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9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最近吃了安眠药,感觉离不开了,是不是已经上瘾了?”这是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门诊中,张阿姨的一段咨询。她今年62岁,退休后逐渐出现入睡困难、早醒、睡不踏实等问题。
起初听邻居介绍,买了几片安眠药试试,效果不错。但几个月后,药吃得越来越多,不吃睡不着,吃了也只能睡四五个小时,这才慌了神。
她的担忧并不孤单。近年来,我国每年使用安眠类药物的人数持续上升,尤其是中老年群体。但很多人对安眠药的使用机制、潜在危害、是否成瘾等问题,知之甚少,甚至存在严重误解。
那安眠药到底是什么?真的有“毒”?吃了就戒不掉吗?今天我们就来把话说清楚。
安眠药的医学名称是镇静催眠药,常见的有苯二氮䓬类(如地西泮、劳拉西泮)、非苯二氮䓬类(如佐匹克隆、唑吡坦)以及褪黑素类药物等。
它们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增强大脑中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的活性,从而降低神经兴奋性,帮助入睡。
简单来说,就是“让大脑安静下来”,而不是直接“催你睡觉”。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指出,安眠药在短期内能有效改善失眠症状,尤其适用于急性失眠和情绪应激引起的睡眠障碍。
但同时也明确强调:不宜长期使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很多人听到“安眠药”三个字,第一反应就是:这东西会上瘾,会吃死人。
但事实是,不是所有安眠药都有成瘾性,且是否成瘾,和药物种类、使用时间、剂量控制密切相关。
苯二氮䓬类药物确实存在依赖性,长期使用后容易出现耐药、戒断症状、心理依赖等问题;
非苯二氮䓬类(如唑吡坦)相对安全,依赖性低;
褪黑素类药物基本不成瘾,但对顽固性失眠效果有限。
根据《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发布的数据,连续服用苯二氮䓬类安眠药超过4周,成瘾风险显著上升。一旦停药,可能会出现反跳性失眠、焦虑、震颤、易怒等症状。
所以,成瘾不是药物本身的问题,而是使用方式的问题。
除了成瘾,长期不当使用安眠药还可能带来多种健康风险。
认知能力下降
多项研究表明,长期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与老年痴呆风险升高相关。尤其是60岁以上人群,使用后记忆力、注意力可能明显下降。
跌倒风险增加
安眠药会导致反应迟钝、肌肉协调差。老年人晚上起夜时容易摔倒,严重者甚至骨折。
影响呼吸系统
对于患有慢阻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安眠药可能抑制呼吸中枢,加重夜间缺氧。
情绪波动与抑郁
有研究指出,一些人服用安眠药后可能出现情绪低落、烦躁、甚至自杀念头,尤其是在服药初期或突然停药时。
因此,安眠药不能乱吃,也不能长期吃,更不能擅自加量或停药。
很多人一失眠,就想着吃药解决。但失眠的本质,并不只是“没睡着”,而是心理、行为、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失眠干预指南》建议,认知行为疗法(CBT-I)才是慢性失眠的一线治疗方式。
它包括:
睡眠限制:控制上床时间,避免“躺着等睡着”;
刺激控制:建立“床=睡觉”的条件反射;
认知重建:纠正“我必须马上睡着”等错误信念;
放松训练:呼吸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等。
一项发表于《JAMA》的临床研究显示,CBT-I的长期疗效优于药物治疗,复发率更低。
药物只是过桥工具,真正能治好失眠的,是对睡眠的认知改变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那到底什么情况下该吃安眠药?怎么吃才安全?
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睡眠中心的临床建议:
首次使用建议不超过2周;
如果确需长期服用,必须由专业医生制定计划,逐渐减量停药;
绝对不能自行加量或混合使用多种安眠药;
服药期间避免饮酒、驾驶或高空作业。
医生强调,安眠药不是“敌人”,但也绝不是“朋友”,它只是帮助我们走过失眠低谷的拐杖,最终目的是不再依赖它走路。
失眠不是小毛病,安眠药也不是万能钥匙。真正了解它,才能安全使用它。别让“怕上瘾”的恐惧耽误治疗,也不要因为“睡不着”就一味依赖药物。
规律作息、管理情绪、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才是对抗失眠最根本的武器。
参考资料:
[1] 《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 国家卫健委.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健康睡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