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欣赏】文/任天义:寒露:露凝秋杪,一笺写尽深秋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7 22:27 1

摘要:当晨露不再是白露时的微凉,转而凝着几分砭骨的清寒;当雁阵掠过天际,只留最后一抹剪影向南方;当篱边菊花迎着霜风,绽出金黄的笑靥——二十四节气里的寒露,便携着深秋最浓的韵致,悄然叩响了季节的门扉。它是秋的“压轴”,藏着古人观天察地的智慧,载着田间稼穑的期盼,也浸着

【散文欣赏】文/任天义:寒露:露凝秋杪,一笺写尽深秋意

当晨露不再是白露时的微凉,转而凝着几分砭骨的清寒;当雁阵掠过天际,只留最后一抹剪影向南方;当篱边菊花迎着霜风,绽出金黄的笑靥——二十四节气里的寒露,便携着深秋最浓的韵致,悄然叩响了季节的门扉。它是秋的“压轴”,藏着古人观天察地的智慧,载着田间稼穑的期盼,也浸着诗词里的清愁与暖意,待我们细细品读。

一、寒露溯源:从星象到人文的节气絮语

寒露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七个节点,其源脉可追溯至先秦“观象授时”的古老传统。古人夜观北斗,见“斗指戊”便知寒露将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更精准注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地面的露水已褪去白露的温润,裹着将凝未凝的霜意,宣告深秋的真正登场。

这节气里还藏着一段与“鸿雁”相关的人文情结。寒露一候“鸿雁来宾”,古人见最后一批鸿雁列阵南飞,便借这秋日信使寄托思念,汉代《古诗十九首》中“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的诗句,恰将物候与情愫缠结,让寒露从冰冷的天文标记,变成了暖着岁月温度的符号。

二、秋深物换:寒露时节的天地画卷

寒露一至,天地间的秋景便分了南北两般模样,各有千秋。南方仍守着秋的温婉:桂香渐疏,枫叶初染胭脂色,昼夜温差悄然拉大至十摄氏度以上——正午的阳光还带着余温,晨晚却需添件薄袄,空气里的“秋燥”也愈发明显,总让人不自觉地想润一润唇齿;而北方的东北、西北,早已触到冬的裙裾,部分地区初雪轻扬,田埂上凝着一层薄薄的白霜,“千里霜铺”的素净,与南方“层林尽染”的浓烈,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日对照图。

古人更以“三候”为笔,细绘寒露的细微变化:除了“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天寒后雀鸟隐匿,古人便浪漫地想象它们化作了海边的蛤蜊,贝壳上的纹理恰似雀羽的纹路;三候“菊始黄华”,此时篱边、庭前的菊花尽数绽放,金黄的花瓣顶着霜珠,成了深秋里最倔强的亮色。

三、农时不违:寒露里的稼穑心灯

寒露是农人的“心头弦”,最牵动人心的便是“寒露风”。此时晚稻正处在抽穗扬花的关键期,若遇持续低温、大风来袭,花粉便会受冻失活,空瘪的稻粒多了,一年的收成便会打折扣。古人虽无现代气象预警,却凭着代代相传的经验,总结出“寒露风前播,寒露风后收”的农谚,提前调整播种时序;还会用灌水增温、熏烟防霜的法子,为晚稻撑起“保护伞”,护着一季的辛劳。

除了晚稻,北方此时忙着播冬麦,要趁土壤未冻透,让种子扎稳根;南方则忙着挖红薯、晒玉米,果农也会给果树涂白,剪去冗枝——田埂上的身影、农具的声响,都是对“不违农时”的坚守,藏着最朴素的生存智慧。

四、文韵流芳:寒露在儒道与诗文中的回响

寒露的意蕴,早已深深融进了儒道文化与古典诗词的血脉里。儒家讲“天人合一”,寒露养生恰与“秋冬养阴”的理念相合,《黄帝内经》中“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告诫,与民间“寒露吃芝麻”“饮菊花茶”的习俗遥相呼应,处处透着“顺时而食”的生活哲学;道家讲“道法自然”,寒露时节“收敛身心,少耗津液”的建议,正是对“顺应天道”的践行,如庄子所言“安之若命,顺应天道”,在节气更迭中寻得身心的平衡。

在唐诗宋词的篇章里,寒露更是常客,留下了无数传世佳句。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将寒露红叶的绚烂写得入木三分,成了千古赏枫的绝唱;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虽未直言寒露,却道尽了深秋的清寂,与寒露的“凉”意暗合;南宋陆游的“菊花开尽秋光老,枫叶红时夜露寒”,则直接点出寒露的“寒”与“菊”,将节气景致与暮年怅惘揉在一起,读来满是秋的况味。

五、暮年安康:寒露后老年人的锻炼指南

寒露后寒气日重,老年人锻炼需格外讲究“避寒护阳”,这几点尤其要记牢:首先,切不可赶在清晨六点前出门锻炼,此时地面寒气最重,易侵入关节,且心血管负担大,待太阳升起、气温回暖后(比如八至九点)再出门,更显稳妥;其次,运动强度要拿捏好,以“微出汗”为度,别选长跑、剧烈球类等耗力项目,太极、慢走、八段锦这类和缓的运动更合适,避免过度耗伤津液;再者,保暖细节不能漏,锻炼前穿件防风外套,运动时别穿紧身衣(免得束缚血液循环),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换上干燥衣物,别让寒气钻了空子;最后,补水要喝温白开水,秋燥易渴,锻炼时可少量多次饮下,别碰冰水,免得刺激肠胃。

寒露不是秋的终点,而是深秋最厚重的注脚——它藏着古人观星测候的智慧,载着田间稼穑的期盼,也映着诗词里的秋意、生活中的安康。当晨露在枫叶上凝成霜珠,当菊花在晚风里吐着暗香,我们读懂的不只是季节的更迭,更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从容。待寒露过后,冬的脚步便近了,但这深秋的韵致,早已在心底留下了温暖的印记。

乙巳年仲秋 作于乾县顺太街

作者简介

任天义:笔名,碧溪。1956年生,陕西乾县人,大学文化,中华全国新闻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陕西日报特约记者、评报员,咸阳日报.周末刋责任编辑等。2005年9月在盛世中华第六届征文获金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国家领导接见合影留念。2024年6月在全国古树公园征文中获散文三等奖,同年10月在北京第九届“风雅古韵怀”大赛中获大奖。创作获国家北京有关部门和省市奖50多次。

来源:8854690142176碧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