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一名叫托马斯·拉贝的德国人向中国大使馆求助,他和他的家人感染了新冠。询问对方名字以后,中国在当时物资紧张的情况下,迅速筹集了一批防疫物资并转交到这名德国人手中!
2020年,一名叫托马斯·拉贝的德国人向中国大使馆求助,他和他的家人感染了新冠。询问对方名字以后,中国在当时物资紧张的情况下,迅速筹集了一批防疫物资并转交到这名德国人手中!
这一切只因为,他的祖父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舍命拯救了25万中国人。网友深情留言:当初您的祖父守护中国人的生命,现在请让我们帮助您和您的家人。
这段插曲的背后,是一个跨越百年、延续四代的传奇故事。一位德国纳粹党员,为何被中国人尊为“活菩萨”?一本染血的日记,如何成为历史的铁证?一个家族百年的坚守,又怎样诠释“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东方古训?让我们走进约翰·拉贝家族与中国的不绝情缘!
1937年寒冬,南京城沦为人间地狱。日军屠刀之下,三十万同胞血染长江。而此刻,一位55岁的德国商人,却在自家庭院扯开一面6米长的纳粹党旗,对空怒吼:“此乃德国领地,谁敢侵犯!”——他便是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约翰·拉贝。
约翰·拉贝
您没听错!纳粹党旗,竟成了南京难民的“护身符”!拉贝利用德日同盟关系,联合20多位国际友人,划出3.86平方公里“安全区”。
1938年元旦,幸存者们捧出一条红绸,上书“您是几十万人的活菩萨”,向拉贝深深鞠躬。
拉贝留给世界的,不仅是25万条生命,还有2400页泣血日记。夜深人静时,他蜷身烛光下,以近乎冷酷的笔触记录日军的暴行。
日军侵占南京城期间,每天都在上演暴行,各种屠杀、强奸、抢劫等,数不胜数。为了遮掩他们犯下的罪行,日军往往烧毁犯罪现场,几乎将整个南京城烧成了废墟。拉贝写下的日记,最终作为揭露日军滔天罪行的铁证,成为“南京大屠杀最完整第三方史料”。
1950年,约翰·拉贝因病去世,拉贝家族与中国结下的百年情缘却未结束。
1996年,约翰·拉贝的外孙女莱因哈特夫人,依然在为南京“讨公道”,努力为中国伸张正义。她在美国纽约举行的南京大屠杀纪念会上,首次将《拉贝日记》公之于世,日军侵华暴行在被封印半个世纪后,终于呈现于世人眼前,“南京好人”也终于从历史的迷雾中走出。1997年,《拉贝日记》中文版在南京公开出版,揭露了那场血腥残暴、灰暗至极的真实历史,被誉为中国版的“辛德勒名单”,也成为日军南京罪行的有力证据。
约翰·拉贝去世前,将《拉贝日记》及所有历史文献资料交给儿子奥托·拉贝继承,奥托·拉贝又把它们交给了儿子托马斯·拉贝。2016年,托马斯·拉贝将《拉贝日记》的手稿捐献中国国家档案馆,如今它们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约翰·拉贝之墓
如果说,拉贝先生种下善因,托马斯·拉贝则让善果参天。这位德国妇科名医,将祖父的人道精神化为医学使命:
他与北京妇产医院阮祥燕教授共创远程医疗平台,合作了多个国际项目,创建了中德妇产科学会,并帮助北京妇产医院先后创建了中国首个卵巢组织冻存库、国际生育力保护中心、亚洲首家欧洲认证国际跨学科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心等。
从约翰·拉贝开始,拉贝家族与中国的情缘已延续四代人。托马斯·拉贝的儿子,是企业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正在努力学习中文,以便将来留学中国。约翰·拉贝所遵循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曾搭建起的友谊之桥,将由他延续下去。
中国当然没有忘记拉贝家族为中德友谊作出的巨大贡献。1948年,还在废墟之中艰难生存的南京市民,得知约翰·拉贝生活困难后,捐出2000美元,解决他的燃眉之急。时任南京市长沈怡,托人在瑞士买了4包食品带给他,让连面包都难以得到的约翰·拉贝感激不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东方古训,在此得到完美诠释。
2018年,中国将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荣誉奖项——中国政府友谊奖,颁给托马斯·拉贝。2025年,托马斯·拉贝又登上了第二届兰花奖的领奖台,成为“友好使者奖”的获得者。
托马斯·拉贝
拉贝家族与中国的不绝情缘,正穿越欧亚大陆。这,便是文明的力量:纵使战火灼地,人性根苗不死;纵使沧海桑田,情义川流不息!
来源:勇哥读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