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刷到一粉丝老陈的私信:哥,我211土木本科,在中建海外项目干了4年,驻场阿尔及利亚修电厂,年薪25w总包。可跟陪读带娃的老婆异地3年,上次视频孩子居然喊我叔叔,愁得头发掉了一半。爸妈天天劝我考老家三线城市住建局技术岗,说稳定能顾家,可招聘公告连薪资都不敢
前几天刷到一粉丝老陈的私信:哥,我211土木本科,在中建海外项目干了4年,驻场阿尔及利亚修电厂,年薪25w总包。可跟陪读带娃的老婆异地3年,上次视频孩子居然喊我叔叔,愁得头发掉了一半。爸妈天天劝我考老家三线城市住建局技术岗,说稳定能顾家,可招聘公告连薪资都不敢写,我心里发慌。到底该回家考编,还是接着在海外熬?
说实话,这话题戳中了太多海外工程人的痛点。想离家里人近考住建局,可一想到年薪25w变15w就肉疼?又怕再熬几年,回家连住建局的岗都考不上,可手里的欧洲标准施工、HSE管理经验扔了又可惜?好像只剩下要么海外苦熬,要么体制内穷熬的死局了。今天咱就仔细唠唠,再琢磨你该选啥。
别真信考进住建局就能陪娃顾家的屁话,对拿惯25w年薪的中建海外工程师来说,跳老家住建局技术岗不是找归途,是从海外的异地苦熬,换成家门口的穷熬,还得亲手砸了吃饭的本事。我前同事老杨,2年前跟你一样在中建中东项目做技术主管,年薪30w,被愧疚冲昏头,考了老家地级市的住建局,现在悔得天天跟我吐槽,那笔血泪账算得我都替他难受。
先算实际收入差:老杨在海外时,30w是16薪加区域补贴,每月3000,还有项目奖(去年拿了4w),补充公积金每月2200,公司包食宿,扣完社保个税,每月能存1.2w。住建局年薪14w,看着是铁饭碗,可他得在市区租离单位近的房子,孩子报2个兴趣班每月1800,房贷3200,算下来每月能剩2000都费劲!以前在海外,他每年能给老婆买个包,现在连孩子想报奥数班都得犹豫,老婆吐槽是团聚了,可日子过得比异地时还紧巴。你以为守在身边就是顾家,可连娃的教育开支都要抠搜,这算哪门子顾家?
再看工作强度:别以为住建局就是朝九晚五看报纸,基层技术岗比你在海外驻场还碎。老杨现在每周要跑20多个工地查质量,汛期还得驻场防涝,上次孩子发烧,他在防汛点守了3天没回家,陪读妈妈照样得一个人带娃去医院。你以为回家就能陪家人,实际是换个地方顾不上家,还少赚了10w,这不是傻吗?
最坑的是技能损失:老杨以前在海外玩得溜的欧洲标准施工、HSE管理体系实操,到住建局全用不上。每天的活是查工地安全帽戴没戴、录材料验收表,他跟我说干了半年,CAD图纸都快忘怎么画了,上次帮朋友改个简单的管线图,居然卡壳在标注规范。可中建近年在北非、中东连中五标,缺的正是懂欧洲标准的技术骨干,老杨以前的同事,现在都升主管了,年薪涨到30w。你以为是逃回家,实际是亲手扔掉了在中建熬出来的核心竞争力,以后想回建筑行业,都没人要了。
一提到中建海外,总有人说是青春饭,早晚得回来考编,这话千万别信。中建国际2025年刚披露的政策摆着呢:成立海外员工回国专项工作组,年度轮岗89人次,回国人员100%妥善安排到国内项目。你缺的不是回家的路,是没看清海外经验的含金量,把金饭碗当成了烫手山芋。
我同学老李,3年前跟你一样在中建中东做电厂EPC项目,年薪28w,异地2年,也愁孩子认生。但他没考编,而是申请了国内短期支援,先调回上海参与城市更新项目6个月,既拿海外级别的补贴,又能陪家人。项目结束后,凭海外EPC总承包经验,跳去阳光城做基建负责人,年薪32w,每天朝九晚五,晚上能陪娃读绘本,周末还能全家去公园。猎聘2025年《建筑人才报告》显示,民营房企招国际工程主管,明确要求中建海外背景,年薪普遍35-45w,比住建局高2倍,这你敢信?
另外,中建也有一些家庭友好政策:不是所有海外项目都得常驻3年,中建很多海外项目有1+1轮岗制(海外1年+国内1年),还能申请家属随驻(就是给家属安排临时工作或语言培训)。老陈所在的中建三局,2025年刚中标摩洛哥磷化工项目,同时在国内有武汉、上海的配套工程,他完全可以申请先在摩洛哥干1年,再调回武汉项目,既保25w年薪,又能逐步缩短异地时间。反观住建局,一旦定岗基层监管岗,想调去离家近的科室,没3年资历连门都没有。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海外经验的变现力:你在海外熬的每一个通宵,都在给回家路铺路。参与过一带一路项目的工程师,在地方城投集团是香饽饽,我前领导凭中建海外HSE管理经验,35岁跳去省会城投当总工,年薪50w,还帮老婆解决了事业单位的工作。你以为海外苦熬没意义,可这些经验是住建局给不了的硬通货,是你回家后能拿高薪、顾好家的底气。
一边是住建局的穷团聚,一边是海外的断舍离,其实还有个招。留在中建保高薪,用海外经验攒国内资源,既赚够钱,又铺好回家路,
我有个亲戚就是这么干的,3年下来,比考编的老杨赚得多,后来也顺利调回国内陪家人。他的操作特别实在,先摸透合规边界:中建明确不禁止不占用工作资源的合规副业,只要不泄露项目核心机密(比如海外电厂的核心施工参数),用海外经验帮国内企业做事完全没问题。他驻场中东时,主要接两类活:一是帮老家城投集团做海外设备采购咨询,比如推荐符合欧洲标准的电厂阀门供应商,单次收费1w,去年光这就赚了15w。二是给本地建筑公司讲海外HSE管理规范,2000元/课时,每月开2次课,又赚4000。去年他外快就赚了20w,比住建局一年的工资还多。
另外还有个更聪明的双向兜底操作:他帮国内企业搞定海外资源对接,对方把他列为核心技术顾问,今年中建国内项目招人,合作方直接推荐他去上海项目做技术负责人,年薪30w,比海外还高5w。留在中建的话,国内人脉还帮他更快申请到轮岗。他说以前觉得海外是孤岛,现在才发现,海外经验是桥梁,能把国内资源串起来。
再看老杨,在住建局连个能帮上忙的人脉都没有,想帮老家建筑公司办点事,连流程都摸不清。所以真顾家的人不会瞎辞职,会用海外的高薪攒底气,用资源铺回家的路。你在海外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以后陪家人的资本。
我敢说,80%的中建海外工程师纠结考不考住建局,不是怕异地苦,是被孩子喊叔叔的愧疚吓破了胆,忘了自己是能拿25w年薪的211本科。你爸妈劝你考编,不是真觉得住建局好,而是觉得住建局比较稳,老一辈都这么想。他们要的不是你守在身边穷熬,是你既能赚够钱,又能体面回家,而这底气,25w年薪能给,15w住建局给不了。
从海外调回国内的中建高管说过一句话,特别实在:真正的稳定是走到哪都有饭吃,我当年要是考了编,现在还在跑工地查安全帽,哪能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你30岁211本科的核心优势,不是能扛住海外的孤独,是能把海外经验变成真金白银和回家的路。这才是真顾家,不是守着编制穷熬。
所以我的态度也很明确:既来之则安之,你毕竟还年轻,才30岁出头,正是打拼的年纪。而且现在国内基建基本上都已经完善了,大的基建项目会越来越少,就你这行业在国内的现状就是:产能过剩又疯狂内卷。真正懂行的都跑国外赚钱去了,现在国家也大力往海外发展,争夺国际市场,跟着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准没错。在国外先苦个几年,想办法利用身边的资源赚钱,可以参考我提供的思路,或者通过别的形式,我也就抛砖引玉一下,最终还得看你有没有赚钱的天赋和头脑。反正我认识那些出国发展的哥们,很多都利用各种渠道,整合资源也好,做中间商也罢,大部分都赚得盆满钵满,甚至带着一家人在国外定居,日子过得也很滋润。毕竟这年头,赚到钱才是王道,其他都虚的。并且你都已经走出去了,这就是你最大的优势!
最后问个实在的:如果你是211本科中建海外年薪25w,爸妈逼你考老家15w住建局,你会选考编求穷团聚,还是留海外想办法变现资源,赚够钱体面回家?评论区等你的答案!
来源:科财解码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