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天津市教育系统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宣传工作方案》要求,本报推出“教育强国看天津——我市教育系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巡礼”主题宣传专栏,并通过市教育两委、天津教育报新媒体矩阵同步传播,巡
教育强国看天津
——我市教育系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巡礼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天津市教育系统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宣传工作方案》要求,本报推出“教育强国看天津——我市教育系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巡礼”主题宣传专栏,并通过市教育两委、天津教育报新媒体矩阵同步传播,巡礼式展示党的十八大特别是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以来我市教育系统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建设、服务保障等领域取得的成果与亮点,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师生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凝聚教育强市建设合力。
TIANJIN
本期巡礼
天津仁爱学院
2018年以来,天津仁爱学院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与国家民办教育发展、天津发展使命深度融合,深入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和数字化教育教学转型,不断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实现了学校与地方发展、国家需要的同频共振,展现了新时代天津民办高校的作为和贡献。
2023年6月21日,天津仁爱学院与天津大学签订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协议。
2021年4月26日,天津首个华为云学院鲲鹏中心落地天津仁爱学院。
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主战场
天津仁爱学院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层面,扎实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学校聚焦国家和天津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与天津市12条重点产业链开展产学研对接,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主战场,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动,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互动,推动教育链与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有序衔接,依托政策与平台支撑,构建“政校企育人共同体”。
2018年以来,学校当选“全国精细化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中国人工智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机器人与工业数字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天津市高校众创空间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成立天津仁爱学院华为云学院产教融合发展企业联盟,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智能技术研究中心;获批天津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入选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单位。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工程等专业开展联合培养。2021年以来,共联合培养学生1860余人,充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学校组建由骨干教师、行企工程技术人员和学生组成的技术攻关与服务团队,与友发集团、捷强动力等257家天津中小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400余项,到账经费2.06亿元;与企业共同获评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教师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兼职技术副总30人次,学生参与500余人次,解决技术难题200余项。在此基础上,与捷强动力等63家单位共建产学研基地,与建科机械等75家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参与实习实践8000余人次;立项教育部产教协同育人项目227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32项。
学科专业布局建设紧跟产业实际
学校制定并实施《天津仁爱学院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天津仁爱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依托深度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在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建设、平台建设赋能、课程体系优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等方面,强化行企的深度参与和技术创新资源的嵌入。深化专业和产业对接,围绕产业链打造“高端装备设计制造”“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新能源技术”3个优势专业群。同时,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增设智能制造工程、智能交互设计、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数字媒体艺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休闲体育等14个新专业,形成以工为主,经、管、文、法、艺术等多学科相互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要求相结合。印发《天津仁爱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各学科专业开展广泛调研,组建由行企专家、高校专家、校内教学骨干、毕业生和在校生代表组成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秉持“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理念,坚持每年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迭代。学校在2024年印发并落实《天津仁爱学院新工科建设方案》,按照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求,对全校21个在招生的工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系统性升级。同时,对标新文科专业建设要求,对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等15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迭代完善。
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成果显著
基于人才供给侧改革理念,学校提出政治思想、人文价值、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四维度协调发展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以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毕业及授予学位条件为依据,建立课程地图、课程契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度矩阵。课程设置有:通识教育课程(必修、选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课外实践(第二课堂)等6大模块。
学校积极推动“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培育建设,以基层教学组织为责任主体,以“挖掘、研讨、应用、反馈、优化”为手段,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集成与工程应用为主线,构建专业知识图谱,强调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性衔接,实现理论学习、课程设计、工程实训、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的贯通和有效融合。将行企岗位能力标准、科研课题成果、科创竞赛成果、校友思源示范成果融入课程体系的优化完善中,全方位培养学生工程问题解构与响应、技术集成与应用、多学科融合与创新、工程实践与操作等方面能力。
学校教师科研服务能力与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目前专任教师中,拥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比为89.6%,拥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为31.9%。拥有“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天津市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学楷模7人,天津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9人,天津市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4人。拥有天津市教学团队1个、课程思政教学团队4个、教学创新团队2个、一流专业教学团队3个、劳动教育课程团队2个。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成果突出,形成了“聚焦服务中小企业+深耕重点产业+赋能师生成长成才”为特色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生态。
预告:
接下来将继续展示“教育强国看天津——我市教育系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巡礼”之天津仁爱学院②“数见成就”“校长说”,敬请关注!
来源:天津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