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机广告先来一波,遥控器按半天找不到电视直播入口,随便看个什么都要会员,最后干脆掏出手机刷短视频。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两年打开电视的体验,竟然变得越来越省心了?
以前电视是什么形象?
开机广告先来一波,遥控器按半天找不到电视直播入口,随便看个什么都要会员,最后干脆掏出手机刷短视频。
电视厂商仿佛都在用行动劝你:
别看电视了,去玩手机吧。
但是,剧情在这两年忽然反转了。
电视行业突然集体有了一个新口径:用户体验第一。
这听上去可能有点魔幻——毕竟“用户体验”这个词,互联网公司喊了快二十年,电视这边才刚想起来要重视?
可别急着笑。
这次,确实是认真的。
这一转变的背后,有两个主要推手:
一个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3年8月开始大力推进的“双治理”(治理电视套娃收费、操作复杂),另一个是电视行业出货量连续下滑的市场危机。
简单来说,政策在管,市场在逼,厂商不变不行。
结果就是:
电视上的免费内容大幅增加;
电视的开机广告,支持“永久关闭”;
虚假医药广告,今年开始全面取消;
自动续费,得让用户二次确认、短信提醒;
一个遥控器,就可以同时操作电视机、机顶盒;
电视机、机顶盒一体化,正在逐步实现;
“便捷看电视”还有了官方认证体系,符合相应要求的,就能贴认证标志;
各厂商也配合推出各种“便捷桌面”——魔方桌面、灵控桌面、星聚桌面,名字虽然不同,但干的事儿主要就一个:让电视少点折磨,多点便捷和人性化;
连华为今年都推出重磅电视新品Mate TV,把手机上的交互体验往电视上搬,让用户像刷手机一样刷大屏……
一句话,电视行业的叙事逻辑,真的变了。
说到“双治理”,这波操作就像是广电总局替所有电视用户出了一口气。
治理什么,我们前面也说了,主要是两个老大难: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
前者以前是什么体验?
你花钱买了会员,发现一些内容还要再充钱,好不容易下决心充了个VIP,结果发现还有“VVIP”,最后可能花了大几百,内容还是看不全。
后者更要命:
看个电视需要两三个遥控器,开机先等广告,广告完了黑屏转圈,转完圈到主界面一堆信息流,想看个直播得连过四五个界面,要是遥控器不小心按错,一下回到解放前。
这不是娱乐,这是磨练耐性。
所以“双治理”的逻辑很直白:把这些最普遍、最被大家吐槽的痛点先拿掉。
换句话说,让电视先别惹用户讨厌。
光说还不够,还要有动作。
比如“双治理”工作推进两年多时间,不仅实现了收费包大幅压减、消费透明度明显提升,还实现了一个遥控器看电视、电视机机顶盒一体化等目标,甚至连酒店客房都实现了便捷看电视,很多机场、高铁站也接入了合规电视信号源。
最近的一个成果是2025年8月28日,广播电视规划院正式发布《便捷看电视产品认证方案》。(推荐阅读:《买电视有了新依据?“便捷看电视”产品认证来了)》
这项工作说起来有点像家电行业里的“能效标识”,不过它不是告诉你这台电视的节能性能,而是告诉你这台电视能不能满足“开机优先显示直播信源”“遥控器一键进入直播信源”等便捷看电视需求。
《方案》里有详细的认证规则、认证标志样式、认证证书样本,通过认证的产品,以后可以光明正大地贴个“便捷看电视”的标志,消费者一看就知道——哦,它至少在“便捷好用”这件事上过了关。
以后,电视行业起码多了一个“用户体验”的标准答案。
政策层面收紧,厂商也在转变口径。
比如你能看到,这两年各大电视品牌在宣传时多了一些关键词:极简交互、无开机广告、对老年人友好等等。
这背后,正是厂商对操作便捷性、收费透明化的重视,以及对服务与用户权益保障的强化。
拿电视桌面来说,很多厂商的电视桌面都开始主打卡片式、模块化设计,思路上倒差不多,少点层级,多点直达,而且支持用户高度自定义。
这背后其实有点意思。
以前厂商竞争的往往是屏幕大不大、参数强不强、价格杀得狠不狠,这些当然重要,但现在,又加大了体验与服务维度的竞争。
谁更贴心,谁就更容易收获口碑。
更狠的其实是华为。
他们不久前推出的Mate TV,除了配置够强,还采用鸿蒙家族化设计语言,实现与手机、平板等设备的交互统一,熟悉的操作逻辑,好用易上手。
另外,灵犀指向遥控、悬浮触控、手写笔等,更是让电视的交互体验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说白了,就是利用手机已经养成的习惯,把电视的使用门槛降下来。
这套逻辑如果跑通,就不光是解决了“操作复杂”问题,还会重塑电视作为“家庭交互中心”的价值。
想一想,电视应用生态远不及手机丰富,核心症结之一便是交互体验不便。
要是交互门槛足够低的话,那电视的应用生态说不定能迎来爆发,逐步追平甚至补齐与手机生态的差距。
那为什么厂商们如今愿意在体验上“低头”?
除了政策要求,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
电视卖不动了。
根据奥维云网等机构的数据,中国电视市场出货量已经连续多年下滑,2024年甚至创下了近十年新低。
这时候怎么办?卷低价只会继续陷入利润微薄的恶性竞争,卷高端又面临受众窄、需求有限的瓶颈,难以拉动整体市场。
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不如想办法在体验上留住用户。
而且体验这事儿,有个额外好处:它能帮厂商快速实现差异化。
比如你可以说“永久取消电视开机广告”,这立马能击中用户的痛点——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厂商这么干了。
这虽然牺牲了一部分广告收入,但换来的可能是更高的溢价和更好的口碑。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年AI的加入,也给电视体验的升级提供了新工具。
过去的电视交互非常不便,但现在有了大模型,可以做语音理解、内容推荐、个性化桌面。
比如通过AI学习,电视能自动向每个家庭成员展示不同的桌面、推荐不同的内容,再结合AI智能体等应用,电视可以成为照顾每个人的聪明屏幕。
随着AI应用的深入,电视的叙事也就从“卖硬件”,走向了卖体验、卖服务、卖场景。
说到这里,整个逻辑就顺了:
政策端,用“双治理”把解决用户痛点变成了强制要求;市场端,出货量下滑逼着厂商得想新故事;技术端,AI则给了电视体验革新的更多可能。
最终的结果就是:电视终于学会不折腾人了。
当然,在这方面,也还需要一些过程,毕竟厂商需进一步打破固有思维,一些关键技术的落地完善也仍需时间。
但不管怎么说,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电视行业不再装作听不见用户的抱怨了。
厂商开始认真对待用户体验,把它当作和硬件技术升级同等重要的事。
这种变化,表面上看是政策逼出来的,底层逻辑却是行业必须“穷则思变”。
当短视频和手机瓜分掉大部分注意力,电视要活下去,就只能靠“体验”来证明自己还有价值。
换句话说,电视正在重新定义自己的存在理由。
所以,下次你开机看到没有广告,开机后能像十几年前那样直接看直播的时候,不要惊讶。
这不是偶然,而是在多方推动下,行业叙事逐渐改变的结果。
过去电视的故事是“谁的屏幕更大、参数更卷”。
现在电视的故事是“谁能让你少一句吐槽,多看一分钟内容”。
而这种叙事的变化,注定会让电视行业走上另一条路。
至于这条路能走多远,就得看厂商们能不能把用户体验化为长期自觉,以及新技术能不能尽快拓宽电视使用的边界了。
来源:流媒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