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半世纪以来,林则徐的后人如同榕树气根般向历史深处蔓延——从晚清官场到隐蔽战线,从外交舞台到禁毒讲台,这个家族用七代人的足迹诠释了何谓“忠孝传家远”。
福州三坊七巷的林文忠公祠内,古榕垂荫下的青石板上刻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警句。
一个半世纪以来,林则徐的后人如同榕树气根般向历史深处蔓延——从晚清官场到隐蔽战线,从外交舞台到禁毒讲台,这个家族用七代人的足迹诠释了何谓“忠孝传家远”。
那天林家老宅,三个儿子三个女儿就那么围着,林汝舟瞅着父亲的遗像,他的科举路不怎么顺,在翰林院的日子过得也平淡,父亲被贬官的事儿好像还在昨天,他这个侍讲的官职,算是保住了家族的文脉,林聪彝小时候就跟着爹去了新疆,那儿的风沙刮得人睁不开眼。
《西行日记》里记的都是边疆的事,左宗棠后来还拉着他去治水,浙江那雨下起来,水声吵得人脑仁疼,他最后也是累倒在任上的,林拱枢那脾气是出了名的硬,当监察御史什么都不怕,人送外号林青天,这名声家里老人都知道,他的后人里头,有几个早早就投身了革命,那颗种子算是埋下了,女儿林普晴更不一般,直接在城墙下写血书,沈葆桢守上饶城的时候,太平军都打到门口了,她提着刀剑就在城头督战,那股劲儿,真是把家族的门风给传下来了。
到了第五代,林曾同改名叫“李良”去了敌后,北平天津的地下工作,特务满天飞,他硬是破了不少案子,一九六五年领了个任务,这任务是什么谁也不知道,人就这么没了,墓碑上只留下一首诗,他弟弟林墨卿,后来叫凌青,在延安的窑洞里待过,那儿的风黑得跟墨汁似的,一句“纸老虎”让他翻成“Paper Tiger”,全世界都这么叫了,后来他又亲手把《中英联合声明》交到联合国,会场那灯光一打,历史好像就这么连上了,从虎门销烟到香港回归,兄弟俩一个在暗处一个在明处,干着不一样的事,守着同一个家。
现在呢,第六代的林鸿汉都退休了,可他没闲着,全国各地的学校跑,一场接一场地开禁毒讲座,把老祖宗的故事当成精神盾牌讲给孩子们听,他侄女林晓雯在中学当老师,干脆把“林则徐精神”编进了课程里,学生们翻开课本就能看到林家的故事,第七代的林洁更潮,她用VR技术还原虎门销烟,教室里一下子就变成了数字海滩,宣纸上的字跟学生们的眼神一对上,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就出来了,上课铃一响,这份精神还在往下传。
一个家族能一直兴旺,其实都是些小事堆起来的,林则徐晚年写了家训,那个“十无益”就挂在墙上,说的是修身比功名重要,他妻子郑淑卿,在丈夫被贬的时候,天天督促孩子们在书房里读书,读书明理才是这个家的底子,不管外头风雨多大,后人总能在变和不变里头找到自己的路,林步随本来是翰林,后来转头去搞实业,林子东本来是战地记者,后来又去做了出版,他们背后撑着的就是家学和时代,连名字都有说法,“凌青”是凌云青天,“鸿汉”是鸿鹄之志,每个名字里都藏着家里的期望。
虎门海滩上冒烟是1839年,禁毒讲堂里响起掌声是2024年,这血脉传到林家这儿,已经不单单是血脉了,它成了一种活着的民族精神,凌青在联合国会场上抚摸着回归文件,林鸿汉在小学课堂上展示先祖的奏折,他们连接起来的,早就不只是一个家的记忆,而是咱们这个国家从低谷到崛起的整个故事,所谓的贵族不是看门第多高,是看肩膀上扛了多少责任,福州纪念馆里那棵大榕树,气根一根根扎进土里,把老树撑得更稳,每一根新枝都拼命往上长,地下的根就给它力量,让它带着光往上走。
来源:明清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