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众多致病性细菌中,存在着一种名为 “乙醇胺利用微室(Eut BMC) ” 的蛋白质细胞器,它帮助细菌在哺乳动物肠道中高效利用乙醇胺作为营养来源,从而在与共生菌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增强其致病能力。然而,这种关键细胞器是如何在细菌细胞内自组装形成的,长期以来一直是
在众多致病性细菌中,存在着一种名为 “乙醇胺利用微室(Eut BMC) ” 的蛋白质细胞器,它帮助细菌在哺乳动物肠道中高效利用乙醇胺作为营养来源,从而在与共生菌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增强其致病能力。然而,这种关键细胞器是如何在细菌细胞内自组装形成的,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
近日,由英国利物浦大学刘鲁宁教授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在 Science Advances 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
Molecular basis of the biogenesis of a protein organelle for ethanolamine utilization。研究 首次系统揭示了 Eut BMC 在沙门氏菌中的生物合成机制,提出了外壳引导的组装新模型,并鉴定出关键蛋白EutQ在连接外壳与内核酶组分中的核心作用。该研究不仅深化了对细菌细胞器组装机制的理解,也为未来开发针对肠道病原菌的新型抗菌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乙醇胺是肠道中丰富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宿主细胞膜和菌群代谢。许多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李斯特菌等)都能利用乙醇胺作为碳源或氮源。它们通过一个由 17 个基因组成的 eut 操纵子编码多种蛋白质,自组装形成一种多面体结构的蛋白质细胞器 ——Eut BMC ,将乙醇胺代谢途径封装在一个 “ 微工厂 ” 中,既提高代谢效率,又避免有毒中间产物对细胞造成损害。
研究团队以沙门氏菌 LT2 为模型,综合运用了分子遗传学技术、超高分辨率荧光成像、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技术、以及人工智能 AlphaFold 蛋白结构预测和计算模拟等多种前沿技术手段,深入解析了乙醇胺利用微室关键蛋白的结构域功能,首次实时观察乙醇胺利用微室在细胞内的定位与动态组装过程。
核心发现
- 系统评估各 Eut 细胞器组成 蛋白的功能: 研究还系统评估了所有 17 个 Eut 蛋白在组装过程中的作用,发现多种维持 Eut BMC 结构与功能不可或缺的蛋白组分,为后续针对关键蛋白设计抑制剂提供了靶点。
- 提出 “ 外壳引导 ” 的 Eut BMC 组装新路径 : 通过时间序列活细胞成像,研究团队发现 Eut BMC 的组装始于外壳蛋白 EutM 在细胞极区的聚集,随后才招募内核酶蛋白。这一 “ 外壳先行 ” 的组装模式,与此前在 羧酶体和 其他代谢体中观察到的 “ 内核先行 ” 或 “ 同步组装 ” 模式截然不同,揭示了细菌细胞器组装路径的多样性。
- 鉴定 EutQ 为连接外壳与内核的关键 连接 蛋白 : 研究首次明确 EutQ 是一个兼具结构与催化功能的多功能蛋白 。 其 N 端结构域通过四个 α 螺旋( H1–H4 )分别与外壳蛋白( EutL 、 EutM )和内核酶(如 EutC 、 EutE )结合,起到 “ 分子桥 ” 的作用 。 其 C 端具有乙酸激酶活性,负责在 Eut BMC 内部生成 ATP ,为代谢反应提供局部能源。当缺失 EutQ 或其 N 端结构域时,外壳与内核在细胞内发生空间分离,无法形成完整 Eut BMC 。
- 揭示内核酶具有 “ 液态凝聚 ” 特性 : 通过荧光漂白恢复技术,研究人员发现 Eut BMC 内的酶组分具有较高的流动性,表现出 液态冷凝物的物理特性 ,这与真核生物中无膜细胞器的性质相似,说明细菌也利用 “ 液 - 液相分离 ” 机制来构建和维持其蛋白质细胞器。
图 1 :乙醇胺利用微室( Eut BMC )的组装和合成机制。
刘鲁宁教授表示: “ 我们的研究首次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 Eut BMC 的组装路径与调控机制,不仅为理解细菌代谢小体的多样性提供了新视角,也为人工设计合成生物学元件、优化代谢通路奠定了理论基础。 ”
此外,由于 Eut 系统在多种肠道致病菌中高度保守,针对 EutQ 或其它关键组装蛋白的抑制剂,有望发展成为新型抗菌药物,通过破坏病原菌的能量代谢工厂,削弱其在肠道环境中的生存优势。
这项研究标志着人们对原核生物细胞内复杂结构的组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未来,随着更多细菌代谢小体组装机制的解析,我们将有望设计出更精准的抗菌策略,为对抗耐药性感染开辟新的路径。
制版人: 十一
学术合作组织
(*排名不分先后)
战略合作伙伴
【非原创文章】本文著作权归文章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作者的允许禁止转载,作者拥有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
BioArt
Med
Plants
人才招聘
近期直播推荐
来源:科学好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