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5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前段时间,有网友留言问:“我妈失眠多年,医生开了艾司唑仑。这药网上都说是致癌物,我现在都不敢让她吃了。到底还能不能吃?”
这不是个例。越来越多的人在为睡不着焦虑,也越来越多人在服用 艾司唑仑。但当“艾司唑仑”与“3级致癌物”划上等号,很多人立马慌了。
这药到底是什么?真会致癌吗?还该不该用?今天我们一次讲清楚。
艾司唑仑是一种常见的苯二氮䓬类药物,原本用于治疗焦虑、失眠等问题。
它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增强大脑中γ-氨基丁酸(GABA)的活性,起到镇静、催眠、抗焦虑的效果。简单说,就是让大脑“安静下来”,从而帮助入睡。
在中国,艾司唑仑被广泛用于短期治疗失眠症,尤其适用于那些入睡困难或半夜易醒的人群。
这要从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公布的一份报告说起。报告中,将艾司唑仑列为3类致癌物。
注意,这里的“3类”,并不是“三级毒药”,而是“对人类致癌性尚未确定”。
这类物质的意思是: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它会致癌,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风险。所以,不能说它“致癌”,只能说“未排除致癌可能”。
这跟1类致癌物(比如烟草、酒精)不是一个级别。
所以,把“3类致癌物”理解为“致癌药”,其实是误读了官方信息。
目前,没有充分的人体研究证据证明艾司唑仑与癌症之间有明确因果关系。
IARC的分类依据,主要来自于动物实验。在极高剂量、长期使用的前提下,部分动物出现了癌变迹象。但这类实验的剂量远远高于人类正常用药水平。
现实中,按医嘱服用艾司唑仑的人,尚未发现因吃药而导致癌症的明确病例。
国内三甲医院临床药学专家也明确表示:艾司唑仑的致癌风险极低,短期、规律、低剂量使用是安全的。
关键在于两点:是否真的需要吃药,是否按规范使用。
艾司唑仑适用于短期失眠(不超过2周),比如因突发事件导致的焦虑、睡眠障碍。如果长期失眠,应该先找出根本原因,比如抑郁、焦虑、慢性病等,而不是靠药物“硬压”症状。
以下几类人群,不建议长期使用艾司唑仑:
· 老年人:代谢慢,容易药物积蓄,导致跌倒、嗜睡、认知障碍。
· 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可能影响胎儿及婴儿发育。
· 有药物依赖史的人:容易形成依赖性,增加滥用风险。
有可能。
艾司唑仑属于“精神类管制药品”,长期使用或超剂量使用,确实可能引起身体依赖或心理依赖。
典型表现包括:一停药就失眠更严重、焦虑、心慌,甚至出现幻觉和情绪波动。
但只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1~2周,依赖风险非常低。如果需要长期治疗,医生一般会采取逐渐减量、联合心理干预等方式,帮助患者安全过渡。
擅自停药、盲目断药,反而更危险。
当然有,不是所有失眠都靠吃药解决。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成人失眠诊疗规范(2022年版)》指出,治疗失眠的首选是非药物疗法,特别是认知行为治疗(CBT-I)。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患者纠正错误的睡眠观念和行为习惯,从源头改善睡眠质量。
此外,以下方式也被证实有效:
· 规律作息:每天固定时间上床和起床,睡前避免手机和咖啡因。
· 限制午睡:白天睡太久,会影响夜间入睡。
· 适度运动:白天适量有氧运动能提升夜间深睡质量。
· 情绪管理:焦虑、抑郁是失眠的最大“推手”,必要时可考虑心理咨询。
药物只是过渡,习惯才是根本。
如果你或家人因为短期失眠而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艾司唑仑,不必因“致癌”传言而过度恐慌。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其在常规剂量下会致癌。关键在于合理用药,不滥用、不依赖。
但如果你已经靠它睡了几个月,甚至几年,那就需要引起重视,尽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系统调整,减少依赖风险。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成人失眠诊疗规范(2022年版)》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成人慢性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年)》
[3] 北京协和医院药学部.《艾司唑仑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骨伤科李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