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寒露,老人常说:4件事要避开,注意:1不急、2不调、3要护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8 04:00 2

摘要:节气一换,身体也跟着“变脸”。寒露虽然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但却是冷意开始扎根的信号。这时候,老一辈人常念叨的一句话就特别有意思:“寒露一到,四件事得避开,三件事要放在心上。”

一翻日历,才发现今天就是寒露。

节气一换,身体也跟着“变脸”。寒露虽然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但却是冷意开始扎根的信号。这时候,老一辈人常念叨的一句话就特别有意思:“寒露一到,四件事得避开,三件事要放在心上。”

这可不是随口说说的“老黄历”,而是几代人生活经验的沉淀。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来说,这个节气过得好不好,往往直接影响整个冬天的健康底子

今天咱们就不绕弯子,直接开讲。寒露来了,身体该怎么调、心态怎么稳、生活习惯上哪些要避雷,一篇讲透。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七个,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它的“寒”不是说天已经冷到刺骨,而是昼夜温差开始拉大,早晚开始透着凉意,空气也越来越干燥。对年轻人来说,可能就是多穿点衣服的事,但对中老年人,问题可能就没那么简单。

血压、血糖、心脏、关节、肺部,全都容易在这时候出岔子。尤其是那些本身就有慢性病基础的,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这不是吓唬人,而是坐诊多年见过太多的事实

说白了,就是四种“错误生活方式”,在寒露这段时间特别容易出问题。避开了,身体少折腾;踩上了,可能一个感冒就引出一串麻烦

第一件要避的,是“贪凉”

很多人秋天还留着夏天的习惯,早上穿得少,晚上睡觉不盖被,甚至还吃冷饮。

寒露之后,寒气已经开始渗进骨头缝了

中老年人阳气本就弱,这时候还贪凉,最容易伤的就是肺、胃和关节。你可能没觉得冷,但身体已经在抗议了

第二件要避的,是“乱补”

一到这个节气,很多人开始“进补”模式。什么炖汤、吃补药、喝保健酒,一股脑往身体里塞。

问题是,补这事不看季节看体质,不是冷了就得补。有些人阳虚适合补,有些人火气大一补反而上火。乱补不仅没效果,反而可能让脾胃更虚弱

第三件要避的,是“晚睡”

秋天夜凉,白天阳光少。这个时候,睡眠对修复身体的作用比其他季节更重要

可很多人晚上追剧、打牌、玩手机,一不留神就熬到半夜。长期晚睡,免疫力下降,寒气入体的速度会更快,特别容易感冒、咳嗽、关节疼。

第四件要避的,是“情绪波动”

秋天也是“情绪的季节”。寒露之后,情绪容易低落,甚至有人会突然感到莫名的烦躁或忧郁

有研究发现,季节性情绪波动与光照时间减少、气温变化有关。再加上中老年人对生活变化更敏感,稍有刺激就可能引发焦虑或抑郁倾向。

老话常有理,但真正保住健康,还得落在生活细节上。

“1不急”:心态稳定,是最好的养生

寒露之后,“不急”两个字,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做,而是要稳住节奏,缓慢推进生活

比如,气温突然降了,不用马上换上厚衣服,而是适度加衣、让身体有调整空间;早上醒来不要立刻起床,先在床上活动下四肢;日常安排也别挤得太满,留点余地给身体反应和调整的时间

“2不调”:不是不调节,而是别乱调

季节变了,很多人就想“调养”,但问题是,调养最怕“盲目”二字

比如饮食上,有人听说多吃羊肉能暖身,就天天炖羊汤,结果上火、口腔溃疡找上门;有人突然开始练气功、打太极,一练就是两小时,结果膝盖肿了。

身体调节要讲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寒露之后的调养重点,是润肺养阴、适度运动、规律作息,不是一刀切地“补”或“练”。

“3要护”:护哪里?护肺、护胃、护脚底

肺是秋季最容易受伤的脏腑,寒露之后空气干燥,容易咳嗽、痰多、喉咙干。建议早晚用温水漱口、室内加湿,适当吃些润肺的食物,比如白萝卜、梨、百合等。

胃在秋季也容易“被惊扰”,因为气温不稳,胃部容易受寒。饭前喝点温水、饮食以温软易消化为主,避免暴饮暴食。

脚底是寒气最容易“偷袭”的地方。俗话说“寒从脚起”,寒露之后一定要穿好袜子,晚上泡泡脚,不仅暖身,还能助眠。

寒露之后,饮食讲究一个“润”字。

首先是润肺,这时候不适合吃太多辛辣刺激的食物,油炸、烧烤、火锅都暂时放一放。

可以适当吃点百合、南瓜、银耳、胡萝卜、山药等润肺养胃的食材

其次是养阴。秋燥易伤阴,多补充水分是关键。但不是猛喝凉水,而是多喝温水,或来一碗温热的粥,比如莲子百合粥、枸杞小米粥,既养胃又养心。

再者是少食多餐,避免负担。中老年人的消化系统本就不如年轻人,寒露之后脾胃更容易虚弱。饮食要清淡、规律,避免过饱或过饿

寒露之后,很多人一冷就不想动了,窝在家里沙发一坐就是半天。

但这个节气其实最需要适度运动,因为动则生阳,阳气才能驱寒。只是方式要讲究,别盲目“硬上”。

推荐清晨或傍晚散步、慢跑,或者做些柔和的运动,如太极、八段锦、广播操。重点是:动作温和、节奏缓慢、量力而行

运动前最好做做热身,运动后及时保暖,尤其是头部、手脚、膝盖这几个“薄弱部位”。

很多人不知道,秋天也是“情绪病”的高发季节

有些人会觉得闷闷不乐,有些人明明没事却老想发火。这不仅是心理问题,更是生理变化带来的影响。光照减少、气温波动,都会让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

这时候,调情绪最好的方式,不是压抑,而是转移注意力。看看书、听听轻音乐、晒晒太阳,找朋友聊聊,都比一个人憋着强。

中老年人尤其要注意,千万不要把“情绪问题”当成小事。它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血压、心率、睡眠。

寒露并不是一个“吓唬人”的节气,但它像是一道隐形的分水岭。

很多人就是从这个节气开始,身体一点点垮下来,等到真正入冬,问题已经埋下了。但也有人,从寒露开始调整生活节奏、修正饮食作息,整个冬天都安然度过。

健康这件事,从来不是某一天突然出现的问题,而是日复一日的积累。寒露提醒我们,不是该紧张,而是该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身体

总结一下今天的重点:寒露来了,别贪凉、别乱补、别晚睡、别情绪化要稳住节奏、合理调养、保护好肺胃脚。把这些放在心上,身体自然少病痛。

愿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寒露不寒,秋天不燥,健康过秋,稳稳入冬。

参考文献:

[1]王晓蓉.中老年秋季健康管理策略探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18):4812-4815.

[2]李丽君,张伟.寒露节气对慢性病患者健康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22,20(4):620-623.

[3]陈燕,赵志强.节气养生理念与现代健康管理结合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4,30(3):326-330.

来源:健康科普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