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中,病毒性脑炎患者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在普通人群中可能高出31 倍,
近期,一项涵盖近 50 万份医疗记录 的流行病学研究,
引起了神经科学界乃至公共卫生界的广泛关注,
这项研究指出:严重病毒感染后,未来几年乃至十几年内,
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可能被大幅拉高!
其中,病毒性脑炎患者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在普通人群中可能高出 31 倍,
这样的数字真实写在了医学数据里,它会如何影响我们日常防病思路?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那项研究最初借助芬兰医疗数据库,
从大约 35,000 名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 与 31 万名健康对照者 的记录中,
筛选出 45 条潜在病毒-疾病关联,
随后,研究者又用英国生物银行的 10 万条记录进行验证,
最终锁定出 22 条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关联。
这些关联包括流感、肺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肠道病毒、脑膜炎病毒等,
研究者注意到:其中约 80% 的病毒具备“神经营养性特征”,即有能力穿越血脑屏障,感染脑组织。
它们可能在大脑里建立潜伏感染,并在一段“沉默期”后,引发神经退行性进展。
最近在科学界还有一个新发现与之呼应,
新冠病毒(SARS-CoV-2) 在体外实验中即可诱导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淀粉样蛋白病理变化
Bioon News 此外,有研究利用 PET 影像技术发现,
部分新冠后患者大脑某些区域出现代谢“低下”(即葡萄糖代谢功能减弱),提示病毒感染可能对脑功能造成长期影响。
这些新进展为那项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生物机制上的互证,
病毒、炎症、蛋白聚集——这些元素在多条研究线上交织起来。
在欧洲某地,一位年约 58 岁的女士曾因严重病毒性脑炎住院治疗,
康复后几年,她觉得记忆渐渐走样,起初是偶尔忘东西、常找不对词语。
几年后,医生确诊为早期阿尔茨海默病。
在那组研究中,406 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中,就有 24 例最终演变为阿尔茨海默病,比例约 6%。
另一个案例是在英国,一名曾经感染流感并引发肺炎的中年人,年复一年被体检发现认知能力在下降。
后来他参与了认知功能追踪研究,最终被归类于轻度认知障碍(MCI)。
这类“缓慢滑坡”的过程,在感染-后期-发病三段之间,
很可能隐藏着病毒未消退后的低级炎症反应、神经元微损伤和蛋白质代谢异常,
这些故事看上去像警示录,但在这项研究中,它们是成百上千条医疗记录里的一个缩影。
要把“病毒感染 → 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联变成可理解的链条,研究界近年有不少新的突破。
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ALS 等多种神经退化模型中,
小胶质细胞(脑内免疫细胞)自噬受损已被认为是一个共同机制。
自噬受阻会让有害蛋白质(如 Aβ、α-突触核蛋白)在神经环境中累积,并引发慢性炎症,
感染时的急性炎症有助于清除病毒,但在脑组织里可能会对神经元造成连带损伤,
在病毒清除后,有些人可能进入一种“低度慢性炎症”状态,对神经功能持续施压。
病毒可能加速 Aβ 或 tau 蛋白的不当折叠与聚集,
部分研究假设:淀粉样蛋白本身可能具备“抗微生物”功能,
在面对病毒时被激活,随之引发其在脑内的异常沉积,
最近,一项名为 Immuno-Infrared Sensor 的新技术,
可以在血液中检测 Aβ 蛋白的错误折叠状态,用于早期预测阿尔茨海默病。
这类工具未来可能帮助我们在发病症状出现之前,就知道哪些人处于“高风险状态”。
另一方面,在临床方向,中国已经有新的药物在推进。
比如 多奈单抗(donanemab) 最近在国内某医院完成首例临床应用,用于早期 AD 患者。
Science Net News+1 该药物目标是清除淀粉样蛋白,从而延缓认知下降。
还有药企在抗炎、自噬调控等方向布局。
瑞初医药目前正在研发一款名为 RC007 的候选药物,号称具备“激活自噬 + 抑制炎症”的双重机制,
在帕金森、脑卒中动物模型中已有正面表现。
那项研究还提出一个特别有希望的方向:疫苗接种可作为降低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的策略。
研究者在原文中指出,流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肺炎球菌等很多相关病毒,是已有疫苗可防的类别。
有些最新研究也在支持这条路径:一项荟萃分析覆盖超过 1400 万名无痴呆者发现,
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的人在后续若干年中患痴呆的风险下降了约 29%。
当然,疫苗防护并非万能,它更多是降低严重感染和重症的工具。
对于那些曾严重感染、脑炎、或长期有感染史的人来说,在未来的神经健康监测中应当被纳入“风险人群”范围。
在监测技术方面,像 WaveDM 这种基于 MRI 的模型,
通过同步生成健康 vs 患病的代谢影像模板,有望在 AD 早期代谢异常阶段就能“看见”脑区变化。
MedSci 这些工具或许能与个人感染史结合,形成更精准的“发病预警模型”。
总结病毒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联,那项近 50 万条医疗记录的研究,
虽不能断言因果,却提供了重要线索。
结合近期关于新冠、大脑代谢、检测技术、候选药物的更新,
我们看到一个可能的路径正在形成:感染防控 + 早期监测 + 机制干预。
对于普通人而言,打一打常规疫苗、重视感染史、在中老年阶段保持脑健康监测,
可能就是我们自己能做的最务实一步。
来源:靳律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