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王安宁:梦里故乡(连载)大地记忆之家乡人说寇莱公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8 05:42 1

摘要:渭南市临渭区素有“三贤故里”的美誉,大诗人白居易、一代名相寇准、出将入相的张仁愿从来都是渭南人口中的乡贤和骄傲。由于历代众多戏曲的传播,特别是《杨家将》故事的广为人知,寇准在民间比白居易、张仁愿留下了更多传说。今日不表《寇准罢宴》、《寇准背靴》等人们熟知的故事

文企融合 美美与共

家乡人说寇莱公

渭南市临渭区素有“三贤故里”的美誉,大诗人白居易、一代名相寇准、出将入相的张仁愿从来都是渭南人口中的乡贤和骄傲。由于历代众多戏曲的传播,特别是《杨家将》故事的广为人知,寇准在民间比白居易、张仁愿留下了更多传说。今日不表《寇准罢宴》、《寇准背靴》等人们熟知的故事,专来说说流传于民间的寇准出生及上学、审案和莱公返里。

出生及上学

相传官底镇三李村南古时候有个寇家村,寇准的先辈就住在那里。有一年一天晚上,天上突然落下一个红彤彤的大火球,把漆黑的夜照成了白昼,寇家村立时变成了一片火海。灾难中幸免于难的人,都以为老天爷要灭了这个村子,再也不敢在那里住下去了,纷纷四处逃命。寇家村从此在人间消失了,只留下一片残垣断壁向后人叙说那可怕的往事。据三李村人说,那块燃烧后剩下的天外来石,至今还在村南地里。地下埋了多深无人敢挖,地上只露出一尺多高。传说中当年的可怕景象还在,没人敢动它,怕惹来灾祸。

寇准的母亲赵氏此后就随逃难人群,流落到三李村西边,朱家村东一座叫白马的小庙内栖身,靠为人缝补浆洗艰难度日。一日天黑后,朱家人忽见白马庙方向一片火光,映红了天空。村民们赶紧提桶拿锨奔向白马庙救火。待人们气喘吁吁来到白马庙,却见并未起火,只是寇家夫人刚才生了一个男孩。这正是人们说的生有异象。过去但凡大人物出生,都相传有异象出现。人们窃窃私议,寇家这个孩子将来一定前程似锦大有作为。

据南大吉《渭南志》记载,明时官底一带有塬,西起三原,东抵下邽,旧曰“杜塬”。《渭南志》又云“下邽废城之西、棠村里、仕塬之麓,盖公(寇准)初生之地也”。因寇准生于此,故改“杜塬”为“仕塬”。明代据宋代只隔了一个元代,南大吉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这个记载正好和民间传说相吻合。

寇准年幼时家道贫寒,小小年纪就知道为母亲分忧。七八岁后,他日日提笼去庙南约二三里地的化佛寺拾柴。见寺内有孩子上学,每日书声琅琅,寇准羡慕不已。一连几天躲在教室外偷听。

这件事终于被先生发现了,本想训斥他干扰学堂,但见他生的聪明伶俐,先生便试着问他今日所学内容。不料寇准竟回答的十分流利,好过教室里的所有学生。先生内心好生赞叹:“这娃是个念书的好苗苗!”遂俯下身对寇准说:“回去告诉你家大人,明天来念书吧!”

几天过去了,却未见寇准来,老先生心有不舍,便决定屈尊去看个究竟。

这一天,老先生来到白马小庙,进门一看,心里凉了:这娘儿俩过的是什么日子呀!要啥没啥,难怪不见孩子来念书。老先生亲自上门来了,寇母却连一杯茶水都端不出,内心惭愧不已,手都不知该放在那儿。见寇母面有难色,老先生说道:“这娃是颗念书的好苗子,学费我不要,笔墨纸砚我贴上,别误了孩子!”

就这样,寇准终于成了化佛寺学堂一名学生。一日雨后,天空如洗,格外湛蓝,南山看得清清楚楚。先生手指东南方向的华山说:“那里就是东岳华山。今天以此为题,每人写一篇作文。”只见寇准超华山方向凝望了一会,低头挥笔写下了一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先生看后大呼:“了不得!”心里暗暗说道:“此儿前途无量!”

寇准没有辜负母亲和老师的期望,上学期间,年年学业第一。久而久之,寇准在白马庙和化佛寺之间踏出了一条小路。后来这条被寇准踏出的小路,被朝廷命名为“莱公路”。并明令路宽三张六尺,免于赋税徭役,农人不得耕种,直至解放前。

传说寇准儿时,一次在地里发现一颗小树苗,栽在了朱家村北。他经常去浇水除草,天天看着它长大,人称“寇准手植槐”。如今这颗国槐的老树杆早已成洞干枯,但它的新枝却已长得高大茂密,成了家乡人民缅怀贤相寇准的地方。该树已被国家林业局作为古树名木登记在册,严加保护。

寇准审案

寇准一生并没有在下邽县为官,后人出于对乡贤的敬仰,却一直传说着寇准在下邽县办案的趣事。

审猪

宋朝下邽县,有个淫荡妇女私通奸夫害死了她的丈夫。害怕别人知道,就和奸夫合谋划策,将丈夫的尸体放在屋里,放火把房屋烧了。然后她就坐在门外嚎啕大哭,说房屋失火把丈夫烧死在里面了。丈夫的堂兄听了非常怀疑,就上县衙击鼓喊冤,恳求县老爷明查此事。

下邽县令寇准带领众衙役查看了现场,详细勘验了死者,就回到县衙。只见他命衙役抬来一头死猪,一头活猪和一堆柴禾。把这两头猪同时放在柴堆里烧,等把活猪也烧死了,就取出两头猪来仔细查看。发现那头死猪口内无灰,那头活着烧死的猪嘴张着,口内鼻孔全是灰。然后他命众衙役把奸妇带到现场,开堂审案。

只见寇准“啪”一拍惊堂木: “好一大胆奸妇,你丈夫口内无灰,分明是你害死的,还不从实招来!”奸妇一看无法抵赖,只好乖乖地供认了通奸杀夫的罪状。

原来,凡是烧死的人在死前烟火燻烤,呛的喘不过气来,迫于呼吸,口中必进烟灰。寇准就是用这个道理,断明了此案。

拷打羊皮

有一回,一个卖盐的和一个卖柴的行路人同时在一棵树下休息。临行时为一张羊皮争了起来,都说是自己垫肩用的,互不相让。恰好下邽县令寇准从跟前经过,便命停住轿子,问了长短。他命衙役将羊皮铺在地上用棍敲打,发现地上落了许多盐粒来。这时寇准就对两个争执的人说:“羊皮说话了,它的主人是卖盐的。”卖柴的听了面红耳赤,赶紧跪地求饶。他万万没想到卖盐的这块羊皮会出卖自己。

抱 瓜

一年夏天,有个妇女抱着孩子走娘家,路过一个瓜园,被种瓜的抓住。言说她偷了四十个瓜,便拉拉扯扯去县衙告状。恰巧寇准下乡访查案件路过瓜地,就驻轿问道:“你丢了多少个瓜?”种瓜的答:“四十个。”寇准又问:“她拿的什么家具?”种瓜地说:“没拿什么家具。”寇准说:“好!你先给我抱来十个西瓜,我要解渴。”种瓜的应声去抱,只见他抱了三个就抱不住了。寇准又令那个妇女去抱,女人一手抱着孩子,另一只手连一个瓜也抱不起来。寇准怒责道:“好个大胆狂徒,竟敢诬告好人,拉拉扯扯,惹事生非。衙役们,重责四十!”种瓜的自知缺理,只好挨打受罚。

审 钱

下邽县曾发生过一个令人头痛的案子。有一个卖羊肉的人丢了两串铜钱。丢钱以前他表兄到他家里去过,以后发现他表兄也有两串钱,只是穿钱的绳子不一样。二人吵闹起来,扭到县衙见官。县令寇准问明情由后,立即开堂断案。只见他叫差人揣来一盆水放在砂锅内烧开,然后把铜钱放入锅内煎煮。一会儿闻到一股羊膻气,水上漂了些油花。由此断定:钱是他表兄偷的,将钱断归原主,处罚了偷盗铜钱的人。寇准坚持调查,分析破案的方法人们无不佩服。

莱 公 返 里

景德三年,朝廷听信奸佞谗言,将寇准贬到河南陕州任知州。到职后,因任所离家乡近,恋土之情油然而生。一日,他要贴身随从寇祥找个毛驴,说要回家一趟。寇祥问为啥不坐轿?寇准说:“回家不是出差,摆那个排场干啥?”

这天早上,寇祥拉来了毛驴,寇准一身便服,俨然一个老学究的样子。二人牵了驴,挎上包裹,便一起西行上路了。

一日,二人来到华阴城外,只见大路上男女老少赶集似的向县城涌去。一打听,原来华岳庙遇庙会唱大戏。就在这时,东边急急来一帮人,一声锣响,只见前边几个差役,提棍拿鞭,一路打一路喊:“闲人闪开,新任县令胡老爷过来了!”寇祥刚把驴子赶到路边,那一帮人前呼后拥,围着一乘轿子,风一般就冲过去了。

前行不远,见一老者躺在道旁呻吟。他动了几次身子,都没能站起来。寇准让寇祥上前看看,老者说道:“先生,你不知道,那个新来的县令刚到任就绐百姓加粮加款,到处搜刮民财。我行动不便,刚才让得慢了点,就被一棍打倒在地。”老者叫上官仁,是城东上官庄的。听说寇准要去下邽,便说道:“下邽可是个好地方,出了个好宰相寇准寇大人。可恨皇上,认不得好人,听说把寇大人又贬了官,老百姓都为他鸣不平。”

寇准想用毛驴送老者回家,但老者伤了腰部,骑不得驴。此时恰好有一小伙推着辆独轮车走来。寇准马上有了主意,求小伙子帮忙。小伙问:老者是你什么人?寇准说:“萍水相逢,乡里乡亲,关照关照吗!”小伙感动地说:“先生过路之人,如此仁德仗义;我是东王庄人,和上官庄是邻村,帮这点忙算什么?这事包我身上,一定把老人送到家。”说着,便扶老人上了车。寇祥掏银子给小伙,小伙死活不要。寇准说:“上路行走,又累又渴,买点水喝吧!”硬给小伙揣入怀中。

两人又行了两天,一日来到渭南,刚进东门,见城门口告示写道:今天上午在县府大堂,本县审理盗窃案,望众乡亲前来助审。县令宗白,年、月、日。寇准看后心想:这个宗白是自己当年选任的县官,今日何不看看他审案!

审案在县府大院进行。宗白坐在案桌后望着堂下跪着的几个人,周围围了许多观众。只见宗白说道:“周满儿,你在农村不安分守己,好好过日子,为啥三更半夜挖墙撬锁,到邻家偷东西。你要从实招来,免得本官 动刑!”宗白刚说毕,跪在堂下的一个衣服烂缕、面黄肌瘦的中年人,哭丧着脸说道:“小人自祖辈以来,一贯务农,从无偷盗行为。只因柴东家见小人家院和他家为邻,一心想吞并我家庄院。他几次派人说话,小人不同意出卖。不料,他施展诡计,将墙挖洞,制造假象,诬小人偷了他家。还言说从我家炕洞搜出盗银百两。事实真假,老爷一辨便明,也可到村中查访。”

周满儿讲毕,宗白又问:“柴大富,你言周满儿偷了你家金银,到底是怎样偷的,共丢失多少?”堂下跪着一个穿衣阔绰讲究的老头便说:“老爷在上,小人的理由在诉状上已经讲明,恕小人不再罗嗦。”宗白道:“状子是状子,老爷今天要的是你的口供。你要从实讲来,若有半点不实之词,国法面前,毫不留情!”

听了宗白的话,柴大富想:自己已花五百两纹银,让人通融了县府。今天宗老爷之话,大概为掩人耳目。遂向前跪了跪说:“那周满儿是村里有名的穷光蛋,日子过不前去,便想到了偷。他看与我为邻,便不顾国法,半夜挖洞入室,窃走了我家无数金银。第二天我果然从他炕洞中搜出纹银百两。是我家佣人张狗儿亲自搜出的。其 余银两尚不知藏在何处?”

柴大富刚刚讲毕,还没等宗白问,这时一个跪在地上瘦不拉肌、一脸流气的青年抢着说:“禀老爷,我家东家讲的全是事实。那百两银子就是小人从他家炕洞中搜出的。”宗白一见道:“张狗儿,你咋知道周满儿把银子藏在炕洞?”张狗儿见问,一下口吃起来: “这,这,这……”

宗白又问柴大富:“你家到底丢失多少金银,怎么连个确切数都没有?”柴大富见宗白追问,吞吞吐吐地说:“大概是几千两吧!”宗白一听,叫差役取来一包银子放在堂桌上说:“柴大富,本县这儿有一包银子,不过,它不是偷来的,是一个叫凤东的人送来的。言说只要事成,还有银子相送。你讲讲,这是何意?”

柴大富见宗白当着那么多的人揭了事情的底细,不由吓得脸色苍白,身如筛糠,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见宗白此时“唰”站起身,惊堂木一震,大声斥道:“好你个柴大富,仗着财大气粗,想讹人家产,赖人盗窃。又托人向本县行贿银五百两,企图达到卑鄙目的。本县已作了解,村人都说他非无赖行窃之人。”他拿出一纸向空中一晃又说:“这是村中数十人的证词,填有姓名,按有指印。人证、物证据在,岂容你诬赖!还有张狗儿,你为虎作伥,可恶之极,法理难容。来人!将此银一百两付于周满儿,以作误工补贴,其余散于在场穷苦百姓,并将柴、张二人各打五十,撵也堂外!”

宣判一毕,围观群众人人拍手称快,寇准也面带喜色。二人不等日落,就到了家。

“寇准回来了!”这消息象一声炸雷,立时传遍全村。第二天早上,寇家院内、屋内挤满全村的男女老少,乡亲们给他带来了许多家乡土特产。正在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风风火火闯了进来,一见寇准嬉皮笑脸地说:“牛娃子哥,我正在下邽城里给人帮忙,听说你回来了,一早便赶了来。”他见寇准一身便服,又说:“哥,听说你在外边当了大官,怎不见你的蟒袍、玉带、乌纱帽呢?”坐在对面的一个叫安顺的老者对寇准说:“他就是咱村早年有名的顽小子淘气呀!

这时淘气把手中的一个纸盒放在寇准面前的桌上说:“哥,给你买了包糕点,你尝尝,只怕你还没吃过呢!”寇准打开封包让大家品尝,自己也取了一个,掰了块放在口中嚼了嚼,满意地说:“好吃好吃,就是没吃过,想不到家乡还有这样的美味食品。”遂问老板是谁?安顺说:“就是咱村西头的张正,在下邽城租了间房,做起糕点生意。没料到,一下出了名。现在外地的好多人还来这里加工订货哩!”淘气又对寇准道:“盒内边还有个说明哩!” 寇准拿起纸条绽开一看,原是一首五言律诗:“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与奸,清白不染尘。”他看后谦虚地说:“过奖了,过奖了!”淘气说是一个老秀才写的。刚说毕,一位长须老者进了门。淘气说:“就是这位老先生!”寇准忙站起身对老秀才说:“此诗原出自老先生之贵手,实不敢当!”老秀才:“大人不必过谦。此诗实乃众人之作,我只不过代笔而已。”寇准一听,抱拳躬身道:“谢乡亲们厚爱。”他问大家此糕点叫什么名,将来回陕州好带几包让宾朋们尝尝,也好给家乡传个名。老秀才说:“咱这里都叫它‘甜稣饼’,大人不妨给起一个吧!”

寇准见饼儿金面银邦,起皮掉稣,皎洁晶莹,亮如水晶,遂顺口说:“就叫水晶饼吧!大家看如何?”众人一听都说好。从此,渭南“水晶饼”(因下邽自明朝以后并入渭南)驰名全国。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照片

作者简介

王安宁,网名乡野村夫。共和国同龄人,老三届初中生,青春被军营染绿,一生在乡镇工作,爱好旅游唱歌,亦喜读书写作。在中省市报刊发表作品300余万字,多次在中省市征文中获奖,作品被十多种国家级图书收录。著有散文杂文集《蝉儿声声》、《梦里故乡》,乡土文学《临渭地名故事》、《渭北民俗》和《话说寇准》。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渭南市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渭南日报签约作家。《渭水之光》签约作家。

来源:汗滴化雨伴笔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