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其书体在魏晋唐就达到了顶峰。古人将书法的技法创造得几乎尽善尽美,后人只能在传承中发展罢了。今天的书法艺术还没有达到历史的高峰,在博大精深的传统书法艺术面前,能够真正深入很难,能够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创新更难。现在的创新只不过是
各位来宾、各位同仁:
值此李棠书法艺术研讨会隆重召开之际,我谨向本次研讨会的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书法爱好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韩亨林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其书体在魏晋唐就达到了顶峰。古人将书法的技法创造得几乎尽善尽美,后人只能在传承中发展罢了。今天的书法艺术还没有达到历史的高峰,在博大精深的传统书法艺术面前,能够真正深入很难,能够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创新更难。现在的创新只不过是能展览大幅作品罢了,因为古代是没有展厅也没有展览的。书法传承,就是要继承传统文化,继承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提高文化内涵,特别是提高艺术实践,陶冶自己的情操。
书法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仅是文化的持续发展,也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延续和创新。创新应坚持原则,创新需要守正,没有传统根本谈不上创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只有不断地以传承与创新,共同推动其发展,书法才能够一直被传承尊重,中国文化才能够一直不断地创新前进。
书法艺术的创新,绝不是凭空臆造,聚墨成形,任笔为体。书法家首先应该是文人,是具有文化素养和底蕴的人,而不应该仅仅是写字的匠人。书法创新也不能随意将汉字支离。书法之所以成为一种艺术,源于汉字和毛笔这一书写工具的特殊性能。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视觉冲击的效果,完全脱离汉字及其书写法度于书法艺术范畴,适应现代审美要求。现代书法在艺术风格上和表现形式上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丰富,只要不脱离汉字的书写艺术,任何探索都是有益的,流派纷呈是书法艺术繁荣的标志,也是创新探索的必然结果。
书法的载体离不开汉字,而汉字也唯有通过书法,才能充分展现线条之美,从而拥有独特的艺术阵地。倘若脱离汉字这一根基,书法的艺术特质便无从谈起。过去首先要看你文章写得好坏,慢慢演变到先要看你的字写得好不好。包括皇帝殿试,选状元,首先要看你的字,然后再看你的文章。所以我曾说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后来细想,觉得不妥。中华文化的灵魂实则是文学艺术、是文本,书法若脱离这些,便不能称之为书法。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名言警句,都是书法作品的灵魂所在。书法如果离开了这个文本,离开了文学,就不叫书法。有人说那不是主要的,只要汉字写好了就行。我想说,假如写鬼、死、亡中的任何一个字送给谁在家里挂起来,有人要吗?也有一些大家不讲这些,他就讲线条美,讲书法艺术是靠线条美来打动人。我说不一定!如果说是线条美,就专门弄个毛线团子弄毛线,这就是线条,那能叫美吗?内容决定了艺术的价值。李棠先生的作品,往往选取富有深意、积极向上的文本,正是这种对内容的重视,让他的书法更具感染力,也更能引发观者的共鸣。
李棠先生作为民国时期“陕西书坛三杰”之一,其作品兼具传统底蕴与个人风貌,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珍视。李棠先生的书法成就,源于对传统的深耕与坚守。他早年应试打下坚实的楷书基础,中举前后三年间临摹西安碑林诸多名作,遍访名家,临摹楹联牌匾;后在京八载,与朝野名流切磋交流,于书肆潜心研习,数十年如一日悟创,终成独特风格。其书体以楷书和行书见长,楷书成就尤为突出:结构近欧体,中宫紧收;用笔兼取颜法,笔画沉着浑厚;又时有柳体笔趣溢出,堪称民国陕西楷书守正创新的典范。关帝庙木匾书法,点画清厉劲健、结字端庄整饬,尽显颜柳韵味;榆林钟楼“南控乌延”“北临雁塞”等擘窠大字,笔法苍劲浑朴,结体势雄力沉,兼具大唐宏阔气度与两宋逸迈意致。其行草作品,如蔡邕所云“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落笔沉厚、转捩圆劲,挑趯挺拔、映带从容,尽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红石峡“功在名山”摩崖题刻,虽处江湖之远却极显庙堂气象,彰显其胸襟抱负。“书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李棠先生把沉稳低调的品性融入笔墨,行楷相间中见浓淡相宜、绵里裹铁之态;为官清廉的操守化作笔意,严谨洒脱中显正气凛然之姿。其作品不仅是笔墨艺术的呈现,更是其学识、才情与志向的生动写照。
我们研讨李棠书法,应当重在“守正继承”,而非刻意求新。艺术和社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国家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处在一个盛世。从清朝以来,我们开始闭关锁国,衰落下去,现在又开始崛起。几百年来,现在处在一个最好的、最繁荣的时代,我们的书法艺术也处在一个大繁荣的时代。艺术和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里面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在社会科学里这句话不完全准确。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后世没有超过的。但有人说那历史就不前进了?可以再创造一种体呀!又有人说我们再创造一种人行不行?要是拿北京人、猿人来比那肯定是有变化了。但我不相信两百年以前的人跟现在的人有什么区别。无非是现在科技进步了,信息量大了。古代人有两个眼睛,现代人变成三个了?这是不会的。再创新就不是地球人,是外星人了。现在只有造假可以超过古人,但说白了,还是没有超过,还是在模仿,想达到古代那种效果。所以还是创不了新,只是形式上比以前多了。古代没有展览,现在不仅有而且很多,这大概是创新。中国书法史上,有多少平民百姓、秀才留下来的?都是官员书法。因为很多艺术家本身就是官员,文学家本身也是官员。有极少数的是和尚,是寺院中留下来的。瓷器有官窑的、民窑的,古代书法史上没有民间的。所以说书法的形式远远超过古代,但艺术本身没有超过古代。古代的东西我们只要能继承下来就足够了。从书法的角度讲,比如楷书,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加上元代的赵孟頫,史上称欧颜柳赵四大家,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既然是顶峰,保持住这个记录,能继承下来就很不容易了。现在有人最想干的事就是“创新”,连基本功都不练,甚至连个法都不懂,就龙飞凤舞起来了。那叫创新吗?比如说国家不叫机器,砸碎了,叫块石头行吗?不行,任何国家都不行。如果你非要搞一个无政府主义,不要管理的,弄一个无序的,不要法的,那是不行的。几千年来人就是两个眼睛一个嘴巴,搞三只眼睛就成怪物了,那不叫创新,也创不了新。
传承书法艺术,核心是“法”,但这个法不仅仅是技法。要想达到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我始终认为离不开“五法”,这也是我们在赏析李棠先生作品时可以借鉴的视角。
第一是道法。“道可道,非常道”,书法之道是先贤们经过多年探索,由后人逐渐总结提炼出来的艺术规律,那些流传千古的法帖,都是道法的体现。就像官场有官场的道、为人处事有为人处事的道,书法也有其自身的规矩。李棠先生在书法创作中,始终坚守传统法度,从经典中汲取养分,这正是对道法的尊重与践行。
第二是心法。心法关乎天赋与觉悟,“觉” 是直接接触,“悟”是上升到感觉,灵感火花的迸发便是天赋与天资的体现,也可称之为“慧门”。有些人苦练一辈子仍在艺术门外徘徊,成了“写字匠”,便是因为慧门未开、悟性不足。而李棠先生对书法有着深刻的领悟,他的作品中能看到那种灵光一闪的艺术瞬间,这便是心法的体现。
第三是声法。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就如同一部交响乐,音由 1、2、3、4、5、6、7 这些简单符号组成,却能演绎出千变万化的作品。汉字常用的虽只有两千多个,经不同人排列也各有风貌,书法亦是如此。汉字的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经不同人用笔墨表现,效果与感觉截然不同,这正是其魅力所在。所以我说 “音乐是听得见的书法,书法是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有节奏、有高低起伏,如平原与高原、深谷与平川、蓝天与大海;书法也有墨重墨轻、字大字小、疏密留白的变化,所谓 “密不透风,疏可跑马”,形象地展现了这种艺术魅力。音乐有增音、减音、无限延长以及各种节拍,书法也有诸多不规则的表现。李棠先生的书法作品,在布局和笔墨变化上,就像一曲和谐的乐章,给人以视觉上的韵律美,充分体现了声法的精髓。
第四是情法。所有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情感,书法更是如此。王羲之在天朗气清的雅集中写下《兰亭序》,满是愉悦之情;颜真卿面对为国捐躯的侄子首榇,将兄弟谊、叔侄情、家国痛、贼子恨融入《祭侄文稿》;岳飞的《满江红》、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皆因不同情感而呈现出不同风貌。艺术家若不带情感创作,作品定然不佳,书法亦是如此,情绪不好时写出来的作品绝无佳作,唯有情感爆发时的创作才显不凡。在这个美好伟大的时代,书法家更应带着情感创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添砖加瓦。李棠先生的作品,同样饱含着他对生活、对时代的情感,他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笔墨,使得每一幅作品都具有了生命力。
第五是和法,也就是孙过庭所说的“中和之美”。世间万物皆处矛盾之中,白天与黑夜、醒来与睡着等矛盾都需妥善处理。书法中更是矛盾众多,如用墨的浓、淡、焦、枯;用笔的徐与疾、敛与放、粗与细;章法布局上的欹与正、留白与写实、疏与密、字的大与小、行距与字距的宽与窄等,这些矛盾或无意出现,或由书法家有意制造,而驾驭并解决这些矛盾,便是艺术家的高明之处。写一幅字,开笔墨必须重,而后墨色渐淡,需把握收放,不能全是枯墨,适时蘸墨或换淡墨,用墨的讲究正在于此,处理好这些矛盾,作品便会呈现整体美感。李棠先生在处理作品的矛盾关系时,展现出了高超的技巧,他的书法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正是和法的完美呈现。
除了这“五法”,书法大家还必须具备字外功夫,这是综合素质与文化底蕴的体现。真正的书法大家,光靠练字是远远不够的,它是一门综合艺术,需通晓文学、历史、美学、音乐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即便对哲学、体育等领域不能完全精通,也需有所了解。艺术家的气质与气场,源于内在积累的知识,将字内字外功夫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便从有法进入无法,无法而无不法,这才是书法家的最高境界。李棠先生在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这种深厚的字外功夫,让他的书法作品更具内涵和深度。
希望大家能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深入探讨李棠书法艺术中的“守正”之道,共同探索书法传承的有效路径,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大会现场
——————
责编/孙长峰
审稿/韩好
来源:看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