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Siri再爆监听丑闻!法国检方突查录音案 你的手机对话可能早被存档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7 22:13 1

摘要:你有没有试过在深夜卧室里,对着手机轻声问Siri“明天会下雨吗”?或是在医院走廊偷偷让它“记一下银行卡号”?我们总以为这些碎片化的对话只属于自己,是智能设备与用户之间的私密交互。但法国检方10月6日的突然出手,给所有依赖智能语音助手的人泼了一盆冷水——苹果Si

你有没有试过在深夜卧室里,对着手机轻声问Siri“明天会下雨吗”?或是在医院走廊偷偷让它“记一下银行卡号”?我们总以为这些碎片化的对话只属于自己,是智能设备与用户之间的私密交互。但法国检方10月6日的突然出手,给所有依赖智能语音助手的人泼了一盆冷水——苹果Siri因涉嫌“未经同意收集用户录音”被立案调查,前外包员工托马斯·勒博尼耶的证词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剖开了智能时代隐私保护的脓疮:数千条包含私人时刻、敏感信息的用户录音,正被人工监听,甚至足以直接锁定你的身份。

这不是孤例,更不是苹果一家的问题。当我们每天对着手机、音箱、手表喊出“小爱同学”“Alexa”“Hey Siri”时,那些被我们视为“便利”的交互,可能早已变成科技公司悄悄收集的“数据燃料”。而这一次,法国检方的调查,终于让这场持续多年的“隐私共谋”暴露在阳光下。

一、吹哨人撕开的口子:当“改进算法”变成“监听借口”

勒博尼耶的证词,是这场调查的核心。2019年,他作为爱尔兰外包公司员工参与Siri录音分析,任务是“听录音改进回答质量”。但实际操作中,他听到的远不止“今天天气如何”这种常规对话:有情侣在卧室的私密争吵,有病人向家人描述病情的细节,甚至有用户报出的银行卡号、家庭住址——这些本应属于“绝对隐私”的内容,被打包成“待标注数据”,送到了外包员工的耳机里。

更令人心惊的是数据规模。勒博尼耶直言:“我每天要听数百条录音,累计数千条,每条都可能关联到具体的人。”而这还只是一家外包公司的工作量。他抛出的四个问题,像四颗惊雷炸向整个行业:“自2014年以来,苹果到底收集了多少录音?涉及多少人?这些数据存在哪里?现在还在继续吗?”

这些问题,苹果至今没有正面回答。它只是反复强调:“从未用Siri数据建营销档案,没给广告商,更没卖给第三方。”但用户真正关心的,从来不是“卖不卖”,而是“有没有未经同意就收集”。就像你家抽屉被人撬开,对方却说“我没拿你东西,只是看看”——这种“看”本身,就是对隐私的侵犯。

二、行业潜规则:智能语音助手的“同意陷阱”

Siri录音案的关键,藏在“用户同意”四个字里。苹果说:“不会保留Siri交互音频,除非用户明确同意。”但“明确同意”到底是什么?

打开你的iPhone设置,找到“Siri与搜索”,会看到一个“改进Siri与听写”的选项,默认是“开启”。下面有一行小字:“你的语音样本可能会被发送给苹果,用于改进Siri...”——这就是苹果口中的“用户同意”。但有多少人真正看过这段文字?又有多少人知道,“改进”意味着“人工监听”?

这不是苹果独有的问题,而是整个智能语音行业的“潜规则”。2019年,亚马逊、谷歌也曾被曝雇佣数千人监听Alexa、Google Assistant录音,内容包括夫妻吵架、孩子哭闹、甚至家暴片段。当时两家公司的回应和苹果如出一辙:“为了改进服务”“用户可以关闭”。

但“可以关闭”的前提是“知道能关闭”。多数用户打开新手机时,面对密密麻麻的隐私条款,只会机械地点“同意”——这不是“自愿”,而是“被迫同意”:不同意,你就用不了语音助手;想用,就得交出部分隐私。这种“要么全要,要么全不要”的霸王条款,本质是对用户选择权的剥夺。

三、监管困局:从爱尔兰“不调查”到法国“突查”,GDPR为何成了摆设?

勒博尼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司法途径。2022年,他先向法国国家信息与自由委员会(Cnil)和爱尔兰监管机构求助——后者负责欧盟境内美国科技巨头的GDPR合规。但爱尔兰监管机构的回复是“不展开调查”。

为什么?因为苹果的欧洲总部在爱尔兰,而爱尔兰长期被诟病“对科技巨头监管宽松”。2021年,欧盟委员会曾裁定爱尔兰给苹果“非法税收优惠”,要求补税130亿欧元——监管机构与企业的微妙关系,可见一斑。

直到法国人权联盟(LDH)提起诉讼,巴黎检方反网络犯罪办公室(OFAC)才接手调查。这背后是GDPR的“监管套利”漏洞:企业把总部设在监管宽松的欧盟国家,就能规避其他国家的严格审查。而普通用户呢?当自己的录音被监听,连投诉都找不到“管事的人”。

美国的案例更能说明问题。2019年苹果因Siri录音案被起诉,2024年12月才同意支付9500万美元和解——约合6.77亿元人民币。但美国有多少iPhone用户?仅2023年数据就超1亿。分摊到每个人头上,赔偿不足1美元。这种“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的现状,只会让企业更肆无忌惮。

四、我们的声音,不该是“数据燃料”

苹果说“从未用Siri数据建立营销档案”,这话或许是真的。但用户恐惧的,从来不是“被营销”,而是“被窥视”。当你对着Siri说“我好像得了抑郁症”,你希望得到的是算法推荐的心理咨询,而不是某个外包员工在耳机里的窃窃私语;当你让它“记一下就诊记录”,你期待的是加密存储,而不是成为某个数据库里的“样本12345”。

智能语音助手的本质,是“工具”,不是“间谍”。技术进步的意义,是让生活更自由,而不是更压抑——我们不该在说完话后,还要回头看看有没有“第三只耳朵”在听。

现在,你可以立刻做三件事:打开手机设置,关闭“改进语音助手”选项;检查所有智能设备的录音权限,关闭“自动上传”;遇到隐私被侵犯,保留证据向监管机构投诉。

而监管层更该行动:要求企业公开“语音数据用途”“存储位置”“保留时间”,禁止“人工监听敏感场景录音”(如卧室、医院),对“模糊同意”条款进行处罚。企业也该明白:用户的信任是最珍贵的数据,不是可以随便收割的“燃料”。

最后想说:当我们对着Siri说“你好”时,希望听到的是科技的温度,而不是冰冷的监听提示音。我们的声音,值得被尊重——这无关苹果,无关Siri,而是每个普通人在智能时代最基本的权利。

来源:我为机狂3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