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五点的菜市场,68岁的张师傅已经支起了小摊,面前摆着自家种的青菜、萝卜,沾着露水,用塑料袋一捆捆扎好,标价“3块钱两把”。有人讲价,他笑着摆手:“都是实在价,不赚啥钱,就图混口饭。”若问起从前,他会从口袋里摸出张泛黄的照片——三十多岁的小伙子穿着蓝色工装,
清晨五点的菜市场,68岁的张师傅已经支起了小摊,面前摆着自家种的青菜、萝卜,沾着露水,用塑料袋一捆捆扎好,标价“3块钱两把”。有人讲价,他笑着摆手:“都是实在价,不赚啥钱,就图混口饭。”若问起从前,他会从口袋里摸出张泛黄的照片——三十多岁的小伙子穿着蓝色工装,站在机床前,胸前的“先进工作者”奖章亮得晃眼。“那时候在机床厂,工资虽不高,可心里踏实,总觉得这辈子就跟厂子绑一块儿了。”
谁能想到,1998年的那个冬天,“下岗”两个字砸得他措手不及。工厂改制的通知贴在大门口,红底黑字刺得人眼睛疼。张师傅记得,那天他在车间里坐了整整一下午,听着熟悉的机床声慢慢停了,心里空落落的。“当时我42岁,上有老下有小,除了开机床啥也不会,往后的日子咋过?”
不止张师傅,上世纪90年代,4000多万国企职工都经历了这样的人生转折。他们曾是“铁饭碗”的持有者,工厂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在这里结婚生子,和工友一起吃食堂、住宿舍,甚至孩子的工作都盼着能“子承父业”。可市场经济的浪潮涌来,“减员增效”成了关键词,他们成了改革转型里的“铺路石”,咬着牙把“安稳”换成了“未知”。
下岗后的日子,是一场硬仗。女工李阿姨原是纺织厂的挡车工,下岗后拿着8000块工龄补偿,舍不得给自己买件棉袄,全存起来给读高中的女儿交学费。为了省钱,她每天早上就着咸菜啃馒头,下午去批发市场批些袜子、手套,在路边摆摊,寒冬腊月里冻得手都肿了,也不敢收摊太早。“那时候就一个念头,不能让孩子辍学,再难也得扛。”
湖南的王师傅更难,下岗时母亲患了糖尿病,每月药费就得几百块,儿子刚上初中,正是花钱的时候。他去工地搬过砖,去小区当过保安,后来学会了修自行车,在街角支了个修车摊,一干就是二十年。“最苦的时候,兜里只剩五块钱,给儿子买了个馒头,自己饿了一天。”
如今,这批下岗职工大多年过花甲,步入晚年,可生活的难题还没走远。最让他们犯愁的,是养老金和医药费。当年下岗后,很多人只能按最低标准交社保,退休后每月养老金大多在1500到2500元之间。张师傅每月领2100元,除去水电、买菜,剩下的钱刚够买降压药和降糖药,“不敢生病,更不敢住院,怕一住院就把家底掏空。”
医疗负担更是压在心头的石头。长期劳累加上年纪大了,高血压、关节炎、冠心病成了他们的“老伙计”,可不少人宁愿忍着,也不愿去医院。“门诊报销比例不高,挂号、拿药一趟下来,好几天的生活费就没了。”李阿姨患了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疼得睡不着觉,也只敢买些便宜的止痛药,舍不得去做理疗。
还有些人的社保断缴过,退休前得补缴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费用,这对本就拮据的他们来说,无疑是笔巨款。黑龙江的刘师傅就遇到过这难题,下岗后断缴了十年社保,退休时要补缴12万,他东拼西凑借了钱,“就盼着能领上养老金,老了有个依靠。”
可即便日子难,这群人身上也从没有过“躺平”的念头。他们骨子里的韧劲,早被岁月磨成了“不服输”的底气。阿木尔林业局的王玉海夫妻,下岗后揣着2000袋木耳菌包创业,第一年就遭遇山洪,菌包冲没了大半,赔了3万多。夫妻俩没哭,第二天就上山重新搭棚,夜里照着书本研究种植技术,把棚养改成露天,还琢磨出了无根木耳的培育方法,慢慢打开了销路。后来遇到市场低迷,木耳卖不出去,他们又学做电商,开直播带货,硬是把小生意做成了大产业,还带动了周边乡亲一起干。
江桂兰的故事更让人佩服,1991年从化肥厂下岗后,她借了20万办起塑料厂。为了把产品卖出去,她花4万块在广交会租了六分之一的摊位,从零开始学英语,拉着客户介绍产品。后来她又盯上了环保材料,和院士合作研发降解塑料,一路把小厂做成了上市公司。功成名就后,她没忘了当年的工友,不仅帮下岗职工安排工作,还捐钱建学校、修公路,“当年我难的时候,有人帮过我,现在我有能力了,就得帮更多人。”
更多的下岗职工,没有轰轰烈烈的成就,却在平凡的日子里活出了尊严。他们在菜市场摆摊,把蔬菜码得整整齐齐;在小区做保洁,把楼道扫得一尘不染;帮人修家电、送报纸,靠一技之长养活自己。他们从不说“苦”,只说“日子总会好起来”。
好在,社会也从没真正忘记他们。这些年,各地都在提高下岗职工的养老金倾斜力度,每月多涨的几十块钱,虽不多,却能让他们多买几盒药、添件新衣服;医疗政策也在优化,门诊慢特病的报销比例提高了,有些地方还推出了免费体检,让他们敢去看病、放心治病;社区工作人员会上门讲解社保政策,逢年过节还会送去米面油,一句“还记得你们的付出”,就让他们红了眼眶。
有人说,90年代下岗职工的晚年是“悲歌”,可真正走近他们才知道,哪有什么“悲歌”,不过是一群人在时代的浪潮里,咬着牙、攥着劲,把苦日子过成了“活下去”的底气。他们是改革的“见证者”,也是生活的“强者”,用双手撑起了自己的人生,也为这个时代的发展,铺就了最坚实的路。
如今,张师傅的小摊还在菜市场,每天早上依旧五点出摊,只是身边多了个帮手——刚退休的老伴。两人守着小摊,笑着迎来送往,日子虽不富裕,却也安稳。就像无数个下岗职工的晚年一样,没有惊天动地,却有着“扛过来就好”的踏实。记住他们的故事,给他们多一点关注和温暖,就是对那段岁月最好的致敬。
来源:自由风