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篇宣称“大量喝水能改善高血压”的文章在养生类公众号疯传,引用所谓“医生发现”称患者会出现“4个神奇变化”。
“每天八杯水,血压稳如山?”
最近,一篇宣称“大量喝水能改善高血压”的文章在养生类公众号疯传,引用所谓“医生发现”称患者会出现“4个神奇变化”。
但10月7日,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张铭公开驳斥:“盲目多喝水可能加重心脏负担,高血压患者饮水需个体化。”
这一争议直接将“喝水降压”推上风口浪尖——当健康建议变成流量密码,普通人该如何分辨科学和伪科学。
溯源发现,原始文章来自某地方“学做菜家常菜食谱”公众号,未标注具体医生或研究机构。而三甲医院临床数据显示:
支持方:少量研究认为适度饮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如《美国高血压杂志》2018年一项针对500人的观察);
反对方:2023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提醒,心衰或肾功能不全患者过量饮水可能引发肺水肿(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约23%高血压患者合并肾功能损伤)。
医生群体对此态度分裂:基层医院常泛化“多喝水”建议,而三甲专家更强调精准控制。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于康直言:“把喝水当降压药宣传,和‘吃绿豆治百病’没区别。”
该公众号文章尾部附有“降压茶”购买链接,售价198元/盒。类似套路由来已久:
步骤一:用“医生发现”“最新研究”等模糊信源制造权威假象;
步骤二:夸大个别案例(如“某患者喝水后血压下降”),忽略样本量和副作用;
步骤三:嫁接商业产品,完成流量变现。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1-9月,养生类谣言中“食疗替代药物治疗”占比达34%,其中高血压相关话题最易传播。
高血压患者李女士的经历很典型:看到文章后每天强迫喝3升水,结果半夜多次起夜导致睡眠不足,血压反而飙升。
“医生说我是交感神经兴奋型高血压,最忌睡前大量饮水。”
这种“一刀切”建议的泛滥,反映的是健康科普的“懒政”——把复杂病理机制简化为几句口号,既迎合公众焦虑,又规避专业责任。
当养生号开始“跨界”指导治病,真正的医生反而成了“辟谣游击队”。
来源:罗柏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