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旌德县丰溪朝瑞宗族盛衰变迁述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8 07:30 2

摘要:皖南旌德县丰溪吕朝瑞宗族出于姜姓。《旌德吕氏续印宗谱》卷一《凡例》之二载:“吾吕氏得姓原于姜。姜姓原于少典,少典之君娶有蟜之女安登生二子,长曰石年,育于姜水,以姜为姓,是为炎帝神农氏。历十五传至伯夷为舜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吕,子孙因氏焉。故以炎帝暨伯夷为发

皖南旌德县丰溪吕朝瑞宗族出于姜姓。《旌德吕氏续印宗谱》卷一《凡例》之二载:“吾吕氏得姓原于姜。姜姓原于少典,少典之君娶有蟜之女安登生二子,长曰石年,育于姜水,以姜为姓,是为炎帝神农氏。历十五传至伯夷为舜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吕,子孙因氏焉。故以炎帝暨伯夷为发源之始祖也。”伯夷为炎帝神农氏十五世孙,为舜掌四岳(管理四方部落首领),又佐大禹治水有功,赐姓姜,封于吕,国在南阳宛县西(今河南省南阳市),并以国为姓。

据上述宗谱记载,旌德吕氏宗族的始祖可追溯至周朝太师尚父齐国昭烈武成王太公望吕尚(字子牙),因其佐周文王得天下有功而受封于齐都营邱(今属山东省)。吕氏五世祖胡公自营邱迁都薄姑,六十九世祖从庆公在唐朝光启年间(885—887)因避黄巢兵乱而与其弟从善公自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迁皖南徽州府歙县堨田。不久,从庆公又自歙县堨田迁居宁国府旌德县丰溪。七十三世祖延瀚公(从庆公五世孙)则自丰溪迁居庙首镇。从庆公自号“唐诗人”“丰溪渔叟”等,著有《丰溪存稿》,载入“四库全书”附存目录。迁入旌德县的吕氏后裔又析出庙首、瑶台、菱塘坑、兰堂、鲤塘、和村、进坊、高溪、板桥、东山等支。

唐宋以来,皖南德吕氏宗族曾出过不少名宦、名贤、名人,诸如宋朝河南开封府尹吕仲汉(七十七世。“六四”九世孙,“用闻公”之侄,庙首前宅人。宋徽宗政和年间辟知广东南雄州,升开封府尹),元代景州学正吕德元(八十二世。应申公子,前宅后门楼下人。元世祖至元间以明经举于朝,授河间景州学正)、元代翰林学士吕景原(八十七世。菱塘坑人,“建孙公”之孙,官至翰林学士),明朝南京兵备道吕文林(九十三世。庙首人,由凤阳知府迁升南京兵备道)、明朝路南州知州吕坚(九十五世。鲤塘人,隆庆三年选贡生,由桂林同知升路南州知州。太史公焦竑为撰行状,邑志入“儒林传”),清代花翎副将衔四川衔边营参将吕登鳌(一百零二世,三十四世烈字辈。庙首良公分人。字蓉峰,嘉庆己卯武举、丙戌进士,由卫守备升署四川成都总兵)、清代提督山西学政翰林院编修吕凤岐(一百零二世,三十四世烈字辈。庙首运公分人,历署正定,保定等府经历之“鸿烈公”胞弟。字瑞田,号桎山。同治甲子并补行戊午举人,景山官学教习,甲戌考授内阁中书。光绪丁丑馆选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一等,授编修。历充本衙门撰文,国史馆协修,玉牒馆纂修,壬午年简放学政,任满病归田),等等。特别是入清后,旌德吕氏宗族涌现出了许多著名家族,诸如吕朝瑞家族(庙首支禧公分房人)、吕祥龄家族(庙首支聘公分房人)、吕贤基家族(高溪人)、吕宏积家族(庙首支七分长房人)、吕云栋家族(瑶台支胡陇干房人)等。

一、清代乾嘉年间称盛的旌德县丰溪吕云栋(丰溪吕氏瑶台支胡陇干房人)家族和吕宏积(丰溪吕氏首支楼下人家族

清代皖南宁国府旌德县丰溪吕氏宗族中,较早获取科举高第、族中称盛较早的是丰溪吕氏瑶台支胡陇干房人吕云栋家族。

吕云栋(吕氏九十六世、丰溪吕氏二十八世渭字辈,系清朝咸丰癸卯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及第朝瑞的六世堂房伯祖),原名云从,字瑶甫。乾隆三十年(1765)顺天乡试举人、三十七年(1772)壬辰进士,授职内阁中书。历任宗人府主事、户部郎中、河南道监察御史;外任乾隆丁酉贵州乡试副主考、庚戌会试同考官,终官贵西兵备道署按察使,宦绩邑志入“名臣传”。吕云栋的两子,又都科举相继入仕:长子吕嘉言(丰溪吕氏二十九世玉字辈,系清咸丰癸卯探花吕朝瑞的堂房高祖),由贡生分发湖北府经历,署京山县丞、宜昌府经历,以获盗功升江陵县知县,洊升甘肃分巡兰州道署按察使;次子吕嘉禾(瑶台支胡陇干房人,系清咸丰癸卯探花吕朝瑞的堂房高祖),嘉庆十二年(1807)丁卯科副榜,官至大理寺评事。吕云栋之孙吕祖期(丰溪吕氏三十世发字辈,吕嘉言子,系清咸丰癸卯探花吕朝瑞的堂房曾祖),则由山西榆杜知县调任四川荣昌县知县。总之,吕云栋一门父子、祖孙三代,有四人位登仕版,其中有两人官署按察使,吕云栋本人的宦绩邑志入“名臣传”。故此吕云栋家族在旌德丰溪吕氏宗族之中,确是清代乾隆年间称盛的家族,在当地有较大影响。

与此同时,旌德县丰溪吕氏的首支七分长房人吕宏积家族亦科举入仕颇盛。吕宏积(吕氏九十九世,丰溪吕氏三十一世祥字辈,清咸丰癸卯探花吕朝瑞的同族祖父),乾隆己酉科拔贡,历仕山东历城、临清等处知县。

吕宏积的两子亦科举相继入仕:长子吕潮元(丰溪吕氏三十二世成字辈,系清咸丰癸卯探花吕朝瑞的同族伯父),原名联元,字善伯。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举人,官内阁中书;次子吕光亨(庙首支楼下人,系清朝咸丰癸卯探花吕朝瑞的同族叔父),字嘉仲,乾隆十二年(1747)丁卯举人、十六年(1751)辛未进士,授兵部主事,历任刑部、吏部员外郎、郎中,京畿道监察御史,外任乾隆庚戌广西乡试副主考、戊戌会试同考官,提督云南、山西学政,甘肃庆阳府知府,特加翰林院编修衔。宦绩邑志入“名臣传”。

吕宏积之孙吕兆麟(丰溪吕氏三十三世伟字辈,吕光亨子、宏积孙,系清朝咸丰癸卯探花朝瑞的同族兄弟),字星泉。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顺天乡试举人、嘉庆七年(1802)壬戌进士,馆选庶吉士。散馆改授四川西昌县知县。历任剑州、郃州、涪州知州。升叙永厅同知。终官叙永直隶厅同知。

从上可见,清代乾嘉年间,旌德县丰溪吕宏积家族,一门父子、祖孙三代有四人相继科举入仕,历任地方的知县、直隶厅同知、知府及京中内阁中书者均有,有一人的宦绩入邑志“名臣传”。就科名而言,吕宏积家族有拔贡一名、举人三名和进士两名,故在科举功名方面,吕宏积家族较上述吕云栋家族还要略高一筹。

二、 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诸朝持续发展的旌德县丰溪吕朝瑞(咸丰癸卯探花)家族

清代丰溪吕氏庙首支公分房人吕朝瑞家族门世系扼要简述如次:

(天)吕朝瑞六世祖吕运镐(吕氏九十六世、丰溪吕氏二十八世渭字辈),字君选。议叙八品职衔,敕授修职郎。懿行详载邑志。六世祖妣舒氏,敕封孺人。

(地)吕朝瑞高祖吕玉梅(吕氏九十七世、丰溪吕氏二十九世玉字辈,貤赠奉直大夫、候选州同加二级。高祖妣高氏,貤赠宜人。

(玄)吕朝瑞曾祖吕发榔(吕氏九十八世,丰溪吕氏三十世发字辈,字梓嘉,太学生。诰赠奉直大夫,晋赠中宪大夫、候选员外郎加三级。修城捐赀,奉宪奏请给予“乐善好施”匾额,领帑建坊。曾祖妣汪氏,诰赠宜人、晋赠恭人。

(黄)吕朝瑞祖父吕积厚(吕氏九十九世,丰溪吕氏三十一世祥字辈),字应乾,号载山。候选布政司理问加二级,诰授奉直大夫,诰封中宪大夫、候选员外郎加三级。懿行详载邑志。祖妣方氏,诰封宜人、晋封恭人。五世同堂。

(宇)吕朝瑞之父吕培(吕氏一百世,丰溪吕氏三十二世成字辈),字因叔,号之亭。由廩生考取嘉庆十八年(1813)癸酉举人,拣选知县。候选员外郎加三级,诰授中宪大夫。著有《说文笺》《五代史补注》《四书典制类考》藏于家,刊行者有《爨桐剩稿》八卷。邑志载入“文苑”。吕培配郑氏,诰封恭人。

(宙)吕朝瑞大哥吕伟山(吕氏一百零一世,丰溪吕氏三十三世伟字辈),附贡生。嘉庆丙子、戊寅、己卯科,道光辛巳、壬午科房荐浙江候补盐运司经历,历署龙头、玉泉、钱清、杜渎、青村等场,下沙头二三场大使。道光甲午、丁酉、己亥科浙江闱外帘同考官。

吕朝瑞二哥吕朝言(吕培次子),候选布政司理问。

吕朝瑞三哥朝忠(吕培第三子,贡生。道光甲午、乙未、丁酉科房荐),覃恩貤赠修职郎、滁州直隶州训导。

吕朝瑞四哥吕朝飏(吕培第四子),附贡生。历署休宁县教谕,升任滁州直隶州训导。

吕朝瑞五哥吕栋(吕培第五子),福建泉州府五店巡检,其配王氏刊有《写韵轩诗稿》。

吕朝瑞本人(吕氏一百零一世,丰溪吕氏三十三世伟字辈,庙首支禧公分房人,吕培第六子),字九霞,号兰凝。道光二十三年(1843)癸卯举人、咸丰三年(1853)癸卯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及第,授职翰林院编修。历充日讲起居注官,上书房行走、文渊阁校理、国史馆纂修兼本衙门撰文,教习庶吉士,京察一等,戊午山西乡试副考官、壬戌河南乡试正考官,癸亥会试同考官。咸丰十一年(1861),授吕朝瑞侍孚郡王奕惠读。同治元年(1862)以编修提督湖南学政。

吕朝瑞胞弟吕朝丞(吕培第七子),山东兖州府诗礼堂启事。

吕朝瑞堂兄吕伟峰(吕培胞),字东亭。附贡生,考取道光戊子顺天乡试举人,由兵部武选司行走候补员外郎,己丑武会试监试官,历署河南睢宁通判、山东漕河同知,官至知府衔东河候补同知。以婿浙江按察使孙家毂貤封资政大夫。

(洪)吕廷选(丰溪吕氏三十四世烈字辈。吕伟山子、吕朝瑞胞侄,吕培孙),历署江宁府经历、光福司巡检,官至兰翎五品衔江苏候补主簿。

吕文社(庙首支禧公分房人。吕朝言子、吕朝瑞胞侄,吕培孙),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举人,由天长县教谕升池州府学教授。

吕颂芬(吕朝瑞长子,吕培孙),光禄寺署正。

吕佩芬(吕颂芬胞弟,吕培孙),字小苏。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光绪六年(1880)庚辰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戊子福建乡试副主考,己丑顺天乡试同考官、贵州乡试正考官。终官二品衔侍讲、直隶永定河道。

吕烈骏(庙首支公分房人。吕伟峰子、吕朝瑞堂侄,吕培侄孙),由偃师调补,历署通许、午阳、淇县知县,终官特用知府河南直隶州知州、洛阳县知县。

(荒)吕贤(丰溪吕氏三十五世贤字辈。吕烈骏子、吕伟峰孙、吕朝瑞侄孙,吕培曾侄孙),字郁堂。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举人,官至四品衔户部郎中。

吕祖翼(颂芬子、朝瑞孙,吕培曾孙),光绪己丑(1889)举人、癸卯(1903)进士,任清户部湖广司主事,民国改选参议院议员。

吕祖植(吕佩芬子、吕朝瑞孙,吕培曾孙),字莲石。清大理院七品小京官,民国初年江苏候补知事。

(日)吕世(吕氏一百零四世,丰溪吕氏三十六世能字辈。吕文社孙、吕朝言曾孙,吕朝瑞胞侄曾孙,吕培玄孙),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乡试第五名举人。官内阁中书,后任大理寺推事。

从上可见,旌德丰溪朝瑞家族无论在科举功名,还是宦绩或者在捐赀修城等公益事业、著书立说等文化事业诸多方面,在清代中后期的皖南宁国府旌德县丰溪吕氏宗族中都是首屈一指的。例如在宦绩方面,咸丰癸卯探花及第的吕朝瑞本人官至翰林院编修、提督学政,又曾侍郡王奕惠读;吕朝瑞之子吕佩芬(光绪庚辰进士)终官二品衔侍讲,吕朝端之孙吕祖翼(光绪癸卯进士)在清末仕户部湖广司主事而入民国后改选为参议院议员。尤其是在科举功名方面,自吕朝瑞的父亲“之亭公”吕培考取嘉庆十八年(1813)癸酉举人之后,不仅吕朝瑞荣登咸丰癸丑(1853)殿试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及第,而且吕朝瑞之子吕佩芬为光绪庚辰进士、吕朝端之孙吕祖翼为光绪癸卯进士,迨至吕朝瑞的胞侄曾孙吕世为光绪癸卯举人,吕培一门连续五代人科举相继,代不乏人,真正可谓是“五世其昌”。其他在诸如捐建桥、修城等公益事业方面,均颇多建树。总而言之,清代丰溪朝瑞家族在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诸朝确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著名家族,它不仅在当地极有影响,而且在当时的皖南地区诸府也是名声卓著。

三、清季由盛而衰的德丰溪吕贤基(丰溪吕氏高溪支)家族

在中国宗法社会封建大家族中,有俗说“摇篮里的爷爷,白胡须的孙儿”的现象。清代道咸年间,在丰溪吕氏宗族中,丰溪吕氏高溪支的吕贤基与首支的吕朝瑞,他们两人若以辈份而言,吕贤基(吕氏一百零三世,丰溪吕氏三十五世贤字辈)乃是吕朝瑞(吕氏一百零一世,丰溪吕氏三十三世伟字辈)的族孙,但“族孙”吕贤基却反而要比“族祖”吕朝瑞年长,而且吕贤基的中举(道光辛卯举人,即1831年中举)、成进士(道光乙未进士,即1835年进士)均要比吕朝瑞的中举(道光癸卯举人,即1843年中举)、成进士(咸丰癸丑进士,即1853年进士)早上十数年。当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破安徽舒城时身为团练大臣的“族孙”吕贤基战死那年,却正是“族祖”吕朝瑞探花及第、科场得意之时。而吕贤基家族在清季由盛而衰的变迁,也反映出旌德县丰溪吕氏宗族在清代后期盛衰变迁的一般趋势。

据《旌德吕氏续印宗谱》记载,丰溪吕氏高溪支的吕贤基(吕氏一百零三世,丰溪吕氏三十五世贤字辈,咸丰癸丑探花吕朝瑞族侄孙),字鹤田。道光五年(1825)乙酉拔贡,任高淳县教谕。道光十一年(1831)辛卯举人、十五年(1835)乙未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历湖广、山东等道监察御史,礼科、吏科掌印给事中,鸿胪寺卿,工部左侍郎兼署刑部左侍郎,丁酉顺天乡试同考官、辛亥浙江乡试正主考、壬子顺天乡试副主考。咸丰三年(1853)钦差督办安徽团练大臣,死于太平军攻城之役。钦赠尚书官衔,特旨予谥“文节”,钦赐祭葬,敕建专祠,入祀昭忠、贤良等祠,国史馆立传,子孙世袭骑都尉兼云骑尉。刊有奏疏行世。吕贤基生前位居高官,十分显赫,在死后也极尽哀荣、风光体面。

吕贤基的长子吕锦文(吕氏一百零四世,丰溪吕氏三十六世能字辈。咸丰癸丑探花吕朝瑞的族曾孙),字昼堂,一字寿堂。道光五年(1825)乙酉科拔贡,咸丰元年(1851)顺天乡试举人、二年(1852)壬子进士。馆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职编修,特恩升补侍读。历充本衙门撰文、功臣馆纂修、教习庶吉士。终官花翎世袭骑都尉兼云骑尉、翰林院侍读。

在吕贤基和吕锦文时期,父子科举相继,又均入仕至高官或“清贵”之职,故此时当属吕贤基家族的极盛时期。但就在这表面“极盛”的背后,却已经埋下衰败的危机了:吕贤基共计生有六子,除长子吕锦文能够科举相继、进士及第并官至“清贵”之职侍读外,其余五子却均无科举功名:次子吕维幹后来以父入仕,由镇宁州知州升为普安厅同知;第六子吕锦纶,后来由捐纳成贵州候补通判;第三子、第四子、第五子等三子因为均无科举功名,又无父荫,也没去捐纳,皆以布衣终生。

此后,吕贤基的孙辈、曾孙辈、玄孙辈等后裔之中竟无一人能够科举入仕,该家族也就逐渐地由盛转衰了。吕贤基的孙辈虽然人数众多,但孙子之中并无人科举入仕,结果在这一代人中只有吕贤基冢孙一支的吕绍祖(吕氏一百零五世,丰溪吕氏三十七世绍字辈。锦文长子、吕贤基冢孙)因祖荫世袭了云骑尉并任职中书科中书和吕绍武(吕维幹子,吕贤基之孙)由议叙为清分习学习主事。吕贤基其他的诸孙则都只能以白丁“赋闲”一生。吕贤基的曾孙辈,仅有冢子冢孙一支的吕美璟(吕氏一百零六世,丰溪吕氏三十八世美字辈。绍祖长子、锦文孙,吕贤基曾孙,吕朝瑞的族来孙)一人,在宣统初年以祖荫世袭为云骑尉并至湖北特用知府,其他诸多曾孙则皆因无人科举入仕而混同于寻常百姓。这样,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父子相继科举入仕而“极盛”一时的吕贤基家族,因为吕贤基的众多子孙后裔失去了科举竞争力,不能世代科举相继入仕,致家族逐步地由极盛走向衰败了。迨至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廷,“文节”吕贤基的官荫也化为乌有,吕贤基家族至此就完全失去了望族地位。

吕贤基家族在清季由盛而衰的变迁,也是旌德县丰溪吕氏宗族诸多家族在清代后期盛衰变迁的一般趋势。诸如前述的丰溪吕氏台支胡干房人吕云家族、丰溪吕氏庙首支七分长房人吕宏积家族以及丰溪吕氏庙首支聘公分房人吕祥龄家族(丰溪吕氏三十一世祥字辈的吕祥龄系清朝嘉庆进士,历任直隶容城县知县;祥龄子吕嘉端系道光丙午举人,历署宁河、香河、武清县事,终顺天府候补知县;祥龄之孙吕伟基,由馆班授清朝直隶天津县葛沽巡检;祥龄曾孙承烈,则由郭家屯巡检升任理问直隶玉田县主簿)等众多家族,也都是由于这些家族的子弟、裔孙失去了科举竞争能力,不能相继科举入仕,致使家族在清季逐渐由盛转衰。若说他们之间有所区别的话,那也仅仅在于“文节公”吕贤基于咸丰癸丑为王事战死而被清廷赐予世袭騎都尉兼云骑尉世职,故当吕云栋、吕宏积、吕祥龄等家族均因数代人不能科举相继入仕而纷纷式微之时,吕贤基家族的冢子冢孙一支却因有“祖荫”入仕为官而继续维持望族地位,直至清廷灭亡为止。

(本文摘自吴仁安著《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第四章第七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制作:童达清。

来源: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