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蔚县张家庄有户张姓人家,男人叫张大山,媳妇李氏。两口子成亲十年没孩子,村里人背地里都说李氏是"不下蛋的鸡"。
8岁被赶出家门,20岁衣锦还乡,养子推开门看见的画面,让继母当场跪下
蔚县张家庄有户张姓人家,男人叫张大山,媳妇李氏。两口子成亲十年没孩子,村里人背地里都说李氏是"不下蛋的鸡"。
那年开春,张大山赶集回来,在村口破庙捡了个男娃。孩子白白净净,李氏一见就红了眼:"这是送给咱们的!"夫妻俩给孩子取名养儿。
养儿三岁那年,李氏居然怀上了,十月后生下个儿子,取名亲生。
头几年倒也相安无事。可等亲生到了五六岁,李氏的心就偏了。有肉先给亲生吃,做新衣也是亲生的布料好。养儿从不吭声,该干啥干啥。
张大山有回看不过眼,说了李氏两句。李氏当场就哭开了:"合着我辛辛苦苦给你生了儿子,还不如那捡来的?行,我明儿就带着亲生回娘家,你跟那小崽子过吧!"
张大山不吭声了。
从那以后,李氏更加肆无忌惮。她天天在张大山耳边絮叨:"养儿再怎么好,也是外姓人。等他长大了,知道不是亲生的,指不定怎么记恨咱们呢。这家业,凭啥要分他一份?"
张大山听多了,心里也活泛了。
腊月二十九那天,李氏把养儿打扮得整整齐齐,难得和气地说:"养儿啊,跟你爹去镇上买点年货。"养儿高高兴兴跟着出了门。
走到荒山坡,张大山停下了。他看着养儿,嘴唇哆嗦了半天,才说:"养儿啊,爹对不住你。你走吧,往哪儿走都行,就是别回来了。"
养儿愣了一会儿,眼泪掉下来。他给张大山磕了三个头,转身走了。
养儿走了一天一夜,饿得两眼发黑。路过一个村子,他看见一户大宅子门口贴着招工的告示。他进去说想干活,管事的见他年纪小,不想要。养儿说:"我啥活都能干,您给口饭吃就行,工钱少点没关系。"
管事的见他实诚,就留下了。
这户人家姓李,主人叫李掌柜,开着三家绸缎铺子。养儿在李家从最底下的小工做起,扫地、挑水、看铺子,样样不含糊。李掌柜见他踏实,慢慢让他学账房、进货、谈生意。
一晃十二年过去了,养儿长成了精干的小伙子。李掌柜膝下无子,早把他当半个儿子看。
这年冬天,养儿突然想回去看看。不为别的,就是想知道张大山和李氏过得怎么样。李掌柜给了他一百两银子:"拿着,别亏待了自己。"
养儿回到张家庄,天已经黑了。远远看见张家院子,门虚掩着,里面传来争吵声。
"娘,您就再给我二十两!我这次肯定能赢回来!"
"你还要多少?家里的地都让你输光了,房契也押出去了!"
养儿推门进去。
屋里,张大山躺在床上,瘦得脱了形。李氏头发全白了,正跟一个青年争执。那青年一看就是张亲生。
李氏看见养儿,碗掉在了地上,半天没说出话来。
张大山眼泪顺着眼角流下来,嘴里含糊不清地说着什么。
养儿跪下,给两位老人磕了三个头。
李氏哭得浑身发抖:"养儿,你还活着……"
张亲生在旁边冷笑:"哟,这不是那个被扔掉的吗?回来干啥?看我们笑话?"
养儿没理他,问李氏:"欠了多少钱?"
李氏说不出话,只是哭。
养儿去了债主家,把账都还清了。回来时,天快亮了。
进门看见李氏还坐在那儿,张亲生歪在椅子上打鼾。养儿说:"娘,我在外头攒了些钱,以后家里的用度我来出。您和爹安心养病就是了。"
李氏哭着说:"养儿啊,当年我们那么对你……"
养儿打断她:"别说了。您和爹养了我那么多年,这恩情我记着。"
张亲生醒了,听见这话,呸了一声:"装什么大尾巴狼?你就是回来显摆的吧?"
养儿看着他:"你要是想住在这儿,就得干活,不许赌钱。不愿意,现在就走。"
张亲生跳起来:"凭什么你说了算?这是我家!"
养儿说:"房契我赎回来了,现在是我的。你要不要住?"
张亲生说不出话来。
李氏扑通跪下了:"养儿,是娘对不住你。你弟弟是娘惯坏了,你别跟他一般见识。"
养儿扶起李氏:"娘,您别这样。"
从那天起,养儿住在了张家。他白天照顾张大山,晚上还要守夜。张亲生起初不服气,时不时跟他顶嘴,还偷偷跑出去赌。养儿抓住他几次,每次都是一顿暴揍,打得张亲生嗷嗷叫。
三个月后的一天夜里,张亲生又想溜出去。养儿在院子里等着他。
"还想去?"
张亲生嘴硬:"关你什么事?"
养儿说:"你走可以,但你得想好了,爹娘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担得起吗?"
张亲生愣住了。
养儿继续说:"我不是你哥,你也不欠我的。但爹娘养了你这么大,你欠他们的。你要是再这么混下去,他们就是被你活活气死的。"
张亲生第一次沉默了。
过了很久,他低声说:"我不是故意要这样……我就是想赢钱,想让爹娘过好日子……"
养儿说:"那你就好好干活,别整那些没用的。"
从那以后,张亲生真的老实了。他跟着养儿学做生意,虽然笨手笨脚,但也算踏实。
半年后,张大山能说话了。他把养儿叫到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养儿啊,爹这辈子做了不少错事,最对不住的就是你。"
养儿说:"爹,别说了。"
张大山说:"不,爹得说。当年要不是爹把你赶走,你也不会吃那么多苦。爹知道,你心里肯定恨爹。"
养儿摇摇头:"爹,我不恨您。您养了我那么多年,教我做人,这恩情比什么都大。"
张大山哭了。
李氏在旁边也哭:"养儿啊,娘当年真是鬼迷心窍。现在才明白,孩子好不好,不在于亲生不亲生……"
又过了两年,张大山去世了。临终前,他把张亲生叫到床前:"亲生啊,爹走了以后,你得听你哥的话。别看他不是亲生的,但他比亲的还亲。"
张亲生跪在床前,哭得撕心裂肺。
办完丧事那天,张亲生跪在养儿面前,磕了三个响头:"哥,这些年我对不住您。以后我就听您的。"
养儿扶起他:"起来吧,都是一家人。"
村里人都说张家的养儿有福气,拾来的孩子都能这么孝顺。也有人说张大山和李氏造孽,亲生的不如养的。
养儿听见这些话,只是笑笑,不说话。
他心里明白,人这一辈子,血缘是血缘,恩情是恩情。恩情这东西,谁给的,就还给谁。至于那些是是非非,他不想多说。
后来,李氏也走了。临终前拉着养儿的手说:"养儿啊,娘这辈子最对不住你,也最感激你……"
养儿说:"娘,别说这些了。"
李氏闭上了眼睛。
又过了很多年,张亲生的孩子长大了。有一天,孩子问他:"爹,人家都说大伯不是亲的,那您为什么叫他哥?"
张亲生想了想,说:"因为你大伯做的事,比亲哥哥还要亲。"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张亲生看着远处,喃喃自语:"是啊,比亲的还亲……"
来源:老陈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