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任务主线·多元情境设计突破领域学习难点 | 单元(主题)统整教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8 11:01 1

摘要:如何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基于真实情境的学生有兴趣、能参与的实践活动,建立起从现象到本质的推理路径,有效弥合抽象知识与具体经验之间的鸿沟,是教学亟待突破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地球、月球与太阳》单元为例为大家提供思路——

民小编说

如何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基于真实情境的学生有兴趣、能参与的实践活动,建立起从现象到本质的推理路径,有效弥合抽象知识与具体经验之间的鸿沟,是教学亟待突破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地球、月球与太阳》单元为例为大家提供思路——

一、选题背景

“地球与宇宙”领域是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宇宙观、建立地球系统认知的教学任务。但由于该领域知识特性与学生认知特点之间的冲突,在教学实践中常成为难点。以《地球、月球与太阳》单元为例,学生学习时需要掌握天体运行规律等宏观知识,涉及巨大的时空尺度,远超学生经验范围,而教材中的静态文字描述或平面插图虽能提供基础信息,却无法形成动态的时空想象。因此学生学习该领域内容时,常陷入机械记忆而无法建立系统认知;在将观察结果运用于科学推理时,也往往难以跨越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鸿沟。长此以往,不仅影响知识内化,还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的期待背道而驰。

学习困境暴露出科学教学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缺乏将抽象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有效途径;二是未能为学生提供从现象观察到科学推理的思维支架。如何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基于真实情境的学生有兴趣、能参与的实践活动,建立起从现象到本质的推理路径,有效弥合抽象知识与具体经验之间的鸿沟,是教学亟待突破的关键问题。

二、教学目标

素养导向是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核心追求。将《地球、月球与太阳》单元目标按核心素养要素进行梳理,可以呈现为以下层面。

(一)主干知识层面:发现并准确描述月相变化规律、日影变化特征,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掌握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能运用科学术语进行表达;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天文现象相结合,并对天文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初步建构对宇宙天体的科学认知。

(二)关键能力层面:亲历观察与记录,提高科学观察能力、模型建构能力;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展开推理论证,提高科学推演和判断能力;用自制模型解释天体现象,并能迁移运用解决新问题,习得科学方法,提升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等科学素养。

(三)正确价值观和必备品格层面: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重证据、讲逻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保护地球环境的责任感;建立正确的宇宙观,对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有初步思考。

此外,本单元教学目标还体现两个特点:强调“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即只有学生亲身参与各类实践才能达成目标;坚持可观测、可评价,以具体成果将学习成效显性化。

三、教学设计创新

本单元教学设计体现整体性、系统性。要以观察任务为主线,多元情境为基础,带领学生亲历“科学观察—推理论证—实践拓展”的探索进程。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任务与情境化嵌入:突破教学难点。传统教学中,天文学知识常以概念讲解为主,本单元设计将天文学知识系统嵌入生活类、思辨类、文化类等多元情境,使观察任务与真实场景紧密结合,降低了认知难度,赋予学习活动更强的实践意义和文化内涵,有效回应了课程标准对“探究实践”与“科学思维”的双重要求。

(二)系统层进式建构:贯通感性与理性认知的思维阶梯。通过系统、整体建构渐进式学习路径,搭建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阶梯:在科学观察环节,教师精心设计观察形式与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在推理论证环节,通过模型制作、模拟实验、结果推测、证据整合与科学解释,帮助学生突破直观感知的局限;在实践拓展环节,贴近生活,实现知识迁移。这一系统层进式建构不仅避免了教学的碎片化倾向,还确保了思维训练与知识积累同步推进,为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多工具赋能:开发满足不同需求的教学资源。依托观察任务的推进需求开发并整合多种教学工具,如分层学习单、动态模型、新技术数字资源等,形成完整的支持体系。

四、教学实施

基于单元主题,梳理整合本单元学习内容,将其转换为两个观察主任务,即“月相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和“日影变化与计时工具”,接着分别以两个任务为主线创设多元情境,驱动渐进式学习路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一)将生活类情境嵌入观察任务

课上展示中秋节赏月的照片引出任务:“学校要举办夏夜赏月会,请你帮助确定最佳时间并说明理由。”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完成任务的方案。

科学观察:根据学生讨论出的方案,分解为具体任务:在中秋节前后连续一周记录月相形状、出现时间和方位,并绘制“月相变化图”。

推理论证:指导学生利用手电筒(太阳)、乒乓球(月球)和地球仪制作模型,模拟月球绕地球公转。学生分组操作,调整光源与两球的位置,观察不同角度下的光影效果。引导学生推测“满月”时地、月、日的相对位置关系并总结规律,之后通过模拟实验予以验证。

实践拓展:及时捕捉学生在研讨中提出的疑问:“农历每月十五都是满月,为什么只有八月十五成为公认的赏月佳节?”将其作为拓展作业。学生查阅资料,从文化背景、农业生产等角度分析农历八月十五的重要性。每组分享发现其象征“丰收”“团圆”等寓意。

(二)将思辨类情境嵌入观察任务

课堂上播放嫦娥号月球车拍摄的月球表面视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环形山的样子在不同时候看起来不一样?”此思辨性问题成为本阶段的探索方向。

科学观察:学生再次观看视频,仔细观察环形山在不同角度光照下的变化,尝试描述光影差异。

推理论证:布置任务: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测量或推断月球与太阳的位置变化。每组学生领取一个小台灯(代替太阳)、一块泡沫板(刻有环形山)和一个乒乓球(代表月球)。学生调节灯光角度,观察环形山阴影的变化并记录数据,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某一特定时刻月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

实践拓展:播放“鹊桥号”中继卫星的相关新闻,并顺势提问:“为什么月背对人类来说是未知领域?”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月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以及这一运动模式如何导致月背始终背向地球。小组派代表分享研究成果。

(三)将文化类情境嵌入观察任务

展示《古朗月行》等经典诗句的图文资料,引出待解决的任务:“古人描述月相时往往与阴历日期对应,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并形成解决此问题的方案。

科学观察:根据讨论出的方案,学生在接下来的一个月观察农历初一到三十的月相差异,记录新月、满月等特征。

推理论证:汇总观察记录,推测新月、满月的形成条件。结合《节气歌》中“初一新月,十五月圆”的说法,指导学生用“三球模型”(以手电筒模拟太阳、乒乓球代月亮、地球仪作地球)推演新月、满月形成的位置关系,对推测进行验证并作出总结。

实践拓展:学生利用硬纸板、彩笔等工具制作“月相转盘”,完成后进行展示。学生小组合作调查阴历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习俗中的作用,并汇总结果。

教学进程始终以单元观察主任务统整,设计学生能够理解的多样化真实情境和连续性实践活动,同时可开发多种教学工具为学生完成观察任务提供思维支架。

①扫码订阅2025年《人民教育》杂志

来源:人民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