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10月6日早上8点,已经有137名被困的徒步者被安全转移出老虎沟区域,生命体征稳定;有一名徒步者经抢救无效,确认因失温并发高原反应死亡。事态的结局就是这样,人数和时间先摆出来,别再绕弯子。
到10月6日早上8点,已经有137名被困的徒步者被安全转移出老虎沟区域,生命体征稳定;有一名徒步者经抢救无效,确认因失温并发高原反应死亡。事态的结局就是这样,人数和时间先摆出来,别再绕弯子。
事情往回推。10月5日,门源县公安收到报警,说有一拨从甘肃张掖市肃南县出发、徒步进入青海海北州门源县老虎沟的队伍被困。接到电话后,迅速组织的,是门源当地公安和应急等部门。救援表演节奏比较紧张,主要集中在冷龙岭一带,投入的力量不小:海北州方面累计投入搜寻人员超过300人,调用了两架次中型无人机,从肃南和门源两段边界向冷龙岭进行地毯式侦查,尽量把能到的地方都翻一遍。这样的搜寻不是随便走走就行,天气和地形都在作对手。这样的搜寻不是随便走走就行,天气和地形都在作对手。
再往前看事发的一段时间。受困的老虎沟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势复杂,多岩石沟壑,天气也容易突变。事发时连续降雪,把原本就不太好走的路面给掩盖了。被转运出来的人里,有人回忆,队伍里有人从10月2日到10月4日之间就陆续进入这个区域,还有其他徒步者也在那几天进入过。简单说,就是人多、路多、天气又差,消息又不够合集化,风险叠加了。
救援过程中的细节可以还原得更清楚些。接警后,公安先做的是信息核对,确认被困的大致人数和最后联络点,然后把任务分给应急和消防力量。地面队伍多是分段搜索,哪条沟里有没有脚印、有没有营地、有没有降温迹象,都要逐一确认。两架中型无人机主要负责从高空侦查,目的是在雪地里快速发现营火、背包或者反光物,节省地面搜索时间。撤离时,先把伤情明显、体温低的人员优先处理,简单包扎、保温,然后统一转送到医疗点做进一步检查。现场调度里有人记下了时间节点:报警在10月5日当天,搜救连夜进行,到10月6日早上基本把人员转移完毕。过程紧张但有序,设备和人力都派上了用场。过程紧张但有序,设备和人力都派上了用场。
关于遇难的那位徒步者,官方说明是因失温合并高原反应,经现场和医院抢救后仍未能挽回。高海拔环境里,失温来得快,处理也难。救援人员在撤离过程中把这类情况当成优先处置对象,但不是每次都能成功。
参与转运的人提供的信息也帮了大忙。他们说队伍里有的人并未把具体行程向景区或主管部门报备,通信在某些路段也不稳固,带的装备参差不齐。有人有基本的防寒衣物和应急粮食,有人只带了普通登山包。还有人提到,同行的几拨人并没有形成统一联络,走散后就难以互相扶持。看起来,计划性不足是这次事件里一个重要的隐患。看起来,计划性不足是这次事件里一个重要的隐患。
这是国庆假期,户外活动进入高峰期。像这样的高海拔徒步,风险比平时大得多。相关部门在处置完现场后也提醒了几条要点:出发前应把路线、人数、返程时间报给目的地的管理部门或景区;在出行过程中要留意天气预报,尤其是降雨、降雪和大风的预警;尽量避开未开发的高海拔无人区,单独行动更危险;装配方面,要备足御寒服、应急食品和必要的通信设备,像有条件就带个能在无手机信号时用的卫星电话或定位器。话说回来,这些提示听起来很常识,但在现场能不能做到,往往决定着能不能平安回来。
救援结束后,海北州和门源县相关单位还在核对被转运人员名单与医疗记录,确认无遗漏。信息来源包括当地公安和应急通报,以及央视的报道,现场也有地方广播对行动做了同步播报。就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已经交代清楚了,具体的时间点、投入力量和遇险原因都有记录。现场的照片和视频后来也上传到媒体平台,能看到被救者被保暖包裹、被送上救护车的画面。讲到这儿,能感受到那种雪地里急促的脚步声和无人机搜索时的嗡嗡声,挺有现场感的。
来源:善良阳光f468O7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