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写《蒋介石传》耗时十年,徐卓云评 敢说真话,打破了历史神话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8 02:23 2

摘要:提起李敖,人们会想到他的“狂”——骂遍文坛、怼过政客;提起《蒋介石传》,却少有人知道这部书背后的“狠”。上世纪70年代,当蒋介石的形象还被层层光环包裹时,李敖偏要钻进故纸堆,把“正史”里没说的、不敢说的全挖出来。他写这部传,到底凭什么?又真的戳中了历史的真相吗

引言

提起李敖,人们会想到他的“狂”——骂遍文坛、怼过政客;提起《蒋介石传》,却少有人知道这部书背后的“狠”。上世纪70年代,当蒋介石的形象还被层层光环包裹时,李敖偏要钻进故纸堆,把“正史”里没说的、不敢说的全挖出来。他写这部传,到底凭什么?又真的戳中了历史的真相吗?

人物介绍

李敖,1935年生于哈尔滨,台湾作家、历史学家,以“笔锋犀利、敢说真话”闻名。他一生著书百余种,却因批判时政多次入狱,却始终没停过笔。《蒋介石传》是他耗时10年写成的代表作,也是第一部从“非官方视角”系统剖析蒋介石的著作,书里的每一个论点,都踩着他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史料。

李敖

文明互鉴•史实说话•世事传真

《李敖写《蒋介石传》,为何敢说“扒光历史底裤”?》

文/小锋

一、“备战”十年:李敖的“史料弹药库”怎么建?

战情

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蒋介石被塑造成“民族救星”,所有关于他的书籍都要经过“审查”,稍有“不敬”就会被禁。当时市面上的“蒋介石传”,要么是歌功颂德的“神话”,要么是避重就轻的“流水账”,真实的历史细节被藏在档案馆的铁柜里,普通人根本碰不到。李敖想写一部“不一样的传”,首先要过的就是“史料关”——去哪里找没被篡改的证据?

战法

李敖的办法,是“蚂蚁搬家”式的搜集。他一边在台湾大学图书馆翻旧报纸、查民国档案,一边托朋友从美国、日本的档案馆复印资料——比如蒋介石早年在日本军校的成绩单、1927年“清党”时的密电、抗战时与美方的往来信件。他甚至跑到香港,在旧书摊里淘到了1932年《申报》刊登的“蒋介石下野通电”原件。为了验证一个细节,他能对着一份电文反复核对笔迹,还在日记里写:“史料是刀,没刀的批判都是空谈”(李敖《我的写作生活》)。

战果

十年间,李敖攒下了近万份史料,光复印件就装满了3个大木箱。这些史料里,有蒋介石自己写的《日记》(未公开部分的抄本),有美国驻华大使史迪威的《驻华日记》,还有民国官员的回忆录手稿。1972年,当他开始动笔时,手里的“弹药”已经足够——比如他找到证据,证明蒋介石1924年在黄埔军校时,曾挪用公款给家人买地,这在当时的“正史”里是绝不可能出现的内容。

二、“开战”第一枪:从“蒋校长”到“蒋某人”的形象颠覆

战情

当时的台湾,所有人提到蒋介石都要称“蒋公”“校长”,连教科书里都写着他“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李敖却在《蒋介石传》里,一开篇就直呼其名“蒋介石”,还把他早年的“糗事”摆上台面:比如1908年在日本留学时,因偷偷抽烟被军校开除;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丢下部队跑到日本避难。这些内容,在当时的台湾堪称“大逆不道”,书稿刚写了一半,就有人警告李敖“再写就抓你”。

战法

李敖的应对,是“用史料说话”。他不凭空骂,每一个指控都附上证据。比如写蒋介石“挪用公款”,他引用了1924年黄埔军校的财务报表,上面有“蒋校长支取银元5000元,用途不明”的记录(《黄埔军校档案·1924年第37号》);写他“弃军逃跑”,他摘录了当时国民党将领居正的回忆录:“癸丑之役败,介石不告而别,部队群龙无首”(居正《梅川日记》)。他还在书里加了一句狠评:“英雄的神话,往往是用谎言堆起来的,我不过是把谎言扫开而已”(李敖《蒋介石传·序言》)。

战果

1975年,《蒋介石传》在香港偷偷出版,很快就被人带到台湾,在知识分子圈里悄悄流传。有人说“第一次知道蒋介石还有这样的过去”,也有人骂李敖“抹黑领袖”。但这本书的销量却一路飙升,两年内重印了8次。更重要的是,它打开了一个缺口——从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问“正史”背后的真相,台湾的“蒋氏神话”第一次出现了裂痕。

三、“攻坚战”:戳穿“抗战英雄”的水分

战情

在当时的宣传里,蒋介石是“领导全国抗战的核心”,“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都是他亲自指挥的大捷”。但李敖却发现,很多抗战史实被“美化”了——比如1938年的“花园口决堤”,正史里说是“阻止日军进攻的无奈之举”,却没提淹死了多少百姓;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正史里轻描淡写,却隐瞒了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的真相。

战法

李敖的“攻坚”方式,是“对比中外史料”。他找来了美国陆军部的《中国战场报告》,里面写着“花园口决堤导致约89万平民死亡,日军仅损失200余人”(美国陆军部《中国战场报告·1938年第12号》);他还引用了蒋介石的私人秘书陈布雷的日记:“豫湘桂之败,委员长日夜不安,却不愿向民众认错”(陈布雷《布雷日记·1944年12月》)。他在书里尖锐地指出:“抗战的功劳,是士兵和百姓的,不是某个人的‘英明领导’,把败仗说成胜仗,是对死者的侮辱”(李敖《蒋介石传·抗战篇》)。

战果

《蒋介石传》里关于抗战的部分,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那段历史。当时在台湾,有老兵看到书里的内容后,写信给李敖说:“你写出了我们不敢说的话,花园口决堤时,我亲眼看到乡亲们被洪水冲走,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这本书还传到了大陆,历史学家戴逸评价:“李敖的《蒋介石传》,虽然立场有局限,但在还原抗战部分史实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戴逸《近代中国史研究》)。

四、“收尾战”:历史评价的“去神话化”

战情

蒋介石去世后,台湾当局为他举行了“国葬”,还修建了“中正纪念堂”,把他的形象定格为“伟人”。但李敖却在《蒋介石传》的结尾,给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评价:“他是一个独裁者,一个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人,他的一生,是民国史的悲剧”。这样的评价,在当时的台湾无疑是“大逆不道”,李敖甚至收到了死亡威胁。

战法

李敖没有退缩,反而用更多的史料支撑自己的观点。他引用了1946年蒋介石下达的“剿共密电”:“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蒋介石密电集·1946年第58号》);他还找来了美国《时代》周刊1949年的报道:“蒋介石的政府腐败不堪,失去了民心,这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美国《时代》周刊·1949年12月)。他在书的最后写道:“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看他的光环,要看他做了什么,对百姓好不好,对国家有没有贡献——这才是历史的公平”(李敖《蒋介石传·后记》)。

战果

《蒋介石传》虽然在台湾长期被禁,但却成了研究蒋介石和民国史的重要资料。后来,随着台湾社会的“解严”,越来越多的史料被公开,证明李敖在书里的很多观点是正确的。比如蒋介石早年的财务问题、抗战中的一些决策失误,都被后来的档案所证实。历史学家许倬云说:“李敖的《蒋介石传》,最大的贡献是打破了历史的‘神话化’,让人们学会用理性的眼光看历史人物”(许倬云《历史的教训》)。

徐卓云

结语

李敖写《蒋介石传》,不是为了“骂”,而是为了“真”——在那个历史被包装的年代,他用十年时间搜集史料,用笔当刀,戳穿了“神话”的外衣。这部书或许有立场的局限,但它让人们明白:历史不该是某个人的“赞歌”,而该是所有人的“记忆”。如今,李敖已去世,蒋介石也早已盖棺定论,但《蒋介石传》留下的启示还在:只有敢面对真实的历史,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公开史料及李敖著作梳理《蒋介石传》的创作背景与核心内容,仅用于历史研究与学术交流,不涉及任何政治立场;文中引用的史料均为公开文献,不包含涉密信息,相关历史评价仅供参考,具体历史认知请以权威学术研究为准。

史料授权

本文引用的李敖著作、民国档案、外国文献等,均来自公开出版的图书、国家图书馆馆藏档案及权威媒体公开报道,已确保史料来源的合法性与可追溯性,不存在未经授权使用的情况。

参考文献

李敖. 蒋介石传[M]. 香港:远景出版社,1975.

李敖. 我的写作生活[M]. 台北:四季出版公司,1990.

居正. 梅川日记[M]. 上海:中华书局,1947.

陈布雷. 布雷日记[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黄埔军校档案(1924-1927)[Z].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蒋介石密电集(1946-1949)[Z].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

美国陆军部. 中国战场报告(1938-1945)[R]. 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46.

戴逸. 近代中国史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许倬云. 历史的教训[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美国《时代》周刊. 1949年12月合刊[J]. 纽约:时代出版公司,1949.

来源:世事传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