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7 08:30 1

摘要:对语言文字现象进行梳理、比对,自主探究、建构逻辑经验和知识,并在具体语境中运用、反思、完善这些经验和知识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学习目标]

1.对语言文字现象进行梳理、比对,自主探究、建构逻辑经验和知识,并在具体语境中运用、反思、完善这些经验和知识

2.在辨析逻辑谬误时,形成负责任、重证据、会质疑、讲道理的理性态度;在探究推理规则时,激发从具体现象中穷究一般规律的探索精神;在探究论证方法时,敢于用逻辑的工具创造性地解决语言交流中的问题

3.欣赏、体会逻辑形式的紧凑、匀称、简洁之美;学会区分谬误和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探究区分标准

[素养达标]

1.通过主题活动带动逻辑知识的建构。主题活动具有形象性等特点,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抽象的逻辑知识

2.通过典例探究理顺逻辑的思维过程。典型案例可以使思维呈现慢放的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3.把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必要的典型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高考链接]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逻辑是思维的重要准则。逻辑单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落实了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和语言任务群的相关要求,还起着为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夯牢基础,为思维训练和思辨读写提供方法的作用。因此,高考语文试题中无不渗透着对逻辑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写作等主观题。更何况高考试题中经常单独设题,通过语言表达连贯等题型考查逻辑思维能力。

新知课——知识讲座

多维解读教材

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出现逻辑谬误往往是由于违背了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不矛盾律要求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充足理由律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需具备充足的理由。

(一)同一律

[必备知识]

1.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思想与其自身都是同一的,即A就是A,它既不是B,也不是C。

(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

2.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谬误: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或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

概念。

表现:

①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②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涵,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

表现:

①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

②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

[任务实践]

1.阳春三月,某班团支部组织同学学习《雷锋日记》。当团支书读到雷锋名言中的“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时,有个同学小声嘀咕:“要清扫个人主义,那还要不要个人?没有个人,还有世界吗?”请分析这个同学话中的逻辑谬误。

答案:显然,这个同学是把“个人主义”与“个人”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了。“个人主义”在这里指的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而“个人”指的是跟“集体”相对的一个人。这个同学说的话在逻辑上犯了混淆概念的谬误。

2. 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所占的时间较少,而获得的效果更好。”请分析这段话中的逻辑谬误。

答案: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论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

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一一“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导致用后一个论题偷换了前一个论题。

(二)不矛盾律

[必备知识]

1.不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即“A必不非A”。

(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

2.违反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谬误:

(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

(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以推真。

[任务实践]

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盗窃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罪犯是丙。”乙:“丁是罪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如果四人的口供中只有一个人的口供是假的,那么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

答案:B解析:乙和丁的口供相互矛盾,根据不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的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的口供是真的。因为甲的口供是真的,所以作案者为丙,加上丙的口供,故丁也是作案者,由此可以断定乙和丁中,丁讲的是假话。

(三)排中律

[必备知识]

1.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

(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

2.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谬误:

(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词。

(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

【任务实践】

1.以下违反排中律的一项是

A.小陆踢完足球回到宿舍,小陈问他:“赢了吗?”小陆说:“没有。”小陈问:“那么,输了?”小陆说:“也没有。”

B.小周在回答招聘单位面试的问题时说:“我的专业不是社会学,也不是教育学。”

C.甲、乙两人下完棋后,一位观棋者笑着说:“看来你俩是谁也赢不了谁。”

D.这场战争,既不能说它是正义的,也不能说它是非正义的。

答案:D解析:A、B、C三项都存在两种以上的可能性,因此与排中律无关。D项,战争的性质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而选项说“既不能说它是正义的,也不能说它是非正义的”,违反了排中律。

2.反证法是先论证与原论题相矛盾的论断为假,然后得出原论题为真的论证方法,其依据

的逻辑的基本规律是

A.不矛盾律 B.同一律 C.排中律 D.充足理由律

答案:C

解析:排中律的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

(四)充足理由律

[必备知识]

1.充足理由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

(2)要求: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总是有充足理由的。

2.违反充足理由律要求的逻辑谬误:

(1)虚假理由:虚假理由是指以虚假的命题或观点作为推理、论证的根据。

(2)推不出:“推不出”的逻辑谬误,就是作为判断虽然是真实的,但是理由与推断之间没

有必然联系,或者理由不充分,从而导致理由推不出推断。

[任务实践]

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写到,别里科夫有一次看到学校的同事柯瓦连科同他的姐姐华连卡在街上骑自行车,被吓得脸色由青到白。第二天他到柯瓦连科家里,说:“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当柯瓦连科问他为什么时,他说:“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别里科夫的话违反了“充足理由律”,为什么?

答案:别里科夫反对教师骑自行车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二是“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这两个理由,前者是虚假的,犯了“虚假理由”的错误;后者与“教师不能骑自行车”的结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总之,别里科夫的话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二、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一)三段论

[必备知识]

概念:

这是一种简单的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一个附属于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

例如:①凡绿色植物都含有叶绿素;②菠菜是绿色植物;③所以,菠菜含有叶绿素。

【任务实践】

阅读下面的文段,按照后面的要求完成题目。

《韩非子·说林上》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率领大军援助燕国攻打孤竹国。战争从春季开始,凯旋时已是冬天,山川草木都变了样,齐军不熟悉孤竹地形,途中迷失了方向。齐桓公十分着急。这时,管仲献计说:老马是认识道路的,可以让军队里的老马为我们带路。齐桓公依计而行,齐军跟在老马后面,果然找到了出路,齐桓公大喜。后来队伍行进到山中,几天都找不到水源,大家口渴难耐,齐桓公一筹莫展,连管仲也束手无策。这时,大臣隰朋说:我听说,蚂蚁冬天筑巢穴于山的南面,夏天筑巢穴于山的北面。不管在哪里,蚂蚁总是在水源上面筑巢穴。现在这里就有蚂蚁窝,我们找找看,是否能找到水源。齐桓公听了十分惊喜,命令士兵们挖掘,果然挖出了水。齐桓公十分赞赏隰朋的聪明才智。

文段中,管仲寻找道路,从逻辑上讲,用的是一个三段论推理。其推理过程是:老马是认识道路的,这几匹马是老马,所以这几匹马是认识道路的。文段中的隰朋找水也运用了同样的推理,请仿照管仲的推理过程,写出隰朋找水的逻辑推理过程:

答案:①蚂蚁窝下面有水源,②这里有蚂蚁窝,③所以这里的蚂蚁窝下面有水源。

(二)演绎推理

[必备知识]

概念:演绎推理又称演绎法,它是以客观事物存在着个别与一般、部分与整体的必然联系为基础的。

特点:由一般到特殊。

注意:①前提都是真命题;②推理形式要正确。

[任务实践]

甲(男)乙(男)、丙(女)、丁(女)、戊(女)五个人有亲戚关系,其中凡有一个以上兄弟姐妹并且有一个以上儿女的人总说真话;凡只有一个以上兄弟姐妹或只有一个以上儿女的人,所说的话真假交替;凡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儿女的人总说假话。他们各说了以

下的话:

甲:丙是我的妻子,乙是我的儿子,戊是我的姑姑。

乙:丁是我的姐妹,戊是我的母亲,戊是甲的姐妹。

丙:我没有兄弟姐妹,甲是我的儿子,甲有一个儿子。

丁:我没有儿女,丙是我的姐妹,甲是我的兄弟。

戊:甲是我的侄子,丁是我的侄女,丙是我的女儿。

根据题干给定的条件,下面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说的都是真话,丙是他的妻子。

B.乙说的真假交替,他的母亲是戊。

C.丁说的都是假话,她是甲的姐妹。

D.戊说的都是真话,丙是她的姐妹。

E.丙说的真假交替,她是甲的母亲。

答案:A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运用代入法。

将A代入题干,甲是男性,乙是男性,丙和戊都是女性,丙是甲的妻子,乙是甲的儿子,戊是甲的姑姑,没有出现矛盾。将D代入题干,丙是戊的女儿,又是戊的姐妹,出现了矛盾。同理,将B、C、E代入题干都会出现矛盾。所以,正确答案是A。

(三)归纳推理

[必备知识]

概念:归纳推理又称归纳法,它是从研究某类事物的个别对象开始,最后得出有关这类事物的全部对象的结论。

特点:由特殊到一般。

[任务实践]

在防治癌症方面,橙汁有多种潜在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它富含橙皮素和柚皮素等类黄酮抗氧化剂。研究表明,橙汁可以减少儿童患白血病的风险,并有助于预防乳腺癌、肝癌和结肠癌。根据研究结果,橙汁的生物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成分的影响,而其成分的变化又依赖于气候、土壤、水果成熟度以及采摘后的存储方法等条件。由此可以推出

A.并非所有的橙汁都有相同的防癌功效

B.过度饮用橙汁会给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C.相对于健康儿童而言,白血病患儿的橙汁饮用量较少

D.生长于良好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成熟并避光保存的橙子最有功效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提到“橙汁的生物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成分的影响”,也就是说橙汁的成分不同,防癌功效也不同,并非所有的橙汁都有相同的防癌功效,所以A项正确。B项,“过度饮用····不良影响”错,题干中并没有提到,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C项,“相对于······较少”错,题干中并没有比较两者,此处属于强加比较。D项,“避光保存的橙子最有功效”错,题干中提到了存储方法,但是没有提到哪种方法最有效。故选A。

(四)类比推理

[必备知识]

概念:类比推理又称类比法,是根据两类不同事物的某些属性相同,推测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类似的推理方法。

特点:由特殊到特殊。

[任务实践]

1.根据示例,判断下列类比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寒:寒冷:寒舍

A.甘:甘甜:甘愿 B.恨:仇恨:怨恨

C.肤:皮肤:肌肤 D.讽:讽刺:讥讽

答案:A解析:“寒”字有两个主要的意思:冷;穷困(有时用作谦辞)。“寒冷”一词中的“寒”是冷,“寒舍”一词中的“寒”是谦辞,穷困的意思。A项,“甘”字有两个主要的意思:甜,甜美;自愿,乐意。“甘甜”中的“甘”指的是甜,“甘愿”中的“甘”指的是自愿,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

2.根据示例,判断下列类比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森林:郁郁葱葱

A.法庭:庄严肃穆 B.校园:勤奋好学 C.餐桌:餐餐大餐 D.公园:嬉戏玩闹

答案:A

解析:“郁郁葱葱”可以形容森林。A项,“庄严肃穆”可以形容法庭。B项,“勤奋好学”形容的是学生,不能是校园。C项,“饕餐大餐”指丰富的、大量的食物,不能形容餐桌。D项,“嬉戏玩闹”指欢快地做游戏,形容的是人,不能是公园。

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必备知识]

1.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

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并对它的可靠性进行考察,是评估和改进论证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捕捉隐含前提,能够推断出许多话语背后的基本假定,由此可以进入文本深层,探究其深层意蕴。

2.学会间接论证

(1)排除法:又叫淘汰法,间接论证的一种。就是一个论题提出之后,首先假设它可能存在多种情形,然后通过分析,将假定的各种可能都加以排除,也就是说,把论题以外的其他各种可能都淘汰掉,只剩下一种可能,即我们要证明的论题就是正确的了。

示例:

毛泽东在论证“中国革命战争只能由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时,就用了排除法。他说: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资产阶级虽然在某种历史时机可以参加革命战争,然而由于它的自私自利性和政治上经济上的缺乏独立性,不愿意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战争走上彻底胜利的道路。中国农民群众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愿意积极地参加革命战争,并愿意使战争得到彻底胜利的。他们是革命战争的主力军;然而他们的小生产的特点,使他们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一部分失业群众则具有无政府思想),所以他们不能成为战争的正确领导者。因此,在无产阶级已经走上政治舞台的时代,中国革命战争的领导责任,就不得不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分析:

在这段议论中,毛泽东没有直接论证他的论题,而是首先提出了与中国革命战争由谁来领导这个问题有关的几种可能情况:或者由资产阶级来领导,或者由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来领导,或者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然后他一一论证前两种可能均不能成立。最后得出结论:“中国革命战争只能由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这里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就是排除法。

(2)反证法:先证明与自己的论点相反的论点是错误的,从而证明自已论点的正确性。这

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式之一。其特点是通过间接论证或间接反驳,使自已论点的正确性得到充分有力的证明。反证常常与正面论证结合使用,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示例:

王戎7岁时,与小伙伴们外出游玩,看到路边的李子树上结满了果子。小伙伴们纷纷去摘取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小伙伴问他为什么不去摘,王戎回答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小伙伴摘取一个尝了一下,果然是苦李。王戎是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是因为他运用了反证法:如果是甜的,路边的李子早就被人摘完了。

(3)归谬法: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出发,加以引申、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

示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分析:

烛之武劝退秦伯运用的就是归谬法。烛之武从“亡郑而有益于君”这一大立场和观点出发,分别列举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晋国“东封郑”后必西“阙秦”等论据,得出灭掉郑国实为“阙秦以利晋”的结论,证明了“亡郑而有益于君”的观点的错误,最终让秦伯心悦诚服地打消了助晋伐郑的想法,并“与郑人盟”。

3.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这个“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此时,我们便需要进一步考虑: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使自己的论证免于遭受这样的攻击。

示例:

假如杜甫在那个时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视如落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追求,假如他无法承担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诗史之作而震古烁今?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让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风清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

分析:

语段从事例的反面,即杜甫无法正视人生的痛苦方面进行假设,从反面证明了笑迎苦痛、百折不挠对于成就璀璨人生的重要性,深化了说理。

[任务实践]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蕨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古往今来,哪一位杰出人才不是披荆斩棘,从各种困境中脱颖而出,最终取得成功的呢?正所谓“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少伟男”,逆境出人才。请对此展开驳论,200字左右。

【范文】

“古往今来,哪一位杰出人才不是披荆斩棘,从各种困境中脱颖而出,最终取得成功的呢?”对此我不敢苟同。顺境和逆境都是一种生命历程,最重要的是人是否勤奋,是否对学习有兴趣,而且我认为顺境更能铸就人才。我国古代诗人杜牧就是一个实例,他出生在一个豪门世家,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年轻的时候,事业上便有了很大的成就,与李商隐一起被后人称作“小李杜”。还有纳兰性德等人,他们都是顺境中铸就的人才。如果仅逆境出人才,那么我们国家为什么还要大力兴建那么多学校呢?如果逆境更容易成才,那为什么高科技人才、商界精英等人才广泛出现于和平地区,而不是战火纷飞的混乱地区呢?

作者开篇点明自己的观点,列举杜牧、纳兰性德等顺境中铸就的人才,用事实说话,指出古往今来,很多杰出人才都是在顺境中铸就的,从而反驳了“逆境出人才”的观点。但作者并未止步于此,接着连续用两个问句,驳斥对方观点,发人深省,既充实了文段的内容,也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好题集训

综合能力升华

《基础练》

1.下列各句中,内部逻辑关系成立的一项是

A.因为经常跑北京、上海等城市,又肯动脑筋,所以他的见解总比别人高明。

B.有人说中国人向来是最有骨气的,那么汪精卫也是有骨气的。

C.会议都开了一半了,张主任还没来,一定是路上又堵车了。

D.别看咱们的老王又黑又矮,但思考问题却比谁都周密。

2.下列各句的必要条件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参加公务员考试,才能成为一名公务员。她参加了这次公务员考试,所以,她一定能成为公务员。

B.未来五年内如果不能增加5%的财政投人用于粮食生产,该国就无法有效应对大面积粮食危机带来的灾难。

C.除非考上了研究生,小芳才能嫁给哥哥;小芳最终没有嫁给哥哥,说明哥哥最终没有进入研究生的行列。

D.只有及时洒水,城市的街道才能湿润清爽,今天的街道并不湿润清爽,所以,今天洒水车师傅并没有洒水。

3.下列各句的二难推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芹考上了名牌大学,家长打算到酒店好好感谢任课老师。小芹想,如果宴请,就会陷老师们于“违反八项规定”的不仁;如果不宴请,就会使自已陷于不义。或者宴请,或者不宴请,总之,都不能如愿。

B.如果举报这一违法排污行为,就会得罪关系最好的邻居;如果不举报这一违法排污行为,良心就会被遣责。他鼓足了勇气,举报了这一违法排污行为。

会让人感到很温馨。

C.我的水平我自已最清楚,如果接受领导分配的这项新闻报道的写作任务,写得不好,领导肯定不满意;如果不接受这项任务,领导肯定也不满意。或者接受,或者不接受,都会惹领导不满意。

D.父亲对喜欢到处游说的儿子说:“你不要到处游说了。如果你说真话,那么富人恨你;如果你说假话,那么穷人恨你。你或者说真话,或者说假话,都会招人怨恨,何苦呢?

4.下列各句的归纳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A.江老汉的五个儿子中我认识三个,老大是科学家,老二是战斗英雄,老三是劳动模范,所以,江老汉的儿子都很有出息。

B.校报记者跟踪调查了某班经常玩手机的9个同学,发现他们的学习成绩都较差,于是得出结论,凡是玩手机的同学,学习成绩都较差。

C.太平洋已经被污染,大西洋已经被污染,印度洋已经被污染,北冰洋已经被污染,所以,地球上的所有大洋都已被污染。

D.鲁迅努力,成了伟大的文学家;屠呦呦努力,成了伟大的科学家;南仁东努力,成了新时期备受敬仰的“最美奋斗者”。所以只要努力,就可以成为名人。

5.下列各句的类比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A.山并不在于高低,只要有了仙人,就会成为名山。书斋不论有多么简陋,只要主人有美好品德,就会让人感到很温馨。

B.邻居老张晚上找我:“兄弟,这么晚了,是不是该把音响关了?”我一听火了:“你孩子半夜里哭,你家厕所时不时流水,也关了吧!”

C.火把是用来照明的,人们移动火把把房子照亮,而不能移动房子被火把照亮。太阳是用来照亮地球的,不能移动地球被太阳照亮。

D.黔地那头号称庞然大物的驴子——开始让老虎都害怕,后来还是被老虎吃掉了。这头驴子比那头小多了,你尽管骑,不用害怕。

6.下列诗句中,不含论证哲理的一项是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识一个好的论证,需要确认论据的真实性和代表性,挖掘隐含前提和假设,检验推理形式,检验竞争观点。

B.一个论证,只要支持它的论据正确无误,那么这个论证就是优秀的论证,论据在论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C.一个论证,如果它的论据缺乏真实性和代表性,那么,这个论证无论行文怎样精妙,都不能算是好的论证。

D.一个论证,如果它的推理形式是或然性的,那么,就要进一步检验它的论点,看看这一观点能不能经得住考验。

8.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它们分别违背了哪条逻辑的基本规律。

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已》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②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③《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9.结合《阿房宫赋》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在下面一段文字后补写隐含的论证信息。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0.下面文段的三个画线语句存在逻辑问题,请参照②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目前,不少城市都存在道路交通标志或指示线不清晰、道路中间莫名出现隔离带、连续井盖事先无提示等问题,这是交通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因此解决道路标志与实际脱节和不符的现象,需要社会各界认真规划、治理。道路交通标志设置的目的,是给驾驶者或行人提供引导、提示。如果提示道路标志牌设计不合理、指示不清晰会影响道路通行,导致交通拥堵,必然导致交通事故。对此,路标设计者和城市交通的管理者,还需再多用点儿心。

①归结原因错误,应当修改为:

②划分责任错误,应当修改为:需要交通部门认真规划、治理。

③定性不符合事实,应当修改为:

11.下面两个文段中都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请分别说明。

①当一盘喷香美味的糖醋鱼端上饭桌时,鱼嘴能张合,鱼鳃会扇动······我们不解地问邹经理,鱼已经烧熟了,嘴和鳃为什么动弹?邹经理告诉我们,这是厨师绝妙的烹调技艺。做好的鱼可活二三十分钟,有时一条鱼吃得只剩骨架,鱼嘴还能张合。

②晚报上周刊登的《北京的塔》一文说:“北京的塔多建在中轴线西侧。”北京的塔都是建在中轴线西侧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12.阅读下面的故事,分析鲁迅在说话时故意违背了哪条逻辑的基本规律?有何表达作用?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文庆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林文庆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林文庆话音刚落,鲁迅一下子站了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

13.高考成绩揭晓了,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就如何填报志愿展开讨论。

甲说:“生物工程类专业将来可能难就业,填报需谨慎。”

乙说:“我报的是医学专业,这样就一定能实现我当医生的梦想。”

丙说:“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热门、冷门之分,谁知道大学毕业之后哪个会更好?”

丁说:“我报的都是财经类专业,竞争激烈,要是没被录取,我就没有前途了。”

以上四位同学中有两位同学的推断存在问题,请找到并说明原因。

14.请参照①的推断方式,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

材料一:

李贺考进士,反对者说:他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

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①那么父亲名字中有“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材料二:

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某作家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②

材料三:

一个学生表示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他说:我的梦想是像爱因斯坦一样,写出一部伟大

的科学著作。语文老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③ ?

《综合练》

1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是会带来空气、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16.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如今,外卖小哥在大街小巷穿梭的身影,足以说明网络餐饮服务行业的火爆程度。因此,如何规范外卖骑手的交通行为显得迫在眉睫。治理外卖骑手交通违法乱象,要从管理外卖送餐平台企业入手,将交通守法的责任落实到企业,这样就能解决骑手逆行、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只要骑手遵纪守法,就能解决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拥堵问题解决了,也必将提高外卖点餐率。

①不是将责任落实到企业就一定能解决骑手的交通违法行为。

17.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共享单车”是一种分时租赁模式的自行车共享服务,只要城市居民都积极使用“共享单车”,就能够彻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也只有“共享单车”广泛使用,我们才能完成世界性的环境保护任务,否则,属于世界性难题的环保问题就没有办法彻底解决。

①城市居民都积极使用“共享单车”未必能够彻底解决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

1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网络流行词“躺平”通常是指一个人因压力大,事情头绪多,被搞得焦头烂额,从而放弃行动而任其自然发展的处事方式。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躺平其实是一种睡姿。虽然睡觉采用哪种姿势,是个人的习惯,但对于某些人群和特殊情况,需要采取更适宜的睡姿,否则,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损害身体健康。

婴幼儿或少儿骨架柔软,睡姿可以千态万状。成人则不然,经常打鼾的人不宜仰卧入睡,以侧卧位为宜。孕妇最佳的睡姿是左侧卧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常以仰卧和侧卧位为宜,侧卧时在双下肢下方垫一软枕。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成人正常的睡姿是右侧卧位,侧卧时背和双腿像弓一样微微弯曲,手交叉成拱形,就像胎儿待在母亲腹中,这个姿势使全身更容易放松,有利于解除疲劳。由此可见,“躺平”只可一时,只为了打个盹而已。

A.经常打鼾的人侧卧,就不会打。

B.婴幼儿或少儿因为没有生活压力,所以什么睡姿都可以。

C.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仰卧位时,对缓解症状有帮助。

D.孕妇采用左侧卧位睡姿有利于胎儿在子宫里的发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3题。

①能否人工再造意识的问题早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争论。其中,传统人工智能的学者宣称,机器是可以有意识的,机器也能够凭借这种智能或多或少地自动产生意识。

②1980年,持意识不可造观念的约翰·塞尔用“汉语房间”的形式来论证意识不可再造的观点。假设一个非汉语语者坐在一间屋子里,当门外进来一串汉语字符,非汉语语者根据手中的规则表排出一串新的汉语字符,并把它传出门外。如果每一个进来的汉语字符串确实包含了一个问题,那么一系列特别详尽而聪明的规则就可以让房间里的人排出一个包含这个问题答案的汉语字符串。从在房间外提出问题的汉语语者的角度看,似乎有一个特别聪明的人在房间里阅读他的问题并给出答案。但是实际上房间里的人并不知道自己读到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对他而言,问题和答案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符号。

③约翰·塞尔认为这就是人工智能最有可能做到的:一个机器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同时却不理解答案的意思。从另一角度看,无论机器的程序有多复杂,它都不可能有意识——它将用最愚蠢的方式来显示它的聪明。

④一些传统人工智能学者反击说,高度繁杂的人工智能程序并不是简单地以最愚蠢的方式从一系列规则中作出选择,而是考虑许多并列的不同规则、处理规则之间的冲突、对各种规则进行推测、认识规则之间的联系、组建新的规则。他们认为,这就好比一个锁在“汉语房间”里的、特别敏锐的、不懂汉语的人最终有可能开始理解汉语一样,一个繁杂的、建立在规则之上的系统是有可能得到基础意识的。此时,神经网络学家从塞尔的工作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他们说,单个神经元类似塞尔的“汉语房间”,它通过一组电化学规则被激发但是并不反映信号的意义。如此说来,大脑内部通过类似“汉语房间”的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意识,同样的过程也可能出现在人工神经网络中。

⑤这样看来,塞尔的观点又是相当容易反驳的。就像从经验中论证的一样,生物化学作用与信息处理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低级但是完整的生物化学计算机装置的问世也是在将来几年内肯定可以预见的。同样的道理,非生物化学神经网络在模拟生物化学反应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包括在大脑功能的模拟方面。

⑥丹尼尔·丹尼特曾出版了一本颇遭争议的书——《意识的解释》。这本书的出现使意识—神经元网状系统的概念以及意识可造的观点得到了显著推广。丹尼特提出一种思想模型,在这种模型中多股信号流同时在大脑神经网络中传递。每一组信号流代表一种尚未发展为意识的原始念头,大脑在不断地处理信息、收集新数据的过程中,去除意识“草稿”中的某些部分而加强另外一些部分,最终会从这些混杂物中得出一个单一的、完整的、圆满的模式,也就是出现了清晰的思想。举个简单例子,一个司机一瞥之下看到有什么东西飞快地窜过前面马路,一个原始念头可能对这个景象作出解释一一可能是松鼠,第二个念头可能倾向于是一只猫,第三种念头可能认为是只鸟。把这些动物的尺寸、速度、颜色等信息都考虑进去之后,司机的大脑很快能得出结论:是猫。于是,“草稿”成了清楚的影像。

⑦事实上,大多数神经网络学者猜测神经网络需要特殊的物质才能得到意识。一些人认为混沌是被遗漏的潜在成分,混沌系统最典型的表现是出现一种趋势,一种突然从不规则、看上去是随意的行为转化为稳定的、有规律的行为的趋势,就像是不成形的流水进入排水渠时可以立刻形成有规律的漏斗形。与标准的人工神经网络不同,混沌神经网络在处理相同环境下的相同信息时,每次结果并不一定相同。关于脑电波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人类大脑中存在着混沌系统。

⑧另一种特制的物质机械装置为有意识的思想研究提供了新的起点。引起神经学者极大关注的是通过特殊的物质机械装置来研究激发不同神经元的时间与比率之间的关系。由实验结果,研究人员推出,有意识的思想可能是依靠神经中枢的同步波来表示的思想模式组成,而无意识的思想则是以更少同步波的形式出现的。

⑨事实上,人工神经网络已被证明,至少大体上来说,完全适合用以模拟那些可能的大脑意识来源的所有物质机械装置。看来第一台意识装置不仅能够具有大脑的功能,而且在许多方面就像大脑。

⑩由于建立在研究人类神经网络特性的自然规则基础上的人工智能研究继续蓬勃发展,可以说大自然为智能研究提供了蓝图,人工智能终将循此追寻下去。

19.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人工智能学者普遍认可再造意识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凭借某种人工智能,就能让机器或多或少地产生意识。

B.不少传统人工智能学者指出,高阶段的人工智能会以较为高明的方式处理各种信息,据此能组建出新的规则。

C.丹尼特认为,多股信号流同时在大脑神经网络中传递,大脑负责收集、处理信息,去除多余的杂质,从而得出清晰结论。

D.混沌神经网络在处理相同环境下的相同信息时,每次的结果并不一定相同,这与标准的人工神经网络是不同的。

2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房间”内的非汉语语者可根据规则表编排出新字符,其本人并不一定知道给出的答案是否能让房间外的人满意

B.丹尼特《意识的解释》一书的出版,较为有力地支持了传统人工智能学者关于意识可造的科学推断。

C.“不成形的流水”“有规律的漏斗形”等短语的运用,形象地呈现出混沌系统的工作特点,表达既科学严谨,又生动有趣。

D.虽然一种特制的物质机械装置提供了研究新起点,但人工神经网络可模拟大脑神经中枢的同步波无法得到的无意识的思想。

21.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格雷·瓦尔特的被称作“乌龟”的电器,在电池快用完时,会用被设计好的行为方式补充自己的能量存储,这和人类感到饥饿时的行为非常类似。

B.某些人认为可以制造一台智能电器,当电荷为一100时为“极度痛苦”,当电荷为十100时为“极端快乐”,这与人类对快乐和痛苦的感觉是以结果作反应似乎相吻合。

C.中科院已成功打造全脉冲神经网络类脑认知智能引擎“智脉”,它以多尺度生物可塑性原理为基础,具备脑启发的人工智能模型以及脑功能和结构模拟能力。

D.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先后在韩国和中国战胜世界排名位于前列的职业围棋选手,在令世界震惊的同时,也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突破基于规则的智力游戏的极限。

22.请简要分析塞尔和丹尼特是如何将晦涩难懂的知识讲述得生动形象的。

23.作者通过哪些论据来支持人工智能可以再造意识这一观点?请根据文本概括。

来源:悟!悟道禅修自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