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聊两汉:2000年前,古人是如何在秋季养生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8 07:31 2

摘要:妻子早已在灶间忙碌,陶锅里飘出淡淡的酸梅香,她见张仲进来,便笑着说:“按你说的,梅子泡了三天,今天加了梨片煮,再放些蜜,等会儿给孩子们也尝尝。”

汉朝的一个秋天,长安城西的一处士人宅邸里,天刚蒙蒙亮,张仲便已起身。

他推开窗,一阵带着凉意的风卷着几片梧桐叶飘进来,落在阶前的菊花丛里。

这丛菊花是他春日种下的,如今开得正盛,金黄的花瓣上还沾着露水。

妻子早已在灶间忙碌,陶锅里飘出淡淡的酸梅香,她见张仲进来,便笑着说:“按你说的,梅子泡了三天,今天加了梨片煮,再放些蜜,等会儿给孩子们也尝尝。”

张仲点点头,伸手摸了摸陶锅的外壁,温度刚好不烫手,“秋天燥,喝这个最润,去年你总说口干,今年可别再忘了。”

这样的秋日早晨,在汉朝的士人家庭里并不少见。

不同于现代社会有“养生博主”“健康指南”,汉朝人对秋天的调理,全凭对自然的观察与典籍的指引。

从《黄帝内经》里的“养收之道”,到《四民月令》中的作息安排,再到寻常百姓家的饮食习俗,每一处细节都透着“顺时而动”的智慧。

他们没有温度计,没有加湿器,却能在秋气肃杀的季节里,把日子过得安稳妥帖,这份经验,藏在典籍的字里行间,也藏在烟火气十足的日常里。

古人认为秋天,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这段话里的“养收”二字,正是汉朝秋季养生的核心。

秋天是阳气收敛、万物归藏的季节,人的身体与情志,都要跟着“收”,不能像夏天那样肆意发散。

这种“收”的理念,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渗透在汉朝人秋天的每一件小事里。

就拿张仲家的早餐来说,陶锅里煮的酸梅梨汤,不是随便选的食材。

《黄帝内经》里说“酸入肝”“肺属金,秋气通于肺”,秋天肺气容易过旺,而酸味能收敛肝气,间接平衡肺气。

同时,梅子和梨都是秋天成熟的果实,含水量高,能缓解秋日常见的口干、咽燥。

张仲的妻子还会在汤里加少量蜂蜜,不是为了甜,而是因为蜂蜜有润燥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里记载:“蜂蜜,味甘平,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

或许有人会问,汉朝人秋天光润燥,就不贴秋膘吗?

其实不然,只是他们补的方式更“收敛”。

汉朝人虽然没有“营养学”的概念,却通过代代相传的经验,总结出了“食物相生相克”的规律。

秋天吃温补的肉,必配收敛的食材,就是为了避免“秋燥”与“温补”相撞,伤了身体。

汉朝人秋天还特别喜欢吃“枣”。

不管是士人还是平民,都会在秋天把枣晒干,平时当零食,煮粥、煮汤时也会加几颗。

枣味甘,能补气血,秋天人容易疲劳,吃几颗枣能快速恢复体力;而且枣容易储存,晒干后能放很久,是汉朝人应对“秋燥”与“秋乏”的“双用食材”。

除了饮食,汉朝人的秋季作息,更是把“养收”之道落实到了时间上。

《四民月令》记载:“八月暑退......日入,闭户,令子弟习读,毋出游......

这段话里的“日入,闭户,令子弟习读,毋出游”,便是汉朝人秋季作息的核心。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张仲曾在日记里写道:“秋气肃杀,夜长昼短,早睡能养阳气,若熬夜,阳气散而不聚,次日必乏。”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是对“秋夜长”的顺应。

天白天变短、夜晚变长,阳气在夜间会收敛,早睡能让身体更好地吸收阳气,避免阳气在熬夜中耗散。

而早起则是为了顺应“秋气明”,早上的空气清新,早起活动能让肺气更通畅,符合《黄帝内经》“与鸡俱兴”的说法。

秋天昼夜温差大,夜晚的寒气容易侵入身体,早睡能避开寒气,同时让身体在夜间得到充分休息,应对白天繁重的劳作。

秋天不仅是身体需要调理的季节,也是情志容易波动的季节。

《黄帝内经》里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秋刑”指的就是秋天肃杀的气息容易让人情绪低落、焦虑。

汉朝人早就发现,身体的舒适能带动情绪的平和,所以他们会通过晒太阳、泡脚等方式,让身体保持舒适,进而维持情志的安宁。

汉朝的秋季养生,没有复杂的理论,没有昂贵的补品,却凭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观察,总结出了一套“顺时而行”的智慧:

养生的本质,不是对抗自然,而是顺应自然;不是追求复杂,而是回归简单。

来源:贪吃的骆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