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敢信?王熙凤躺床上还跟平儿夸“探春这丫头比我还厉害”,可等探春真接了管家的活儿,才短短7回(第55回到61回),大观园就乱成了菜市场——偷东西的、打架的、背后使绊子的,连平儿都偷偷说“还有更糟的没摆上台面”。
你敢信?王熙凤躺床上还跟平儿夸“探春这丫头比我还厉害”,可等探春真接了管家的活儿,才短短7回(第55回到61回),大观园就乱成了菜市场——偷东西的、打架的、背后使绊子的,连平儿都偷偷说“还有更糟的没摆上台面”。
按理说,能被“职场老油条”王熙凤认可的人,能力总不至于差到哪儿去吧?可为啥探春一上手,非但没救了贾府,反而把家管得更乱了?
咱先唠唠王熙凤为啥这么看重探春。要知道,凤姐在荣国府当管家,那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眼尖心细得很,一般人入不了她的眼。可她偏说探春“有主意、敢作敢为”,还说“要是她是个男人,早出去立门户了”。
这话可不是随便夸的——古代大家族选管家,比现在公司选CEO还严,得懂人情、会算账、镇得住人,探春能被凤姐这么夸,说明她是真有两把刷子。可问题来了:有能力、有雄心,又有凤姐“背书”,探春咋还把事儿办砸了?
头一个绕不开的坎,就是荣国府那群“惹不起的刁奴”。你别以为那些扫地、管园子的婆子是软柿子,个个背后都有靠山。就说吴新登家的吧,她男人是外面账房的管事,在府里混了几十年,没点根基能坐得住这位置?
探春刚管家时,想拿她立规矩,没成想这婆子转头就联合一群老伙计,暗地里跟探春对着干——今天故意把账本算错,明天就散播“三姑娘偏心”的谣言,更损的是,她们还知道怎么使绊子才让主子挑不出错。
这事儿让我想起个老辈人讲的民间故事:以前有个大户人家,新来了个少奶奶想改革管家制度,刚要罚一个偷懒的老仆,结果那老仆直接搬来了太夫人当靠山,还撺掇其他仆人一起消极怠工,最后少奶奶没办法,只能不了了之。
探春遇到的情况,跟这少奶奶简直一模一样——荣国府的刁奴们早把“府里的规矩”摸得比主子还透,你想动他们,就等于动了一整个“利益集团”,哪儿那么容易?可光靠刁奴捣乱,就能把探春的计划全搅黄吗?显然不止这么简单。
更关键的问题,出在探春自己身上——她太急了,急到有点“意气用事”。刚接手管家时,探春满脑子都是“我要开源节流,我要救贾府”,觉得只要自己尽心尽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可她忘了,荣国府的毛病不是一天两天攒下的,是三四代人“吃老本”吃出来的——就像你手上划了个小口子,一开始不处理,后来烂得流脓生疮,这时候再想简单贴个创可贴就好,根本不可能。
探春想的“好办法”是把大观园承包给婆子们,以为这样既能省钱,又能让婆子们好好管园子。可她千算万算,没算透“人性的贪婪”。
承包了园子的婆子,把一花一草都当成自己的私产,谁要是敢碰一下,立马就跟人吵翻天;没承包到的婆子更眼红,心里琢磨“以前大家拿一样的钱,凭啥她们现在能多赚钱,我连个果子都不能摘?”
结果呢?以前园子里虽有点小矛盾,至少还能维持表面和平,现在倒好,直接变成了“抢地盘”的战场。你说,这能不乱吗?
其实,历史上也有不少类似的事儿。就说明朝的张居正吧,他想改革挽救明朝,也是又有能力又有决心,可因为太激进,得罪了太多既得利益者,最后改革失败,自己死后还被抄家。
探春的处境比张居正还难——张居正至少还有皇帝支持,探春呢?她只是个没实权的姑娘,上面有贾母、王夫人压着,下面有刁奴对着干,想靠“一腔热血”改革,简直是“拿新手村的装备,打终极BOSS”。
后来探春也慢慢醒悟了,知道自己之前太冒进。再往后管家,她也不敢再像刚开始那样“大刀阔斧”,反而变得小心翼翼,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尽量不较真。可这时候再想挽回,已经晚了——荣国府的窟窿太大,她这点“修补”的功夫,根本填不上。
说真的,探春挺让人可惜的——有能力、有野心,也想为家族做点事,可偏偏生在了“积重难返”的贾府,又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要是她能早点明白“改革要慢慢来,先稳人心再做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你觉得探春要是换个温和点的法子,能救得了贾府吗?或者你还见过哪个“有能力却搞砸事”的角色?评论区跟我唠唠,咱们一起扒一扒这其中的门道!
来源:芝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