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韩垄断93%存储市场,欲控行业命脉!国企加速突围强势反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8 05:42 1

摘要: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存储市场的"涨价潮"让不少人看清了一个现实:SK海力士、三星、美光这三家美韩企业,攥着全球94%的DRAM内存市场份额和超90%的NAND闪存份额,几乎垄断了从普通硬盘到AI核心组件的全产业链。更关键的是,他们借着AI算力爆发的机会,把

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存储市场的"涨价潮"让不少人看清了一个现实:SK海力士、三星、美光这三家美韩企业,攥着全球94%的DRAM内存市场份额和超90%的NAND闪存份额,几乎垄断了从普通硬盘到AI核心组件的全产业链。更关键的是,他们借着AI算力爆发的机会,把70%以上产能转向高端HBM内存,故意压缩传统存储供给,导致32GB DDR4内存半年涨超66%,HBM3e价格直接突破100美元/GB。

这种"控产能、抬价格"的操作,本质是想牢牢掐住全球数字产业的"存储命脉"。但2025年的中国市场已经不是任人拿捏的局面:长江存储、长鑫存储这两家国企主导的企业,带着国产化设备和技术突破强势反击,从"跟跑"直接冲到了"并跑"的梯队。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这场突围战,看看国产存储是怎么打破垄断的。

一、先算清垄断账:93%份额背后的"卡脖子"套路

很多人只知道"存储芯片被国外垄断",但不清楚这垄断有多彻底,套路有多深。2025年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存储市场基本被"三巨头"瓜分:

在DRAM内存领域,SK海力士以36%的份额居首,三星(33.7%)和美光(24.3%)紧随其后,三家加起来占了94%的市场。而NAND闪存这边,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前五家厂商垄断了92.7%的份额。也就是说,从我们手机里的存储芯片到数据中心的服务器硬盘,十有八九都出自这几家之手。

他们的"垄断套路"主要有三个:

一是技术封锁。高端存储的核心技术比如HBM的混合键合技术、3D NAND的堆叠架构,长期被美韩企业攥在手里,既不转让专利,也不开放合作。

二是产能操控。2025年AI服务器需求暴增,单台需要3TB以上内存,三巨头干脆把DDR4产能砍到最低——三星年底要全面停产8GB/16GB DDR4模组,SK海力士也把DDR4产能占比压到20%,用"缺货"逼着市场买他们的高价高端产品。

三是供应链绑定。像英伟达的AI芯片,几乎只认SK海力士的HBM内存,形成"独家供应"的壁垒,其他企业想进场都没机会。

更让人揪心的是,存储芯片是数字经济的"粮食",AI、云计算、自动驾驶都离不开它。要是一直被别人垄断,不仅要付高价,万一遇到贸易摩擦,整个产业链都可能停摆。2022年长江存储被列入实体清单的经历,就给行业敲了警钟。

二、政策托底:2025年出了"硬招",目标直指25%市占率

打破垄断不能只靠企业单打独斗,2025年国家拿出了实实在在的支持政策,给国产存储撑了腰。

最关键的是9月18日工信部发布的《存储芯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里面写得明明白白:2026年底前,国产存储芯片在国内市场的市占率要突破25%,还要重点攻关HBM、高端3D NAND这些"卡脖子"产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政策给的补贴很实在——核心研发项目最高能拿到20%的资金补贴,相当于国家帮企业承担五分之一的研发成本。

地方政府也跟上了节奏,武汉、合肥的存储产业园已经聚集了上百家企业,从刻蚀设备到光刻胶,上下游配套都能配齐。以前国产企业找个配套零件都要找海外供应商,现在园区里走一圈就能解决,产业链生态一下就搭起来了。

资金支持也没落下,2025年10月启动的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重点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存储芯片企业能直接申请补充项目资本金,不用再为扩产缺钱发愁。国家大基金更是直接持股长江存储超22%,给企业吃了定心丸。

这些政策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精准滴灌"——盯着技术短板、产能瓶颈、生态缺口这三个关键问题发力,让国产存储能集中精力搞突破。

三、国企突围:"双子星"亮剑,技术、产能双爆发

政策托底给了底气,真正的突围还要靠企业拿出硬产品。长江存储和长鑫存储这对"国产双子星",2025年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直接在美韩企业的优势领域撕开了口子。

长江存储:NAND领域逆袭,全球密度第一

长江存储主攻NAND闪存,以前一直被三星压着打,2025年终于实现了反超。它自主研发的Xtacking架构太关键了,把存储单元和外围电路垂直分开,232层的3D NAND芯片等效密度能达到294层,位密度15.03 Gb/mm²,超过了三星、SK海力士的14.5-14.75 Gb/mm²,成了全球首个突破15 Gb/mm²密度的厂商。

技术领先了,市场份额自然就上来了。它的消费级品牌"致态",在京东双11的SSD销量直接超过了三星,而且已经拿到华为、中兴的供应链订单。到2025年,长江存储的全球市占率已经从被封锁前的1%涨到了8%,目标2026年冲到15%,超过美光进入全球前三。

产能也在跟上,9月刚成立的长存三期公司,注册资本就有207.2亿元,规划月产能15万片,聚焦192层以上的高端产品,预计带动设备投资超千亿元。2025年底前总产能要提到15万片/月,2028年三期达产后能到30万片/月,到时候全球每七片NAND闪存就可能有一片是长江存储造的。

长鑫存储:DRAM破局,HBM追上脚步

长鑫存储主攻DRAM内存,以前这是美韩最稳固的"堡垒",现在也被撕开了缺口。它的DDR5内存良率已经到了80%,单位成本比韩国厂商低15%-20%,性能能对标三星的同类产品。2025年预计生产273万片DRAM,直接成了全球第四大DRAM厂商,仅次于三星、SK海力士、美光。

更让人惊喜的是HBM领域的突破。HBM是AI芯片的"心脏",以前全被SK海力士垄断,长鑫存储9月已经向华为交付了16nm制程的HBM3样品,计划2026年量产,技术代差缩小到3年。而且它和华为、长江存储联手,正在攻关20层高带宽的混合键合技术,瞄准的就是下一代HBM的制高点。

产能扩张也很快,二期工厂2025年第四季度就试生产,新增8万片/月产能,聚焦15nm以下的先进制程,DDR5带宽能达到6400Mbps,和三星的产品不相上下。三期工厂已经开始买设备,2026年还要再扩产6-7万片/月。

四、产业链联动:国产设备跟上,不用再看别人脸色

存储芯片突围,不光是芯片本身,配套的设备、材料也得跟上,不然还是会被"卡脖子"。2025年,国产设备厂商也拿出了硬实力,和"双子星"形成了联动。

中微公司的刻蚀设备,在长江存储的供应链里占了超40%的份额,是232层3D NAND量产的关键。它的28nm刻蚀设备,缺陷率比国际竞品低50%,已经在长江存储的全国产化产线里替代了应用材料、东京电子的进口设备。2024年给长江存储送了85台设备,合同金额超20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又签了20台订单,同比翻了一倍。

拓荆科技的薄膜沉积设备也很关键,在长江存储的供应链里占了25%的份额。它还搞出了混合键合设备,这是HBM和3D封装的核心设备,以前全被海外企业垄断,现在拓荆的设备已经导入长江存储产线验证,目标替代东京电子的同类产品。

现在长江存储的产线设备国产化率已经从2022年的12%涨到了45%,长鑫存储二期的刻蚀设备更是主要由北方华创供应,国产化率超50%。以前造芯片的设备要靠进口,交货期长不说,还可能被卡脖子,现在国产设备能顶上来,整个产业链才算真正站稳了脚跟。

五、客观看差距:突围不易,这些坎还要迈

虽然2025年的突破很亮眼,但我们也得清醒看到,和美韩巨头比还有差距,突围路上还有几道坎要迈。

第一个是高端市场份额低。现在国产存储在消费级市场做得不错,但企业级、AI用的高端产品占比还不高。比如HBM市场,SK海力士占了近七成份额,长鑫存储要2026年才量产,想抢份额还得拼性能、拼稳定性。

第二个是专利壁垒。美韩企业积累了几十年,手里握有几万项专利,国产企业难免会碰到专利纠纷。比如3D NAND的一些基础专利,还得给国外厂商交专利费,这会增加成本。

第三个是生态绑定弱。像英伟达的AI芯片,长期和SK海力士合作,国产HBM想进去,不光要技术达标,还得和芯片厂商磨合适配,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不过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从无到有、从8%的市占率到冲击25%,国产存储已经走了最难的一步。而且现在政策托底、技术突破、产能跟上,只要稳步推进,这些坎迟早能迈过去。

总结:垄断不是不可破,国产存储正从"跟跑"到"领跑"

2025年的存储市场,已经不是美韩企业一家独大的局面了。长江存储、长鑫存储这两家国企主导的企业,用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和产能扩张,打破了"垄断神话"——NAND闪存做到全球密度第一,DRAM跻身全球四强,HBM也即将量产。

这背后,既有企业十几年磨一剑的坚持,也有国家政策的精准支持,更有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力。从设备到芯片,从消费级到企业级,国产存储正在构建自己的"护城河"。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短期突破就盲目乐观,和美韩巨头的差距还在,但至少已经看到了清晰的突围路径。2026年市占率突破25%的目标不是遥不可及,等到国产存储能在高端市场和三星、SK海力士正面抗衡的时候,我们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字产业的"存储命脉"。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国产存储崛起带来的好处已经显现——不用再为涨价的硬盘、内存买单,未来还能用上更便宜、更稳定的存储产品。而对整个国家来说,这不仅是一个产业的突围,更是数字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毕竟,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真正做到进退自如。

来源:愿如意一点号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