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白帝城乘船到荆州郡治江陵,实际距离到底是多少?古代说法不一,《水经注》记载,“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水经注》中认为两地距离超过千里。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白帝城乘船到荆州郡治江陵,实际距离到底是多少?古代说法不一,《水经注》记载,“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水经注》中认为两地距离超过千里。
一、古代的三峡交通
但根据《唐代交通图考》记载,“又东水路三百三十里至归州,又东微南水路二百里至峡州,又东微南水路三百三四十里至荆州江陵府”,认为归州与江陵两地距离在八百里左右。
长江航道水运资料
现代但根据长江航道水运资料,白帝城到江陵不过350公里,顶多不过七百里。古代木船顺水而行,时速约为15~25公里,那么走完这一段路程,最多23个小时即可完成。但是从奉节巫山一段水流湍急,河道险竣,旧时木船行船主要靠风帆,靠水流。即使一路顺风,早晨发船,晚上也难得到枝城。旧时木船不敢夜行,只能就地停泊,所谓一日还,就要到第二天的早晨,如果是顺风顺水,则要到一更天才能到江陵。根本很难做到朝发夕至。搞不好就是三更夜晚到。所以在古代,峡区一旦有官家急事,唐代归州、峡州均属江陵府,所以地方有急事,就要选择陆路,派驿使骑快马按以下路线:
夔州(奉节)→巫山县:沿长江北岸或南岸的山路东行,穿越巫山山脉。
巫山→巴东县:继续沿山道东进,巴东为唐代归州(秭归)重要节点。
巴东→秭归(兴山):向东南行至秭归,此地为陆路中转站,清代在此设了屈家铺驿站。
秭归→夷陵(今宜昌):翻越西陵峡北侧山地,抵达夷陵(峡州治所)。
夷陵→江陵:沿长江北岸平原官道东行,经当阳、荆门,最终抵达江陵(荆州)。船到江陵,起坡地点则是沙市港。按杜甫当年的船泊地,是沙市的的三义河(今沙市江汉南路)。唐代,长江主泓已从江陵南移,江边成滩,江陵港口迁移到沙头。蜀船走下水到江陵则停靠在今宝塔河到解放路沿线的江边。南船到江陵,则停船于三义河。
二、古代秭归到江陵的交通
当时江陵府,向西通蜀有重要驿站:奉节(夔州驿)、巫山驿、巴东驿、兴山屈家驿、夷陵驿等,但山区驿站间隔较远,需提前规划补给。古代驿站一般30或50里一站,驿使骑快马,立即换马跑下一站,古代马跑的速度:古代最快的是800里加急,指的是一天跑400公里,所以当军情紧急,骑快马就能很快到达江陵。由秭归跑出的快马要向北跑50里到兴山,再向东到夷陵。
中国古代的“径、畛、涂、道、路”,皆道路之名,惟大小不同。一郑玄说:“径容牛马,畛容大车,涂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中国古代车道在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和繁荣,但其高峰是在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时代的到来,车道也四通八达地延伸向四面八方。
唐代陆路大致与今G348国道(奉节—巫山—巴东)及G209国道(巴东—秭归—宜昌)部分重合‘全程约230公里,比水路要少120公里。
但老百姓还是选水路,水路路资较低,且比骑马赶路要舒服。唐代的秭归北部设有驿站:兴山屈家铺,以后拆分北部设了兴山县。原秭归一县变成了两县,秭归与兴山。秭归老城归州仍在江北岸,陆路有两条,一路向北沿香溪河北上,经兴山县(今湖北兴山)可达房州(治今湖北房县),通往汉水流域,但山路崎岖,运力有限。一路沿长江北岸向西开凿的栈道向西通向涪陵。向东到夷陵必须经沿香溪河左岸的山道经兴山峡口;清同治版《兴山县志》卷二:古代归州至宜昌的人行山道:“归宜人行道:由州城向东经香溪、龙马溪、天门垭至宜昌范家冲,全长 45 公里。”这是因为 从宜昌南津关( 西陵峡峡口北岸) 至秭归县( 今秭归县归州镇) 约一百七十里的江岸陡峭险峻, 自 古唯有纤夫拖船之道(西陵峡),至今仍有若干地方不通公路。
但是,古代自夷陵以上,均是险竣山路,经常有跑死马的情况发生,如果行马车则更难,这主要是因为,一是没有车道(山道很难修)二是役马速度慢,一般每天只有30-40公里就得停车休息,吃点草料。不走水路也不走驿道,出归州到郢都,就得四五天,所以,古代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由些上溯到战国,屈原从郢都要回一趟归乡,更难。
长江三怦的古栈道
古代归州交通极为不便,多为辅助短途运输,承担码头货物装卸、官驿文书传递等功能,如唐代驿站体系中,归州设有“白沙驿”等,服务于区域人员往来。
三、唐代,为什么要将江陵设为南都
这是因为江陵的地理优势决定的,唐代,由长安南下有水陆两路,水路是走汉水,陆路是由由北向南的驿道组成:江陵自春秋时楚王建都至清末的两千多年时间里,一直是封王置府的战略要地,驿道四通八达。
早在西周时,楚王熊渠封长子康句亶王于江陵,当时有北上周都镐京的官道。江陵是秦三十六郡之一的南郡治所,秦朝为了加强中央对各地的统治,在全国大修宽五十步的驰道,江陵通洛阳的故驿道被改成当时全国最重要的驰道之一,秦与江南诸郡县的陆路交通全赖这条驰道。秦始皇大修宫殿所用的楚蜀木材大都是经江陵驰道运去的。
汉承秦制,江陵驰道更为完善,驰道附近开始设立传舍,供往来官员歇宿。从晋安帝起至后梁萧铣,先后有四朝六代帝王以江陵为都,故江陵驿道有所发展。唐代,江陵曾一度是唐朝的陪都,称为南都,与东都洛阳齐名。这时,唐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开辟了接连全国的四条主要陆路驿道干线,其中之一就是由长安经襄阳到江陵(荆襄古道),再去长沙经广西达交州的大通道。因而江陵的交通枢纽地位比过去更突出,所以,唐代设江陵为南都。因此,杜甫、李白、唐僧都到过江陵,武则天也是由江陵北上进长安。
隋代江陵为南郡,从地形图看到,由江陵向北,是古荆襄平原,而夷陵郡,基本上是山区、见下图:
四、小结
荆襄古道是古代从中原京都(西安、洛阳等)出发,向南经过襄阳、荆门,到达南方重镇荆州的道路,历史上称为夏路、周道、秦楚道、驰道、南北大道(南道、北道)、南方驿道(驿路)。这条古道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我国境内最重要的国道(官道)之一,是南北方之间最主要的陆路通道。
唐代的交通以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为中心,通过驿站、邮亭向四方辐射,将全国各府、道、州、县连接起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驿路网。其中"从上都至汴州为大路驿,从上都至荆南为次路驿。"这条从长安至南都江陵的全国第二驿道,自长安越秦岭经商山路、襄荆路到达江陵(荆州)。
因为经过荆门境内,故常称"荆门道",因为终点在荆州,故又称"荆州道。"唐代襄荆路驿道,不再是荆山东麓、漳河沿岸的故道,而是径由襄阳、宜城、乐乡城、长林(荆门)城、团林驿、观风驿、白碑驿,南下至江陵。直到北宋时,荆襄地区依旧是国家的腹心地带,吴蜀咽喉,川广贸迁之会。荆襄驿道仍然是国家转运物资的重要干线。有宋一代,荆州"控吴蜀之咽喉,兼襄汉之唇齿",是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水陆中转站,也是著名的南北货物贸易中心。进出三峡的船只都要在此改装,换作适于大江或者峡江的深水船或者浅底船。
江陵古代又叫荆州,诸葛亮曾说得荆州者得天下,在《隆中对》中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荆州的西部是益州,道路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清代名士王士祯赴任四川。进、出川写了不少文章,其中有一篇《蜀道驿程记》,王士祯采取骑行或舟行,沿蜀江一路向东,沿途写游记,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古代蜀地的壮丽风光...在《蜀道驿程记》下卷中:十二日出涪城,十九日游屈沱,二十一日到宜都,二十三日入江陵,沿途竟走了十一天。由屈沱到江陵,也走了五天。清代如此,楚国时期更难。这样的交通条件,说楚武王封屈瑕到秭归。后世的屈原听说楚怀王要去秦国,赶快跑到楚都劝阻楚怀王,那时没有手机,也没有高速,这信息传递和交通太方便了,神仙也不会相信。
由巴蜀通往夷陵的古道
图示由荆襄通往巴蜀的通道:主要由今湖北宜昌出发,溯长江而上,经南津关,秭归、巴东、瞿塘关穿过三峡,然后继续沿长江逆流而上,途径奉节、万州、忠县、丰都等地,即可抵达重庆。
参考资料:1、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
2、清王士祯《蜀道驿程记》
3、搜狐网络文章:《为何得荆州就有一半中国》;
4、360百科:《荆襄古道》。图片摘之网络
5、360个人图书馆:《蜀道:盘点古代中原地区通往巴蜀的驿道》
图示由荆襄通往巴蜀的通道:主要由今湖北宜昌出发,溯长江而上,经南津关,秭归、巴东、瞿塘关穿过三峡,然后继续沿长江逆流而上,途径奉节、万州、忠县、丰都等地,即可抵达重庆。
来源:老人头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