多新式博弈和冲突。这一切的背后,既有古人试图用有限认知解读无限自然的自我奋斗,也有技术进步推动社会观念变革的历史进程。
如今,火药早已成为工业建设的常规工具,风水则更多成为传统文化符号。但二者留下的历史印记仍值得深思!
火药与风水学的对抗恰如一部技术发展史
当人类掌握强大技术后,如何平衡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发展的追求?
或许,那段火药炸响龙脉的历史早已给出答案:真正的“风水”,从不是僵化的山川格局,而是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全文完)
来源:冷炮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