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天门这玩意儿又不是修桥铺路,花十几个亿复建,到底值不值啊”,2021年洛阳那个《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招标公告一挂出来,网上的评论区直接就吵翻天了,质疑的声音里头,不少市里的退休老干部也跟着摇头,说这城墙是假的。
“应天门这玩意儿又不是修桥铺路,花十几个亿复建,到底值不值啊”,2021年洛阳那个《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招标公告一挂出来,网上的评论区直接就吵翻天了,质疑的声音里头,不少市里的退休老干部也跟着摇头,说这城墙是假的。
阙楼是钢筋水泥的,底下包着个遗址,这能叫文物保护吗,可谁能想到三年过去,晚上七点半那个3D投影秀一开,抖音上你实时定位“应天门”刷出来的短视频,能直接挤进全国热榜前五,争议跟流量就这么一起来了,硬是把这座隋唐洛阳城的宫城正门一次又一次地顶上热搜,明知道这事儿难办,洛阳非要建,到底图个啥。
图的第一层,其实就是想把城市那条消失的天际线给找回来,1981年考古队把西边那个阙楼的土堆挖出来的时候,周围全是些汽配仓库和卖驴肉火烧的小摊子,那个阙台就剩下6米高,看着跟被人啃了一口的月饼似的,夹在一堆钢管脚手架里头,要多凄凉有多凄凉,老洛阳人路过也就只能凭着记忆指给自家小孩看,“这地方以前叫五凤楼,李白还写诗夸过呢”。
可记忆这东西不能当饭吃啊,城市总得发展,发展的本钱在哪呢,龙门石窟太远,白马寺又太安静,关林呢又有点太严肃,就是缺一个能把“盛世隋唐”这四个大字,像锤子一样砸进游客心里的视觉冲击。
应天门的位置正好就在那条轴线上,往北看是明堂天堂,往南看是天街天津桥,它就是隋唐洛阳城真正的“封面”,复建它,就等于给这个城市补上一张丢了好些年的身份证,“十三朝古都”总不能只剩下公交站牌上那几个白纸黑字。
图的第二层,是“遗址自己不会说话,得想办法让它自己开口”,省文物局一开始批的方案,就是“覆土保护”,说白了就是在上面盖上土种点草,再立个碑,游客过来五分钟就逛完了,后来开评审会,一个清华来的设计师把PPT翻到下一页,那场面就不一样了,激光投影直接把武则天登基的仪仗队打在钢网结构的阙楼上。
那些脚印就顺着历史的轴线在夯土上一步步亮起来,最后定格成“改唐为周”四个大字,当时评委里年纪最大的一个考古学家,眼眶当场就红了,他说“原来我们挖了半辈子,能让它这样活过来”,就这么着,预算从3个亿一下飙到13个亿,钢架子直接抬高了31米,底下的遗址原封不动地藏着,游客踩的是悬空的玻璃,看的是全息影像。
老的城墙跟新的媒体技术,就这么隔着一千四百年轻轻握了个手,2019年国庆节试灯,第一束光打在阙楼的屋脊上,洛河对岸的小区楼盘上同时亮起了“我爱中国”几个字,就是那一刻,这个城市好像自己会讲故事了。
图的第三层,是要把人流量变成留下来的“留量”,文旅局以前算过一笔账,2018年洛阳黄金周,游客平均就待1.7天,比西安那边少了一整天,缺的就是晚上能玩能逛的地方,应天门那个投影秀一搞起来,周边三公里以内的酒店入住率,当年就提了42%,开民宿的老板把房价从180块提到350块,照样一间房都抢不到。
更厉害的是租汉服的,原来就龙门石窟门口有几家零零散散的店,现在应天门北边那条“天街”上,短短一年就冒出来127家,一套贵妃的衣服租一次200块,旺季的时候下午三点钟就全租光了。
灯光秀一结束,游客就顺着那条御道往南走,一路走到九洲池、丽景门,人流就像自来水一样,把钱都留在了老城区,市财政局2023年的报告里写着,应天门这一个片区就带动了47个亿的综合收入,差不多是那年全市文旅总收入的八分之一,这笔投资的回报,账算得明明白白。
图的第四层,是给本地人一个愿意回来的理由,项目刚开工的时候,考古队先把工地围起来了,就留了条缝让市民能往里瞅瞅,每天傍晚,那个围挡外面就停满了电动车,卖糖葫芦的大爷把他的三轮车就扎在最前排。
有个穿拖鞋的阿姨跟记者念叨,“我在这儿出生,在这儿结婚,现在要搬到伊滨区住高楼,心里空落落的”,一年以后她又搬回来了,回迁房就在应天门东边,推开窗户就能看见阙楼的那个角,晚上七点音乐一响,阿姨就在楼下跟着旋律跳广场舞。
跳完了顺便带小孙子去遗址博物馆里吹吹空调,她说“这不是什么假古董,这是我们家老院子新盖的屋檐”,城市更新最怕的就是人走了茶也凉了,应天天用十三个亿买回来的不是砖头木头,是那种“我家还住在城中心”的底气。
图的最底层,是想把那根断掉的历史轴线重新给焊上,隋大业元年,隋炀帝就在新盖好的则天门上接受万国朝贡,武德四年,李世民下令烧城,大火烧了三天三夜,690年九月九,武则天又在同一个地方把国号改成了周。
到了北宋末年,金人再一把火,阙楼就成了焦土,从那以后一千多年,洛阳就退出了都城的行列,史书里就剩下“故城”两个字,1960年,焦枝铁路直接从遗址上穿过去,火车的鸣笛声盖住了夯土底下的呼吸,1980年考古队的第一铲子下去,碰到的不是青砖,是1958年埋的自来水管。
整个城市的记忆就跟被按了清零键一样,所以说复建它不是简单地造个“假古董”,而是在时间的断层里打进去一个铆钉,让隋唐跟21世纪能在同一个坐标轴上对话,2023年中欧峰会,外国代表晚上来逛应天门,他们看的是投影,问的却是隋唐大运河跟“一带一路”是怎么重合的,历史在这一刻,成了一种能翻译给全世界听的公共语言。
还是有人追着问,真的东西就剩下地底下那堆土了,在上面盖个钢架子的阙楼,这不算造假吗,考古报告里写得清清楚楚,所有的承重结构都离遗址本体1.2米以上,是可逆的装配式建筑,五十年后要是有更好的技术,可以整个拆掉,遗址一点都不会伤到。
换句话说,这不是复建,它就是一个“保护罩”加上一个“翻译器”,把考古学家在密室里写的报告,翻译成了普通人能摸得着的夜景,就像卢浮宫那个玻璃金字塔,贝聿铭当年也被骂是在“老人的脸上戴墨镜”,现在不也成了巴黎最能吸金的入口吗,应天门走的路,也是同一条先被大家质疑,然后又被大家记住的路。
最新的消息是,洛阳已经把“应天门—明堂—九洲池”这一整块打包申报5A景区了,一旦申下来,河南就有了第15张国家顶级的门票,而且就围着这扇“盛世之门”,什么剧本游、沉浸式演出、AI互动一个接一个地落地。
2024年正月十五,三万盏花灯从应天门一直挂到定鼎门,天上的无人机拼出“神都洛阳”四个篆字,短视频的播放量直接冲破了20亿,评论区里点赞最高的一句话是,“原来历史可以这么亮”。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洛阳这一把,赌对了,它用十三个亿告诉所有还在犹豫的城市,记忆自己是不会发光的,除非你给它一束聚光灯,遗址也不会自己说话,除非你帮它配好麦克风。
当那阙楼的屋脊再一次刺破夜空,隋唐的风重新吹过洛水的时候,人们才发现,所谓的文化自信,有时候就是敢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再立起一座门,然后大声地对全世界说,欢迎来到我的故事里,做下一帧的主角。
参考文献:
1. 洛阳市文物局《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结项报告》2022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洛阳应天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20年第4期
3. 洛阳市统计局《洛阳市2023年文化旅游产业经济运行分析》2024年3月
来源:白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