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9 月 20 日下午,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发展合作学院主办的“第四届全球发展前沿论坛——多元视角下的全球南南合作”在诚信楼三层国际会议厅顺利召开。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各国的驻华大使、国际组织负责人、高校教授及社会组织代表等多方嘉宾。与会者围绕论坛
2025 年 9 月 20 日下午,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发展合作学院主办的“第四届全球发展前沿论坛——多元视角下的全球南南合作”在诚信楼三层国际会议厅顺利召开。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各国的驻华大使、国际组织负责人、高校教授及社会组织代表等多方嘉宾。与会者围绕论坛核心主题,结合各自领域经验展开深入交流与专业研讨,为全球南南合作的推进凝聚多元智慧与共识。
开幕式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发展合作学院院长王波主持,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波鸿鲁尔大学经济学教授吕安迪(Andreas Loeschel)、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副主席王冬岩致辞。
王波院长强调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是发展的关键力量,指出学院致力于提供跨文化、跨学科、跨部门的交流平台,鼓励对话与政策评估,促进共识与智慧共享,推动对话产生实际成果,培养以全球发展事业为己任的青年人才。
吕安迪院士从绿色能源发展方向展开探讨,指出提供廉价氢能具有显著的绿色拉动效应。他认为全球南方地区在可再生能源制氢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具备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为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全球南方地区而言,若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就必须发展全产业链。此外,吕安迪强调南南合作在氢能产业发展中很有必要。
王冬岩副主席祝贺论坛开幕。他指出,以多元视角下全球南南合作为主题,是对中国全球倡议的响应与实践,能有效推动南南合作发展。随后,他强调朝阳区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平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是人才培养的高地、也是绿色发展的实验示范区,希望通过对话交流、青年培养来促进南南合作。
在第二环节主旨演讲中,围绕着“多极化时代全球南方合作前景和挑战”这一主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发展合作学院院长王波,法兰克福歌德大学 / 曼海姆欧洲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飞利浦·波音教授(Professor Dr. Philipp Böing),全球可持续能源论坛主席、原奥地利驻华大使艾琳娜(Dr. Irene Giner-Reichl),先后发表精彩演讲。
王波院长强调人才是核心资源,分享国际发展合作学院3 年培养数百名专业人才的成果。并指出了全球发展的四个关键词,分别是沟通(Communication)、共识(Consensus)、能力(Capacity)、合作(Corporation),强调各国应充分沟通,达成价值、规则、目标层面的一致,同时增强自身能力,开展实际的合作。
飞利浦·波音教授则分享了他所在的国际研究团队,运用创新方法解析中国专利质量与创新知识来源的研究发现,核心发现是中国突破性成果持续增长,并得出了中国本土知识主导地位已经确立的结论。研究团队表示,此次研究不仅为理解中国创新发展路径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全球南方国家技术自主化发展提供了参考。
艾琳娜教授围绕全球治理体系的演变、现存问题及新兴力量展开,提出通过建立联盟等方式推动全球治理,强调中欧合作机遇。首先,她指出全球治理体系现在面临着代表性不足、架构碎片化、权力斗争的问题。其次,她指出欧盟与金砖国家间的贸易近年来不断增长,强调了欧盟与金砖国家的合作机遇,尤其是中欧关系大有可为。
第三环节圆桌论坛由张美丽女士(国际发展合作学院硕士研究生,哈萨克斯坦留华毕业生协会会长)主持,围绕“全球南方合作:实践、经验与青年发展”主题,北京市商业学校校长黄凤文女士、中北非国际教育创新联盟秘书长陈璐女士、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国际发展部项目主管贾楠、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员李博先生、国际发展合作学院中国学生代表宁玲玲、国际发展合作学院留学生代表Taddisu分别从各自的工作的经历和领域出发,分享了观点。
黄凤文女士介绍了北京市商业学校的概况,指出学校以东南亚、南亚国家为重点开展合作,在电商、会计、语言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强调了中国职业教育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赋能。
陈璐女士则介绍了中北非国际教育创新联盟的概况,指出联盟深耕中北非教育合作十余年,通过举办国际会议与论坛、开展中文教育项目、建设中文学习测试中心等举措推动南南国家间的教育合作。并强调今后将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拓展国际合作网络,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培养适配产业需求的青年人才。
贾楠女士则介绍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国际发展部的概况,自2005年启动国际化工作以来,该机构业务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减贫、零饥饿、清洁饮水、优质教育等六大方向展开,并于2015年起在海外设立办公室,目前已在缅甸、尼泊尔、埃塞俄比亚落地团队,今年计划在刚果(金)新增办公室,为国际项目提供稳定执行保障。谈及青年参与,她强调民间公益组织作为社会 “第三部门”,虽规模尚小,但工作深入基层,她呼吁更多青年关注并加入民间公益领域,以实际行动参与乡村发展与国际合作。
李博先生指出一带一路框架、东盟+机制正在推动南南合作深化开展,他以 “东盟 + 3”(中日韩与东盟)机制为例,指出“南北合作带动南南合作” 模式也较为常见。针对青年在绿色金融创新中的作用,专家结合自身高校授课经验(近 5 年为北京、天津高校研究生开展绿色金融培训)提出三点建议: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参与反“漂绿”技术研发、探索个人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发展合作学院的学生代表也从青年的角度分享了青年在南南合作中的作用。硕士生宁玲玲同学表示,青年是文化联结者、行动推动者与未来塑造者。结合今年7 月在复旦大学 “全球南方与现代化多元路径” 暑期学校的经历,她指出当前合作面临认知挑战,呼吁拓展全球南方视角。我院埃塞俄比亚留学博士生Taddisu表示,非洲主要有 “守夜人国家” 和 “政府干预型” 两种发展模式,前者面临挑战,后者以埃塞俄比亚为例成效显著,且非洲发展需立足自身实际、重视南南合作。非洲发展受国家结构脆弱、“民主与发展” 争论局限两大问题制约。同时也指出非洲青年占比高、潜力大,却面临严重边缘化的问题。
闭幕式由我校名誉教授、国际发展合作学院国际导师、德国锂材料经济研究院院长魏和福教授(Professor Ralf Wehrspohn)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王强教授致闭幕辞。
王强副校长对莅临现场的各位嘉宾、主办方、和参会人员表示感谢,简明扼要地总结了各位嘉宾的发言,并分享了自己对南南合作的看法。王强副校长认为,南南合作是历史的选择与时代的召唤,指出南南合作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南南合作的未来在青年,需重点解决“激发青年创造力、为青年参与创造条件、培养全球视野青年领袖”三大课题。
本次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发展合作学院第四次承办北京洪堡论坛的分论坛,作为深耕全球发展合作领域的重要平台,学院始终以“凝聚共识、赋能实践、培育人才” 为核心,将论坛搭建为连接多元主体、碰撞前沿智慧的桥梁,更将推动南南合作向纵深发展视为己任。未来,学院将继续以开放姿态拓展合作边界,立足全球视野、扎根实践需求,在深化国际交流、培育青年力量、破解发展难题的道路上持续发力,让合作的种子在全球发展的土壤中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