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赞皇"这个大名,是跟随着境内的一座山来的,那就是赞皇山。据《赞皇县志》记载,周穆王当年讨伐犬戎,在这座山上打了个大胜仗,于是封此山为"赞皇山"。隋朝置县时,便以山名为县名。赞皇县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国地名遗产保护行列,成为河北省为数不多的"千
咱赞皇县这块地方,历史可是不短。打从隋朝开皇十六年,也就是公元596年置县算起,到现在都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赞皇"这个大名,是跟随着境内的一座山来的,那就是赞皇山。据《赞皇县志》记载,周穆王当年讨伐犬戎,在这座山上打了个大胜仗,于是封此山为"赞皇山"。隋朝置县时,便以山名为县名。赞皇县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国地名遗产保护行列,成为河北省为数不多的"千年古县"之一。
要说咱赞皇哪个地方的名字历史最厚重,那得提提许亭镇。对了,这里以前叫许亭乡,是2023年2月刚撤乡设镇的。许亭村这个名字,那可是能写进历史书里的。据《赞皇县志》载,"汉韩信用兵赵郊,有许亭之捷",由此可知汉代即有此村。你想想,两千多年前的名字能叫到今天,这地界儿的历史底蕴能浅吗?许亭在唐代还出过六位宰相,享有"唐相故里"的美誉。
许亭镇下边有不少村子,名字的来历都挺有意思,大致能分成几类。
头一类,是跟古代的军营、关卡有关的。
比如军营村,听这名字就带着一股金戈铁马的味道。这村子地形很特别,西、北、南三面都紧挨着大山,只有东边比较平坦,古时候这一带常是战场。宋朝那会儿就多次在这儿屯兵,所以得了"军营"这么个名。
还有巡检司村。这名字一听就是古代官府的编制。"巡检司"是干啥的?是明清时期在关津要地设立的巡查机构。有记载说,从明洪熙元年(1425年)开始,官府就在这儿设了巡检司,后来人越聚越多,成了村子,干脆就用官署名称当了村名。
第二类,是跟地形地貌、地方物产分不开的。
像岭根底村,这名字特别形象。村子就建在桃花垴峰的山脚下,可不就是在"岭根底"下嘛。因为这地方偏僻,过去很少受战乱影响,人们能安居乐业,宋朝时就形成了村落。
尖山村则是隋朝建的村子,它背靠着鸡子尖山峰。这山也奇特,横着看像一只引颈长啼的大公鸡,侧着看又像一把直插天空的宝剑,所以大家都叫它尖山,村子也就跟着山叫了这个名。
黑石村的名字改得挺实在。这村早先名字不太雅,叫"窑子",因为最早来的人多在山上挖窑洞住。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人们看山里黑石头特别多,就改名叫"黑石"了。
北水峪村的历史更能体现地名的传承与变化。隋朝建的村,唐朝时因为村里有一眼平泉,所以叫"平泉庄"。宋代改叫"水峪",到了清朝末年,为了和县里另一个叫"南水峪"的村子区分开,才定名为"北水峪"。
第三类,反映了移民历史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都户村的来历,就是一段移民史。明朝永乐年初,有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到这里定居,自称"独户"。后来兄弟俩不知怎的闹了矛盾,村名就改成了读音相近的"堵户"。到了清朝末年,慢慢又转音叫成了现在的"都户"。一个村名的变化,背后可能就是一个家族的辛酸。
田村的名字背后则藏着一份甜蜜。明朝永乐年间,有商姓人家从栾城迁到这里,把村子起名叫"蜜糖庄",可见当时人们觉得这儿的生活像蜜一样甜。清朝雍正年间,按着意思改叫"甜村"。后来也不知道是口音问题还是笔误,传着传着就成了"田村"。字虽然变了,但那份对甜美生活的向往,一直留在了名字里。
最励志的要数孟府村的故事了。明朝时,这儿因为四面环山,交通特别不便,被人戏称为"闷葫芦",听着就有点憋屈。后来到了嘉靖年间,村里姓孟的人家出了个进士。人家衣锦还乡后,觉得村名不雅,就改成了"孟府"。从"闷葫芦"到"孟府",这不仅是名字的改变,更是咱们赞皇人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的生动证明。
说完了许亭一带,咱再把目光转向院头镇。
院头镇有个河东村,关于它啥时候建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河北省村乡镇大全》里根据关帝庙碑文记载,说是明朝永乐年间建的。另一种是《赞皇县地名志》里说,唐朝贞观年间就有了这个村,现在的村民多半是明初从山西迁来的移民。不管哪种说法对,有一点是肯定的:村名就是因为它在济河的东边,就叫了"河东"。这种以方位命名的方式,简单、直接、好用,也体现了过去人们"逐水而居"的习惯。
盘点了这么多赞皇的村名,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名字,其实就像一块块活化石。它们默默地记录着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发生的故事:有韩信打仗的刀光剑影,有宋朝军队屯兵驻守的岁月,有山西洪洞移民背井离乡、在此重建家园的艰辛,更有老百姓依据山形水势给家园命名的朴素智慧,以及像孟府村那样,通过读书求学改变个人和家乡命运的励志传奇。
来源:水滴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