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我们能够知道,我们的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当时有一颗奇点发生了爆炸,奇点是一个质量无限大、能量无限大、热量无限大、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点,这个点爆炸以后,我们的宇宙快速的向四周膨胀,经过138亿年的时间,宇宙才膨胀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我们能够知道,我们的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当时有一颗奇点发生了爆炸,奇点是一个质量无限大、能量无限大、热量无限大、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点,这个点爆炸以后,我们的宇宙快速的向四周膨胀,经过138亿年的时间,宇宙才膨胀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宇宙中的天体都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后形成的,我们的太阳系诞生于50亿年前,太阳系的前身是一片横跨数光年的分子云,主要由氢、氦和少量重元素构成,这些重元素来自更早一代恒星死亡后的超新星爆发,相当于宇宙用前代恒星的残骸,为太阳系的诞生埋下了物质的基础。当时附近的超新星爆发的冲击波,或者是星系碰撞产生的引力涟漪,打破了分子云内部的引力平衡。
原本分散、稳定的星云气体和尘埃,在局部区域因为引力大于气体压力,开始向中心缓慢坍缩,形成了一个旋转的星云盘,星云在坍缩的过程中,由于角动量守恒,星云盘的旋转速度逐渐加快,同时中心区域因为物质持续聚集,密度和温度不断升高,这一区域被称为是原恒星核,随着原恒星核的质量增长,其中心压力达到了250亿个大气压,温度升高到1500万摄氏度,当核聚变产生的向外辐射压,和星云持续向中心探索的向内引力达到平衡时,一颗稳定的恒星就正式诞生了,它占据了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99.86,成为了整个太阳系的核心,太阳诞生以后吸收了周围大量的物质,所以太阳的质量很大,其它行星和物质占到了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0.14。
我们的地球就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不过地球和其它行星最大的区别在于,地球诞生了生命,生命的出现给地球增添了很多色彩,尤其是人类出现以后,解开了地球上很多的奥秘,现在人类已经能够走出地球探索宇宙,这说明人类科技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这么多年来,人类已经对宇宙有了大概的认知和了解,不过宇宙中确实存在很多神秘的天体,前段时间,一项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的新研究,科学家利用位于阿尔卑斯山的北部扩展毫米波射电望远镜阵列,以及位于阿塔卡玛沙漠的阿塔卡马大型毫米,在大约117亿光年的区域,发现了五个看上去一摸一样的星系。
这样奇怪的现象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由于这五个星系在整体上排列成一个十字形,所以科学家首先想到的是,这应该就是爱因斯坦十字,在1915年的时候,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该理论指出,质量会扭曲周围的时空结构,当光线经过大质量天体附近的时候,其路径会因为时空弯曲而发生偏折,如同通过一个巨大的引力透镜,爱因斯坦本人曾预言,当光源、透镜天体和观测者近乎精确对齐时,背景光源可能被放大、扭曲,甚至形成多重影像。尽管理论早于20世纪初就已提出,但受限于观测技术,爱因斯坦十字直到20世纪后期才被发现。1979年,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引力透镜产生的类星体“双像”Q0957+561A/B,为该领域打开大门。1985年,地面望远镜在巡天观测中发现了Q2237+0305系统,即爱因斯坦十字的雏形。
199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了其清晰影像,首次将这一宇宙奇观展现在世人面前,证实了爱因斯坦的预言。爱因斯坦十字的本质是“强引力透镜效应”。当背景光源(如类星体)恰好位于前景大质量星系(透镜)的正后方,且三者几乎处于同一直线时,星系的巨大引力场会将来自类星体的光线弯曲并聚焦,形成四个分离的影像,排列成十字形。这种对称结构要求极高的几何对准,因此极为罕见。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四个影像的亮度并不是固定的,科学家发现,它们的光度会随着时间发生微小的变化,这归因于微引力透镜效应,即前景星系中的单个恒星或者致密天体,在光线路径上短暂经过,产生额外的小尺度引力偏折,导致某个影像暂时增加亮度。
那么这次科学家发现的类似星系,真的和爱因斯坦十字有关系吗?经过科学家详细研究发现,事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要知道“爱因斯坦十字”的中心区域,应该是产生引力透镜效应的前景天体,它会挡住目标天体,所以其中心区域,要么就是前景天体的光芒,要么就直接被遮挡了。也就是说,如果此次发现的真的是“爱因斯坦十字”,那它的中心区域就不应该出现那个虚像,但实际观测却显示,它的中心区域清清楚楚地出现了一个虚像。尽管如此,科学家仍然认为这五个看上去一模一样的星系,应该是一个被称为“HerS-3”的星系因为引力透镜所形成的,根据测算,这个星系距离地球大约117亿光年,于是他们就开始致力于寻找产生引力透镜的前景天体。
经过科学家认真寻找以后,在“HerS-3”和地球之间,距离我们大约78亿光年的区域,确实存在4个星系。不少科学家推测,这4个星系应该充当了前景天体,它们引力场的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引力透镜,让“HerS-3”发出的光形成了5个虚像,其中就包括了中心区域的那个虚像,而在我们看来,这个虚像正好位于这4个星系的间隙之中,所以我们才能够看到它们,有了这个推测之后,科学家利用 对这4个星系的观测数据建立起引力透镜模型,然后尝试通过调整不同的参数来重新实现实际观测的情况,模拟结果显示,无论它们如何调整参数,这4个星系都不能重现实际观测的情况,模拟出的结果要么是中间那个虚像位置不对,要么就是其他4个虚像的位置不对。
如果在特定的位置,上面额外加一个足够大的质量团,那么所有的虚像的位置就能够调整到和实际观测到的情况一模一样,不过根据科学家的计算,这个额外加入的质量团的范围能够达到十万光年以上,质量则相当于太阳的几万亿倍,然而观测数据却表明,在其应该存在的位置上什么都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难道是宇宙出现了BUG?对此有很多科学家提出了虚拟宇宙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宇宙有可能是一个虚拟的程序,在此前提成立的情况下,宇宙中很多让人费解的现象就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虚拟宇宙论是一种关于现实本质的哲学与科学猜想,核心观点认为:人类所处的宇宙,包括所有物质、能量、物理定律乃至意识,可能并非真实存在,而是由更高级文明或未知实体通过超级计算机运行的数字模拟系统。
这一猜想并非科幻设定,而是结合了信息技术发展、哲学思辨与物理学观测的严肃议题,引发了对“现实本质”和“存在意义”的深层讨论。虚拟宇宙的思想根源能够追溯到古代哲学,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 哲学雏形:对“现实真实性”的质疑
早在古希腊,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就提出过类似猜想——人类如同被锁链束缚在洞穴中的囚徒,只能看到火光投射在墙壁上的影子,却误以为影子是“真实世界”。17世纪,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也隐含对“感官欺骗”的警惕:若存在一个“邪恶天才”能操控所有感官体验,人无法分辨自己是否处于虚假之中。这些哲学思考,为虚拟宇宙论奠定了“质疑现实”的核心逻辑。
2. 科技铺垫:计算机模拟能力的突破
20世纪后半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掌握了“模拟复杂系统”的能力:从气象模拟、细胞生长模拟,到不同的虚拟世界游戏,再到近年来的元宇宙、VR/AR技术,都证明“用数字代码构建可交互的虚拟环境”是可行的。这让科学家开始思考:若技术持续进步,未来人类是否能构建“包含自主意识生命体”的超逼真虚拟宇宙?而反过来,我们所处的宇宙,是否可能是更高级文明的“模拟产物”?
如果说我们的宇宙是由高级文明设计出来的,那么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其实都是假象,也就是程序想要让我们看到的,这就类似我们平时玩的游戏,在游戏世界里,人物都是虚拟的, 但是它们永远都没有办法走出虚拟的宇宙,所以它们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所在的世界其实是虚拟的,但是对于人类来说,我们能够清楚的知道,我们的游戏就是一个虚拟世界,然后高级文明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样的,我们如果永远都无法走出宇宙,那么我们如何能够知道,宇宙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拟的?当然了,“虚拟宇宙论”只是一种未经证实的假说,虽然该理论也有一些的支持者,但这并没有得到科学家的普遍认同。那么,从自然形成的角度来说,这又应该如何解释呢?对此,科学家给出的推测是,这应该与暗物质密切相关。
暗物质是一种非常神秘的物质,它不会和其它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我们看不见也摸不到它们,不过现在科学家正在积极的寻找和探索暗物质,有很多学者认为,这个“额外的质量团”应该是由大量暗物质构成的“暗物质晕”,虽然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它的存在,但它与前面提到的那4个充当前景天体的星系的引力场的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引力透镜,却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奇异的“爱因斯坦十字”。小编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人类的科技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虽然现在人类还无法解开这些奥秘,但是只要人类能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未来随着人类的进步,说不定人类真的能够解开这些奥秘,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来源:星空承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