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央视高频聚焦合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7 12:22 1

摘要:十月一日,一台重达6700吨的大国重器开始在合肥开建,这不是普通机器,这是被寄望能在2030年点亮第一盏核聚变之光的装置。有人说,等它成功,人类将不再怕能源枯竭。这事放在以前,老百姓也许觉得离自己很远,但这次它出现在国庆新闻里,突然就近了。

国庆假期到了,很多地方在抢游客,可合肥却悄悄在央视刷了屏。不是单靠花灯和表演,而是连“核聚变发电”都搬上了新闻联播!

十月一日,一台重达6700吨的大国重器开始在合肥开建,这不是普通机器,这是被寄望能在2030年点亮第一盏核聚变之光的装置。有人说,等它成功,人类将不再怕能源枯竭。这事放在以前,老百姓也许觉得离自己很远,但这次它出现在国庆新闻里,突然就近了。

合肥是真的在用科技改变未来吗?还是只是在假期舞台上做“秀”?

镜头一转,是巢湖的碧波和岸线。央视用“生态画卷”来形容,让全国观众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城市景象。水面干净得能映出蓝天,岸边绿树直伸湖面,像是直接告诉你:这是城市与自然相处的一种样子。

同样上了镜头的,还有热闹的三河古镇。千年水乡在夜色下被灯光和人群填满,“民俗+非遗+剧本式夜游”,这样的组合让游客停不下来。你能听到有人边走边说——现在的古镇,不只是白天看桥看水,晚上也能玩出花样。

渡江战役纪念馆也被挤满了人。不是因为有优惠票,而是红色记忆本身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那里,你能看到家长牵着孩子认真讲解,也能看到老人目光停留在那些照片上很久。

科技、生态、文化、历史,这几样摆在一起,合肥到底想变成什么样?

这个假期,合肥还办了2025国际新能源汽车大会。会场不仅是展示车,还发放了总额5000万元的消费券,直接刺激购车。有人现场扫二维码领券,有人抱着孩子坐在真车里看内饰细节。不少人说,这会场比商场还有吸引力。

而为了应对客流,合肥南站开启了通宵模式,售票窗口延长服务。铁路系统预估十二天要发送旅客231万人次,每天将近20万人。在高峰图之外,还增开了68。5对临客。有网友直接说——这才是真正的“节日保障”,不是挂个横幅。

一些当地人觉得开心,因为自己的城市被全国看见;也有人质疑——央视连着报道,是巧合还是宣传?

从核聚变到古镇夜游,从新能源汽车到红色景点……这座城市到底是为旅游拍片,还是确实在走自己的路?

在巢湖岸线看到绿色,在三河古镇挤在人群里,看渡江战役纪念馆里的老照片,对有些人来说这是假期的新鲜事。而对在南站通宵加班的工作人员,这就是日常工作,只不过被聚光灯照了一下。

有市民说,现在合肥的气质变化快,以前别人想到安徽更多是黄山和古镇,现在可能会想到“科技”“新能源汽车大会”,甚至“核聚变”。

也有声音认为,科技突破再大,也需要时间见效;生态环境再好,也要长期维持;文化演出的热闹能不能转化成常态化吸引,这才是考验。

假期的热度过去之后,还能留住多少?

这一轮假期报道,把合肥呈现成一个科技很硬、生态很美、文化很活、服务到位的综合体,不少外地网友在评论里说以后要来看看。但也有人留言——每个城市都有被包装的时候,关键是你自己生活在里面时的感受怎么样。

多面呈现确实让这座城市显得独特,它既能让你站在实验室前说“未来能源就要来了”,也能把你带进红色纪念馆回顾那段历史,还能把你困在古镇夜市里吃到忘了时间。

假期的城市,有时候像舞台,有时候像生活现场。合肥这次是把两者融合了。

不管你是在车展领了券还是在渡江战役纪念馆掉了泪,也不管你是不是觉得核聚变离自己太远,这个假期央视镜头里的合肥,至少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它。

那么问题来了——你希望自己的城市被全国看见的样子,是这样的吗?还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画面?

来源:菱歌泛夜6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