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选良辰吉日,是跟风行为还是寻求心理寄托?可信度能有多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8 00:24 1

摘要:可民政局刚晒完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离婚登记197.6万对,同比又涨了一成二。

“五一”假期的票还没开抢,朋友圈先被结婚请帖刷屏。

有人一天赶三场,红包厚度按交情分级,像在玩真人版“连连看”。

扎堆的幕后,老黄历被翻到卷边,大师排号比医院挂号还难。

可民政局刚晒完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离婚登记197.6万对,同比又涨了一成二。

吉日没挡住分手,红包倒先把钱包掏空。

把锅全甩给“选错日子”显然偷懒。

真正压垮婚姻的,是日子背后那套“一键幸福”幻觉:只要时辰对、排场大、钻戒闪,就能自动解锁白头偕老。

于是有人花三万块请“金牌择日师”,却舍不得花三小时坐下来聊聊婚后谁洗碗、钱怎么管、父母来不来同住。

仪式越豪华,生活越毛坯,落差一来,黄历再厚也垫不住。

市场监管最近开始盯“算命择日”广告,某婚庆平台顺势推出“科学排期”——看天气、看场地、看双方年假,唯独不看“天狗煞”。

数据挺诚实:90后新人里,72%把恋爱纪念日、第一次旅行日当成主婚日,传统黄道吉日只排到第三顺位。

年轻人不是不信老祖宗,而是更信“我自己记得住”的日子。

毕竟,谁也不想以后吵架时,把锅甩给“都怪那天冲太岁”。

可就算选了相识纪念日,该离还是离。

真正给婚姻上保险的,是日常三件事:一是把“离婚”俩字从威胁句里抠掉,二是把“你妈我妈”说成“咱爸妈”,三是吵到摔门时记得把垃圾顺手带下去。

心理咨询机构发现,来求助的夫妻里,八成在婚前没聊过“如果一方想回老家另一方怎么办”这类破问题。

大家都忙着挑日子,忘了挑价值观。

有人把婚姻想成一场直播,必须全程高光;其实更像超长连续剧,得允许穿帮、允许注水、允许配角加戏。

把日子过成良辰,不靠选日,靠剪辑——把吵架的片段剪成下集预告,把洗碗的背影剪成彩蛋,再把深夜便利店买卫生巾的片段留成导演评论音轨:看,这就是普通人能拿到的最高奖项。

所以下次收到请帖,别再暗骂“怎么又扎堆”。

真心祝福就行——他们需要的不是更贵的吉时,而是往后一年、两年、七年,都能在加班回家路上顺手带回对方爱吃的卤味。

日子是不是黄道吉日不重要,重要的是把那一天过成值得纪念的日期。

来源:幸福星球lpZ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